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山學(xué)派楊元相、鴻翎[臺]、劉晉元、時勇軍、李閩山、楊瑾、李意敏等誠摯推薦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任見《劉禹錫傳》(第3版)第十一章 受紲雄鷹仍欲展翅高飛
第十一章 受紲雄鷹仍欲展翅高飛
“人生在世,誰不怕老?但我與你不同,即便老眼昏花、百病纏身,我也不能失了精氣神!”
人生在世上,誰不怕老呢?其實我的境況和你一樣,老眼昏花,百病纏身,讀書成了難事,整日與藥相伴。但是,我們經(jīng)歷了種種榮辱沉浮,親眼目睹了紅塵眾生的愚賢善惡,對人生也就有了更加清醒的體味。
“細(xì)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p>
劉禹錫的筆觸蒼勁有力。他堅信,即便到了暮年,也能如那絢麗晚霞,綻放出別樣的光彩。
28 分司洛陽
唐文宗大和九年十二月,凜冽的寒風(fēng)如刀割般刮過同州的大地。
劉禹錫,這位歷經(jīng)滄桑的詩人,懷揣著對新職的期許,踏入了同州地面。
這個時候的同州,正深陷于一場百年難遇的特大旱災(zāi)之中,凄慘之狀,令人觸目驚心。
田間的土地干裂出一道道猙獰的口子,仿佛大地在痛苦地呻吟。莊稼顆粒無收,枯黃的秸稈在風(fēng)中瑟瑟發(fā)抖,宛如垂暮老人孱弱的身軀。
“四年已來,連遭旱損。閭閻凋擦,遠(yuǎn)近共知。臣頃任蘇州之年,亦遭大水之后……
“今本部災(zāi)荒,物力困涸。喬為長吏,敢不竭誠?即須條疏,續(xù)具聞奏。”
劉禹錫看著眼前的慘景,心中憂慮與悲憫。
旱災(zāi)已肆虐同州長達(dá)四年之久,百姓們流離失所,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街頭巷尾,盡是面黃肌瘦的災(zāi)民,眼神中充滿了絕望與無助。
劉禹錫甫一到任,便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救災(zāi)之中。他日夜奔波,四處籌措物資,緊鎖的眉頭從未舒展。
終于,在劉禹錫的不懈努力下,從朝廷爭取到了六萬擔(dān)救災(zāi)糧。
面對百姓的苦難,劉禹錫宣布免收來年的青苗錢和其它征斂。
“伏奉今月一日制書,以臣當(dāng)州連年歉旱,特放開成元年夏青苗錢,并賜斛斗六萬石,仰長吏逐急濟用,不得非時量有抽斂于百姓者。”
這一消息傳出,百姓們奔走相告,眼中閃爍著希望的光芒,對劉禹錫充滿了感激與敬重。
次年,唐文宗李昂正式改元 “開成”。
開成以來,劉禹錫繼續(xù)全身心地治理同州。他深入民間,了解百姓的疾苦,洞察地方的弊端?!叭テ渑f弊”,“嚴(yán)立新規(guī)”,雷厲風(fēng)行地改革,使得百姓 “人知所措”,原本混亂的局面逐漸穩(wěn)定下來,“群情頓安”。
劉禹錫的憂民之心,如同一束溫暖的陽光,照亮了同州百姓的生活,其救民之舉,更是為世人所稱贊,口口相傳。
然而,命運似乎總愛捉弄這位心懷天下的詩人。
劉禹錫在同州刺史任上還不滿一年,便患上了足疾。每走一步,都鉆心地疼痛,但他仍堅持處理州務(wù)。可身體的狀況日益惡化,為了不耽誤州務(wù),他無奈地向朝廷做了匯報。
