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實際上,東北軍嘗試營救了,只是未能成功。在說如何營救之前,先說一下東北軍內(nèi)部的派系。張學良主政東北時期,東北軍大致分為兩派。

一派是元老派,成員為東北軍高級將領(lǐng),如王以哲、劉多荃、何柱國、盧廣績等人,他們是東北軍的中堅力量。另一派是少壯派,代表人物有孫銘九、應(yīng)德田等。

少壯派是張學良后來著力培養(yǎng)的,他此舉有兩個目的:一方面制衡元老派的勢力,另一方面打造一支具備抗日思想與軍事能力的青年軍官團隊。張學良曾表示,改造東北軍,要先培訓基層軍政干部,師長以上暫時不動,逐步更換團以下干部。所以少壯派大多是基層干部,如連長、營長,最高不過團長。他們職位不高,卻野心勃勃。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據(jù)應(yīng)德田記錄,張學良與少壯派關(guān)系密切,在張學良直接領(lǐng)導下,他們開展聯(lián)合抗日活動。親信權(quán)力一大,難免與元老派產(chǎn)生沖突。時任西北總部政訓處副處長黎天才說,孫銘九等人常以不忠不孝來評判他,還在張學良面前搬弄是非,讓他難以忍受。張學良麾下大將王以哲也說,少壯派如同宦官包圍皇帝。因此,西安事變前,少壯派和元老派已勢同水火。

張學良被蔣介石扣押后,東北軍群龍無首,兩派矛盾愈發(fā)不可調(diào)和。當時,雙方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如何營救張學良上。少壯派主張武力營救,元老派則建議通過談判解決。孫銘九代表少壯派表態(tài):東北軍,尤其是少壯軍人,一致要求張副司令回陜,否則不惜一戰(zhàn)。元老派卻認為能不打就不打,因為他們意識到打起來勝算不大。

當時東北軍的格局呈 “三位一體”,即東北軍、西北軍和紅軍。紅軍歷經(jīng)多次反圍剿,已疲憊不堪,不愿再戰(zhàn);楊虎城雖想打,但西北軍實力較弱;東北軍本身并不弱,可內(nèi)部已經(jīng)分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西安事變剛爆發(fā),駐守洛陽的東北軍第六旅旅長黃永安就出賣了張學良;東北軍第 53 軍軍長萬福麟,作為跟隨張作霖打天下的元老,不聽張學良指揮,后來直接投奔南京。由于黃永安告密,中央軍第46軍從洛陽推進到潼關(guān),俘虜了東北軍7個營。這意味著東北軍已被中央軍包圍,一旦開戰(zhàn),必敗無疑。

元老派其實也受到輿論壓力,打吧,打不過;不打吧,又被指責背叛少帥。此時張學良的態(tài)度也讓人捉摸不透,他一方面寫信表示要以抗日救國為重,應(yīng)和平解決,還對外宣稱,若引發(fā)混亂,導致地方局勢不可收拾,他將自殺以謝天下,為國家興亡不惜犧牲生命,堪稱英雄;另一方面,卻通過親信向東北軍傳達秘密信息,稱只要大家堅持,就會有辦法,否則大家都完了。這讓東北軍上下無所適從,作為前任領(lǐng)袖,張學良沒有給出明確指示。

南京方面向東北軍提供了兩份和平解決方案,即甲案和乙案。甲案是讓東北軍前往甘肅,乙案是調(diào)往安徽。這兩個方案各有利弊,甲案的好處是在甘肅能與楊虎城的西北軍、紅軍繼續(xù)維持 “三位一體” 的局面,凝聚力量,未來或許還有機會;但大西北較為貧窮。乙案的優(yōu)勢是安徽比甘肅富裕,生活條件會改善很多,可缺點是無法與紅軍、西北軍聯(lián)合,“三位一體” 的同盟就此解散。東北軍、西北軍和紅軍的元老派商議后,接受了甲案,而且在決策過程中沒有讓少壯派參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少壯派對此極為不滿,想當初張學良在時,他們對任何決策都有發(fā)言權(quán),如今這么重要的事情卻被排除在外,感覺被輕視。此外,他們明白,無論和談還是戰(zhàn)爭,只要張學良不回來,他們就會失去權(quán)力。一旦元老派掌權(quán),肯定會先對付他們。況且和談后,東北軍還是要受南京國民政府管轄,當年西安事變,少壯派沖在前面,親手抓捕蔣介石,擔心日后被秋后算賬。

