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人什么都吃。如果有一種東西中國人不吃,那肯定是不好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吃“肉”這件事上,中國人尤其會鉆研。只要能吃就吃,不好吃就想辦法變得好吃。如果吃了,那就要吃個“徹底”,從頭到腳,從里到外,都不會浪費——當然包括內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中國內臟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禮記·內則》記載了周朝“八珍”: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搗珍、漬、熬和肝膋,其中肝膋就是網油(腸膜脂肪)包裹狗肝炙烤而成的食物。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時,上層統(tǒng)治者都會吃一些特殊的內臟美食,比如有一道“龍肝”,其實就是燒烤的狗肝。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商周青銅器中經常有“鼎烹內臟”場景,說明在祭祀禮儀中,內臟是流行的選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到了秦漢時期,百姓們很喜歡吃動物內臟,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價格低廉。據出土的東漢簡牘記載當時牛肉的價格是1斤17錢,而胃1斤只需要10錢。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胃常被做成胃脯食用,稱作“脘”?!妒酚浰麟[》記載了胃脯制作方法,是用沸湯燖(煮)羊胃,再加入椒姜調味。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漢朝的《鹽鐵論》提到了市井里“熟食遍列”,其中就包括內臟制品。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居延烽燧遺址中出土的居延漢簡中記載了邊塞駐軍食譜,戍卒經常吃牛胃、羊腸等內臟,它還記載了官吏出錢買了“腎二具”給御史??梢?,當時內臟飲食的普及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個時期內臟的推廣當然離不開中醫(yī)推動。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記載了用豬肝治眼疾。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黃帝內經》直接提出“以臟補臟”理論,可以說奠定了內臟藥膳基礎。東漢《傷寒論》也出現了“豬膚湯”等臟器療方。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隋唐五代時期,煮、烤、蒸等烹飪技術已爐火純青,炒菜技術也日漸成熟,越來越多的動物內臟被制成美味佳肴。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太平廣記》記載唐玄宗曾取鹿血煎鹿腸,稱之為“熱洛河”。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韋巨源《燒尾宴食單》中有關動物內臟的菜肴也很多,比如“羊皮花絲”(拌羊肚絲)、“格食”(羊肉、羊腸拌豆粉煎烤而成)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一時期,各種動物內臟也被用來食療養(yǎng)生?!妒翅t(yī)心鑒》中就記載了“炮豬肝”“豬肝羹”“豬腎羹”“釀豬肚”“羊肺羹”等美食,提到它們具有治療疾病、強身健體的功效。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過,動物內臟飲食的發(fā)揚光大還是離不開宋元時期市井美食的發(fā)展。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北宋汴京夜市的“洗肺”、南宋臨安的“羊血湯”都是典型的內臟小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據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東京市集上售賣的動物內臟制品有“灌肺”、“炒肺”、“旋炙豬皮肉”、“豬臟”、“雞皮”、“腰腎”、“雞碎”、“羊肚臟”、“煎肝臟”、“頭肚”、“頭羹”、“角炙腰子”、“石肚羹”、“血羹”、“腰子”、“白腸”、“肚肺鱔魚包子”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南宋《浦江吳氏中饋錄》也詳述了“豬臟”的腌制方法,用鹽硝揉搓后懸掛風干,可以說是腌火腿法的雛形。這些都表明此時內臟制品已經不只局限于傳統(tǒng)做法,而是更加精細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元朝的《飲膳正要》收錄了宮廷里的“狼湯”,也就是由狼胃燉成的湯。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也記載了“羊肚羹”的做法,把羊肚切絲,然后搭配杏仁、胡椒、陳皮熬煮,展現了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漢族的飲食文化融合。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清時期,內臟飲食進一步發(fā)展。

在宮廷里,內臟饌品更加精致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朝宮廷食譜涵蓋多種動物內臟,如豬、羊、雞的肝、肚、腰子等。典型的菜肴有熘肝尖、爆炒腰花、肚絲湯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據《明宮史》記載,內臟融入了節(jié)日食俗,比如冬至吃“羊肚羹”,元宵節(jié)吃“牛乳灌肺”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此外,宮廷也會去民間采買珍稀動物的內臟,比如鹿肝、珍禽內臟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清朝宮廷對動物內臟更為青睞,這是因為滿族本來就是以漁獵為生,內臟(如鹿肝、狍肚、野豬腸)被視為珍貴食材。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薩滿祭祀中常用動物內臟(如鹿心、熊膽)敬神,祭后烹制為“神賜美食”,如“血腸”被納入宮廷宴席。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清宮典型的內臟饌品包括煳白肚、燴鴨四寶(鴨胗、鴨肝、鴨掌、鴨舌)、炒鹿肚領、羊肚珍珠羹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清宮藥膳里,內臟也占據一席之地?;实鄱緯寐箖扰K(如鹿腎)進補。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據說,慈禧每天必吃的就是“雞肝茯苓粥”,用于補血健脾。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御醫(yī)的建議下,光緒帝也用鴨胗燉蓮子來調理脾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上行下效,宮廷的“爆肚”做法傳入了民間,北京出現了爆肚馮等老字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據說,溥儀被逐出宮后,御廚在御廚在天津租界開設了“清宮肚宴”,其中招牌就有肚絲湯、熘肝尖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一時期,民間的內臟制品還出現了地域流派。

北京有鹵煮火燒,最早來源于宮廷小吃“蘇造肉”,老百姓用豬小腸和其它內臟來替代制作而成。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另外還有白水羊頭發(fā)展出“刀工三絕”,也就是用四斤重的刀片出薄如紙的羊臉肉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廣東人擅長用內臟燉靚湯,如杏汁豬肺湯、豬舌西洋菜湯、山楂豬肚湯等,大街小巷也隨處可見“牛雜”、“羊雜”的小攤。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粵菜第一書《美味求真》還記載了“金銀潤”,也就是豬肝鑲肥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四川人喜歡把內臟制成臘味,如臘腰子、臘肝子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還有著名的夫妻肺片,最早誕生于清朝同治年間,原來用的廢棄的牛雜,再佐以花椒、芹菜等配料。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古代內臟飲食的演變,是古人資源利用的智慧結晶,也是社會結構的微觀映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祭祀用品到市井美味,從醫(yī)療秘方到文化符號,內臟的食用史堪稱一部濃縮的中華文明發(fā)展史。而現在,我們仍在延續(xù)著這種幾千年不斷的飲食傳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以上就是關于中國內臟飲食文化的內容~

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