朝廷體諒他的艱辛,準(zhǔn)其暫時回到長安養(yǎng)病和待命。
劉禹錫回到京師長安,緊繃許久的神經(jīng)終于得以松弛??粗煜び帜吧拈L安街道,心中五味雜陳。
回到長安的劉禹錫,才有機會彌補虧欠多年的父愛。他與兒子允郎、侖郎相聚,享受著孫兒孫女們的孝敬。孩子們圍繞在他身邊,歡聲笑語,讓他感受到了久違的溫暖。
前兩番回到長安,他游玄都觀賦詩,惹來連綿幾十載的人生麻煩。此番回歸,早已歷經(jīng)滄桑,變得成熟穩(wěn)重,行事十二分低調(diào)。
即便如此,朋友們的情誼無法割舍。他們依舊往來,詩酒相與,在喧囂的塵世中,尋得心靈的慰藉。
劉禹錫收到了前相李逢吉的宴飲邀請。
李逢吉在朝中名聲并不好,作威作福是出了名的。
此人曾是李宗閔和牛僧孺敬重的人物,屬于與李德裕、裴度、李紳的 “李黨” 相對立的 “牛黨” 的重要官僚。劉禹錫知道李逢吉與牛僧孺之間矛盾已久,不過出于禮貌和緩和僚友關(guān)系等考慮,他還是決定接受宴請。
李逢吉通知說,金秋歡會難得,凡前來出席的僚友都要攜帶愛妾,以祝酒興。
劉禹錫對自己的愛妓乙姝兒二世寵愛有加,二人恩愛非常,將乙姝兒二世當(dāng)作妻子一般對待。于是,帶著乙姝兒二世前往李逢吉的府邸。
李逢吉的筵宴設(shè)在府內(nèi)前廳,廳內(nèi)雕梁畫棟,燈火輝煌,擺滿了珍饈美饌。劉禹錫攜乙姝兒二世一到,瞬間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乙姝兒二世身著華服,光彩照人,宛如仙子下凡。滿座賓客皆露出驚嘆之色,李逢吉更是看得目瞪口呆,不由得心中暗忖:
“天哪,這才叫做貌若天仙,我那四十多個姬妾與之相比,竟無一人能及。”
李逢吉心懷不軌,退進(jìn)內(nèi)堂,傳令下人,讓所有前來的僚友姬妾進(jìn)內(nèi)問好,由他親自審容。
當(dāng)乙姝兒二世進(jìn)入內(nèi)堂之后,李逢吉突然傳話說自己病了,問好活動停止,并讓眾人散席。
接著,堂門 “砰” 地一聲關(guān)上,乙姝兒二世被留在了內(nèi)堂,再也沒有放出來。
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眾人驚愕不已,“傾都驚異,無敢言者”。
劉禹錫更是被弄得不知所措,心中充滿了憤怒,卻又只能惶然吞聲。
艱難地捱到第二天,劉禹錫與幾位要好的朋友一同去見李逢吉。他們懷著一絲希望,希望李逢吉能放還乙姝兒二世。
劉禹錫強壓著心中的怒火,盡量平和地說道:“李公,昨日之事…… 還望您能將乙姝兒二世歸還于我。”
李逢吉卻裝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仿佛什么都沒發(fā)生過,對昨日之事只字不提。
劉禹錫和朋友們見狀,無可奈何,只能嘆息離去。
若是依劉禹錫原先的脾性,定不會就此罷休??纱朔愤^長安,他著實不想多事。
為了一個家妓與李逢吉鬧翻,輿論定會認(rèn)為不值。但滿肚子的憤懣,實在無處發(fā)泄。思索再三,他決定權(quán)且寄意筆端,于是一口氣作了四首詩:
“玉釵重合兩無緣,魚在深潭鶴在天。得意紫鸞休舞鏡,能言青鳥罷銜牋。金盆已覆難收水,玉軫長拋不續(xù)舷。若向蘼蕪山下過,遙將紅淚灑窮泉。
“鸞飛遠(yuǎn)樹楱何處,鳳得新巢有去心。紅壁尚留香漠漠,碧云初斷信沉沉。情知點污投泯玉,猶自經(jīng)營買笑金。從此山頭似人石,丈夫形狀淚痕深。