于是,少壯派代表應(yīng)德田、苗劍秋和孫銘九召開了渭南會議,召集一批東北軍將領(lǐng),宣稱支持武力營救張學良的就是忠誠于少帥,反對的就是背叛少帥,并讓參會者簽字表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誰敢說不打?于是眾多將領(lǐng)紛紛簽字表示支持武力營救。少壯派拿著這份決議去找元老派,聲稱打仗是民心所向。元老派自然明白這是被裹挾的結(jié)果,不過也意識到少壯派想?yún)⑴c決策,便同意讓他們在1月31日于王以哲家中召開的會議上旁聽。然而,會議最終還是決定接受甲案。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少壯派聽聞后,認為和談意味著他們的完蛋,于是想出一個大膽計劃,那就是干掉元老派,這樣東北軍就能由他們掌控。當時有人提醒王以哲要小心,據(jù)說少壯派要對他不利,王以哲卻不以為意,覺得幾個毛頭小子不敢對他怎樣。2月2日,正是王以哲口中這些毛都沒長齊的年輕人沖進他家,將其槍殺。開槍的是余文俊,他曾是王以哲的學生,拿著手槍對王以哲說 “老師,對不起了”,隨后與旁邊的排長對著王以哲連開九槍。

王以哲一死,元老派憤怒至極,第105師師長劉多荃直接殺回西安,將開槍的余文俊剖腹祭奠王以哲。少壯派“三劍客”害怕了,趕緊跑到周恩來處尋求庇護,才保住性命。因為王以哲被殺,前線與中央軍對峙的東北軍全部撤軍,相當于直接把西安讓給了蔣介石。這一事件影響巨大,當時能掌控東北軍的只有王以哲。張學良臨行前雖將東北軍大權(quán)交給楊虎城和于學忠,但楊虎城掌管的是西北軍,于學忠原本屬于直系,曾與奉系為敵,東北軍內(nèi)部高層難以信服他。西安一丟,東北軍陷入混亂,連與中央軍談判的資格都沒有了,甲案也無法接受,只能接受乙案。不僅如此,東北軍高級將領(lǐng)都接受了整編,從此東北軍不復(fù)存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西安事變時,東北軍有25萬人,下轄5個軍、22個師,分別是第51軍、第53軍、第57軍、第67軍、騎兵軍,還有實力相當于一個軍的第105師。后來,第51軍未前往安徽,第53軍被調(diào)往河北保定,第57軍和騎兵軍暫守陜西,第67軍調(diào)往安徽阜陽,第105師調(diào)回河南南陽,東北軍被徹底打散。

此外,第53軍軍長萬福麟、第57軍軍長繆澄流、第105師師長劉多荃、第107師師長劉翰東等東北軍高級將領(lǐng)先后投靠中央軍。投靠之后,他們升官發(fā)財,將昔日首長張學良拋諸腦后,每天吃香喝辣,跟著蔣介石,自然不會再想著營救張學良。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若王以哲還活著,只要東北軍實力尚存,張學良或許還有被解除軟禁的一天。但東北軍瓦解后,張學良重獲自由的希望愈發(fā)渺茫。還有一件頗具戲劇性的事,少壯派 “三劍客” 中的應(yīng)德田和孫銘九,曾是抗日積極分子,天天高呼抗日救國,與日本勢不兩立,可后來竟投靠日本,淪為漢奸,他們的真實面目令人唏噓。

當然,張學良被軟禁期間的生活似乎并不凄慘,據(jù)說他和趙四小姐每月抽煙就要花費數(shù)萬元,軟禁之地有網(wǎng)球場、游泳池,每餐還有4個熱菜和10種水果。相比之下,西安事變的另一位主角楊虎城,全家8口都慘遭殺害,張學良算是幸運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