“舊曾行處偏尋看,雖是生離死一般。買笑樹邊花已老,畫眉窗下月猶殘。云藏巫峽音容斷,路隔星橋過往難。莫怪詩成無淚滴,盡傾東海也須乾。
“三山不見海沉沉,豈有仙蹤更可尋。青鳥去時云路斷,姮娥歸處月宮深。紗窗遙想春相憶,書幌誰憐夜獨吟!料得夜來天上鏡,只應(yīng)偏照兩人心。”
又過了幾日,他將這四首詩送給李逢吉,心中還存著一絲僥幸,希望李逢吉看在 “感情” 的份上,還回乙姝兒二世。
豈知李逢吉讀后,只是連稱 “好詩”“好詩”,之后便再無下文。
乙姝兒二世“候門一入深似?!保瑥拇讼?,在劉禹錫的世界里,再也沒有露面之日。
唐文宗開成元年的秋天,劉禹錫的人生開啟了一個新的階段 —— 被遷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
終于要真正地歸回故鄉(xiāng)了,家也要搬到洛陽了。
長子劉咸允為官在任,次子劉同,即劉廣異,亦即侖郎,攜家?guī)Э陔S父親東歸洛陽都昌里。
東都留守裴度得知劉禹錫歸來,特設(shè)大規(guī)模酒宴歡迎他,為他接風(fēng)洗塵。
宴會上,氣氛熱烈,眾人歡聲笑語。白居易最為高興,即席賦《喜夢得自馮翊歸洛兼呈令公》詩,作為歡迎辭:
“上客新從左輔回,高陽興助洛陽才。已將四海聲名去,又占三春風(fēng)景來。甲子等頭憐共老,文章敵手莫相猜。鄒枚未用爭詩酒,且飲梁王賀喜杯。”
劉禹錫看著眼前的老友,感慨良多。人生進(jìn)入老年,所有的壯志雄心都已漸漸平息。如今又回到洛陽,他決定放心開懷地與朋友們聯(lián)句唱和。
劉禹錫當(dāng)即以《自左馮歸洛下酬樂天兼呈裴令公》詩作答:
“新恩通籍在龍樓,分務(wù)神都近舊丘。自有園公紫芝侶,仍追少傅赤松游。華林霜葉紅霞晚,伊水晴光碧玉秋。更接?xùn)|山文酒會,始知江左未風(fēng)流?!?/p>
洛陽的晚秋,紅霞似火,霜葉如丹。老人相聚的 “文酒會” ,氣氛歡快而融洽。
“時賓行四人,盡在洛中”,分司閑官、避世賢者,圍繞在令公裴度周圍。這般愜意的場景,縱是東晉名士,如江左風(fēng)流宰相謝安者,也難以企及。
劉禹錫到洛陽時節(jié),裴度別墅里新建的綠野堂剛剛竣成。他與白居易應(yīng)邀赴宴,同洛陽諸公奉和聯(lián)句,詩酒相娛。
裴度的宅邸在集賢里,別墅則建在郊外午橋莊。
午橋莊別墅,花木繁茂,萬株競翠,一條清澈的溪流貫穿其中,水脈縱橫,映帶左右。
裴度在處理政務(wù)之隙,常以詩酒琴書自娛,與洛中名士,三朋四友,整日酣宴,高歌放言,好不快活。
“藹藹鼎門外,澄澄洛水灣。堂皇臨綠野,坐臥看青山。位極卻忘貴,功成欲愛閑。官名司管籥,心術(shù)去機關(guān)。
“禁苑凌晨出,園花及露攀。池塘魚撥剌,竹徑鳥綿蠻。
“志在安瀟灑,嘗經(jīng)歷險艱。高情方造適,眾意望征還。好客交珠履,華筵舞玉顏。無因隨賀燕,翔集畫梁間?!?/p>
這年,劉禹錫編訂了自己在汝州和洛陽期間的詩歌集子《汝洛集》。
“李黨” 魁首李德裕在大和八年罷相后屢遭貶黜,今年七月開始轉(zhuǎn)運,先遷太子賓客,三個月后又任檢校戶部尚書,兼任浙西觀察使。
李德裕在洛陽的別墅平泉山莊,山水極佳,宛如人間仙境。數(shù)次邀劉禹錫到山莊,泛舟湖上,暢敘舊情。
“鞏樹煙月上,清光含碧流。且無三已色,猶泛五湖舟。鵬息風(fēng)還起,鳳歸林正秋。雖攀小山桂,此地不淹留。
“家山見初月,林壑悄無塵。幽境此何夕,清光如為人。潭空破鏡入,風(fēng)動翠蛾嚬。會向瑣窗望,追思伊洛濱?!?/p>
白居易是朋友中比較講究養(yǎng)生的一位。他雖嗜酒一生,老來卻能常常成月齋戒,只動香茶。劉禹錫對此羨慕不已,作詩道:
“常修清凈去繁華,人識王城長者家。案上香煙鋪貝葉,佛前燈焰透蓮花。持齋已滿招閑客,理曲先聞命小娃。明日若過方丈室,還應(yīng)問為法來邪。
“一月道場齋戒滿,今朝華幄管弦迎。銜杯本自多狂態(tài),事佛無妨有佞名。酒力半酣愁已散,文鋒未鈍老猶爭。平陽不獨容賓醉,聽取喧呼吏舍聲?!?/p>
劉禹錫與令狐楚唱和最多。令狐楚雖不在洛陽,但詩文相寄最為勤快。這使得劉禹錫這個時期的閑適詩,數(shù)量大增,聲望也遠(yuǎn)超東都地域,直達(dá)長安周邊。
其實,白居易的酒終究是停不掉的。不久,在裴度的酒會上,白居易即席作《對酒勸令公開春游宴》詩,興致勃勃地提議裴度,在次年春天再舉行一次盛大的 “文酒高會”:
“時泰歲豐無事日,功成名遂自由身。前頭更有忘憂日,向上應(yīng)無快活人。自去年來多事故,從今日去少交親。宜須數(shù)數(shù)謀歡會,好作開成第二春。”
劉禹錫作《酬樂天請裴令公開春加宴》詩附和:
“高名大位能兼有,恣意遨游是特恩。二室煙霞成步障,三川風(fēng)物是家園。晨窺苑樹韶光動,晚度河橋春思繁。弦管常調(diào)客常滿,但逢花處即開樽?!?/p>
裴令公屢建功勛于朝廷,在相位上也曾廣受尊崇,但在宦官當(dāng)?shù)?、“黨爭” 連綿的年頭,他前些年不斷受到排擠,終至讓官出朝,年事高邁猶得外任,加之他與白居易有著同樣的志趣 —— 得樂且樂,得游且游,于是,欣然表示同意。
光是鼓動起裴令公還不行,在這個達(dá)官貴人眾多的東都,要想成就一項大型娛樂活動,還得有河南府尹李待價牽頭才好。
白居易又致詩李府尹:“春色有時盡,公門終日忙。兩衙但不闕,一醉亦何妨?芳樹花團雪,衰公鬢撲霜。知君倚年少,未苦惜春光?!?/p>
白居易提醒李府尹:“你不要以為自己年輕一些,就不知賞游這大好春光啊。希望你帶帶頭,鬧鬧春,才不枉了東都一任哪?!?/p>
古時以來,形成一種民俗,即在陰歷三月上已日,到水邊嬉游,泛舟賞景,飲酒取樂,以消除不祥,這叫做 “祓禊”,或曰 “修禊”。白居易所倡即此。
唐文宗李昂開成二年三月初三,禊事吉日。
清晨,第一縷陽光輕柔地灑向大地,將整個東都洛陽城喚醒了。
天際間,澄澈的湛藍(lán)與幾縷薄如蟬翼的白云相互映襯,微風(fēng)輕拂,帶著絲絲縷縷的春日芬芳,撩撥著人們的心弦。
洛水河畔,嫩綠的青草從土里探出腦袋,在風(fēng)中歡快地?fù)u曳,與穿梭其間的飛燕構(gòu)成了一幅靈動的畫卷。
河南府尹李待價,身著一襲莊重的官袍,神色間滿是期待與熱情。他與少尹李道樞在天色尚早之時,便匆匆來到天津橋畔的斗亭之下。
斗亭四周,雕欄玉砌,在朝陽的映照下閃爍著柔和的光芒。李待價不時地望向遠(yuǎn)處的道路,眼中是對賓客們到來的期盼。
此次修禊活動的首倡者白居易,興致盎然。在門婿談弘漠的陪同下,步伐輕快,宛如一位年輕的雅士。
白居易身后,五六名嫵媚動人的家伎,身著華美的服飾,身姿婀娜,如同一朵朵盛開的鮮花。
他們是最早到達(dá)斗亭的賓客。白居易滿臉笑意,與李待價熱情地寒暄:“李府尹,今日這天氣,可真是天公作美,正適合這修禊雅事??!” 李待價連忙回應(yīng):“白公所言極是,有您的大力倡導(dǎo),今日定是一場盛會?!?/p>
不多時,受邀的十四位嘉賓陸續(xù)到來。
東都留守、中書令裴度,器宇軒昂,舉手投足間盡顯尊貴之氣;太子少傅白居易,臉上洋溢著溫和的笑容;太子賓客劉禹錫,眼神中透著歷經(jīng)滄桑后的沉穩(wěn);肖籍、李仍叔等人,也都各具風(fēng)采。
前中書舍人鄭居中,步伐優(yōu)雅;國子司業(yè)裴惲,神情莊重;河南府少尹李道樞,忙前忙后地招呼著;倉部郎中崔晉,司封員外郎張可績,駕部員外郎盧言,虞部員外郎苗諳,和州刺史裴儔,淄州刺史裴洽,檢校禮部員外郎楊魯士,以及四門博士、白居易的門婿談弘漠,眾人匯聚一堂,談笑風(fēng)生。
嘉賓們在眾人的簇?fù)硐?,登上了富麗堂皇的官船?/p>
官船之上,雕梁畫棟,裝飾精美。
李府尹特意招來的眾多艷麗舞女,與貴客們各自攜帶的隨身歌伎相互交織,歡聲笑語,婀娜身姿,瞬間將偌大的官船妝點得如同一座繁花盛開的花園。
官船緩緩駛出,引得洛水兩岸的黎民百姓紛紛停下手中的春耕勞作,眼中好奇,心內(nèi)艷羨,紛紛圍攏過來,想要一窺這盛大場面的究竟。
在波光粼粼的洛水之上,官船如同一艘移動的宮殿,緩緩地逆水行進(jìn)。
微風(fēng)拂過,水面泛起層層漣漪,陽光灑在上面,閃爍著金色的光芒。
船內(nèi),歡聲笑語不斷,舞女們輕盈的舞姿與歌伎們婉轉(zhuǎn)的歌聲相互交染。
船駛離斗亭,緩緩西行,來到楊子渡。眾人靠岸小歇,一時間,岸邊的空地上,舞女們翩翩起舞,彩袖翻飛,歌聲悠揚,引得眾人紛紛鼓掌叫鬧。
近午時分,花船到達(dá)魏王渡。嘉賓們在紅男綠女的簇?fù)碇?,自魏王渡下船。他們漫步在岸邊,微風(fēng)輕拂著衣衫,漸漸走到天津橋上。
天津橋上,視野開闊,洛水兩岸的爛漫春光盡收眼底。
繁花似錦,綠草如茵,樹木郁郁蔥蔥,好一幅春日盛景。眾人一邊欣賞著美景,一邊贊嘆不已。
裴度感慨道:“如此美景,實乃天賜,今日能與諸位共賞,實乃人生一大幸事?!?/p>
劉禹錫點頭附和:“裴令公所言極是,這般景致,令人陶醉?!?/p>
天津橋觀光完畢,早有僮仆在船上擺好了豐盛的酒食。嘉賓們回到船上,歡宴隨即開始。
歌伎們圍繞著嘉賓的座席,盡情地舞蹈歌唱。一時間,紅腰旋轉(zhuǎn),素袖漫飛,金鈿閃耀,簪袂交錯。
白居易的家伎金口樊素,歌聲宛如黃鶯出谷,委婉動聽,每一個音符都仿佛帶著魔力,直入人心;細(xì)腰小蠻,舞姿婀娜多姿,搖曳多情,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韻律之美。她們的表演,領(lǐng)盡萬端風(fēng)騷,直使嘉賓們和看客們歡聲雷動,叫好聲此起彼伏。
樊素、小蠻的領(lǐng)銜歌舞,讓劉禹錫的思緒飄遠(yuǎn),難以收還。
劉禹錫的眼神漸漸變得迷離了,他依稀看到了乙姝兒和乙姝兒二世的身影。她們的音容笑貌,她們的一顰一笑,如同電影般在他的腦海中不斷放映。
他長時間垂首閉目,心中五味涌起。
“俱往矣,俱往矣!”他在心中暗自嘆息,“人生到得如今境地,夫復(fù)何思,夫復(fù)何想?”
他端起酒杯,仰頭一飲而盡,口中喃喃道:“且進(jìn)酒,且進(jìn)酒,且進(jìn)酒吧!”
洛水兩岸,春風(fēng)和煦,細(xì)柳嫩枝,千絲萬縷,隨風(fēng)翩翩起舞。悅目的美景,仿佛一條綠色的綢帶,一直延伸到定鼎臺口的五鳳樓。
舞蹈歌唱,使得嘉賓們沉醉其中,也讓兩岸的游人如癡如醉,甚至連兩岸的柳樹,似乎也被歡樂的氛圍所感染,在風(fēng)中輕輕搖曳,為這盛會伴舞。河水悠悠流淌,也在吟唱著美好的時光。
裴度和眾嘉賓,一邊飲酒,一邊作詩。
裴度率先吟道:“洛下今修禊,群賢勝會稽。盛筵陪玉鉉,通籍盡金閨?!彼穆曇粜蹨営辛Γ绾殓姲阍诖瑑?nèi)回蕩。
眾人紛紛叫好,繼而諸位文士舉酒揮毫,各奉和十二韻。
劉禹錫在這艘禊飲官船上記盛云:“波上神仙妓,岸傍桃李蹊。水嬉如鷺振,歌響雜鶯啼。歷覽風(fēng)光好,沿洄意思迷。棹歌能儷曲,墨客競分題?!?/p>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相互唱和,現(xiàn)場氣氛熱烈非凡。
這一天,來洛水兩岸修禊的人絡(luò)繹不絕,黎民百姓引頸觀瞻的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兩岸排成了層層人墻。他們都被這艘官船上的情景所吸引,眼中是對這濃烈如畫的場面、氤氳若仙的氣象的向往。
濱狂歡夜以繼日,直到夜幕降臨,天色漸暗。歸何需燭火,一輪皎潔的月兒已高高掛在五鳳樓西邊的夜空上,灑下銀白的光輝,為歡樂的一天畫上了浪漫的句號。
禊事之后,眾人意猶未盡。旬日后,裴度又邀請劉禹錫、白居易赴宴。
裴度笑道:“予自到洛中,與樂天為文酒之會,時時構(gòu)詠,樂不可支,則慨然共憶夢得,而夢得亦分司至止,歡愜可知,因為聯(lián)句?!?/p>
說罷,他先吟道:“成周文酒會,吾友勝鄒枚。惟憶劉夫子,而今又到來。”
白居易接著吟道:“欲迎先倒屣,亦坐便傾杯。飲許伯倫戶,詩推公干才。”
白居易將劉禹錫與劉伶相比,稱贊劉禹錫的豪量不凡;又把劉禹錫的人品詩風(fēng)與劉楨相比,可謂恰如其分。
劉禹錫拱手致謝,然后吟道:
“洪爐思哲匠,大廈要群材。它日登龍路,應(yīng)知免暴鰓……”
劉禹錫把裴度比作哲匠,表達(dá)了對裴度的敬重,也流露出自己老驥伏櫪,不懼衰頹,希望裴度有朝一日重新出山,自己也好重展報宏愿的想法。
然而,心強志壯的劉禹錫,身體卻不爭氣。自夏天起,他便開始斷斷續(xù)續(xù)地患病了。
他時常感到身體乏力,精神也大不如前,雖即如此,他眼中的光芒卻未熄滅,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期冀,依然在心中燃燒。
29 壯賦金秋
日光透過斑駁的樹影,灑落在洛陽城中劉禹錫的庭院。
劉禹錫身體抱恙,正靠在隱幾之上,單手支頤,目光倦怠地望向漸漸西沉的落暉。
如血殘陽,將天空染得昏黃,恰似他此刻黯淡的心境。庭院深深,柴扉緊閉,四周靜謐得只能聽見偶爾的鳥鳴。
忽然,一陣輕輕的叩門聲打破了寧靜。劉禹錫微微一怔,心中泛起一絲疑惑,這般時日,會有誰來探訪?
家仆匆匆跑去開門,隨后拿著一封書信快步走來。
劉禹錫接過書信,只見信封上熟悉的字跡,心中不禁涌起暖意,原來是升任戶部侍郎的李代價遣人送來的問候。
他緩緩展開書信,字里行間的關(guān)切之情,如同一股暖流,稍稍驅(qū)散了他身體的不適。
家仆又呈上李代贈送的藥物,包裝精致,想來是費了一番心思的。劉禹錫輕撫著藥包,感慨地輕聲呢喃:“故人之情,猶存于此啊?!?/p>
星月流轉(zhuǎn)。唐文宗開成二年五月,牛僧孺接替裴度任東都留守,劉禹錫仍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兩人有了更多接觸的機會。
牛僧孺為人豪爽,對詩文極為推崇,稱劉禹錫為 “詩豪”,贊白居易為 “詩仙”。 每每相聚,三人總是詩酒相伴,暢談甚歡,成為眾人眼中的 “詩酒之侶”。
一日,牛僧孺大設(shè)宴席,邀請劉禹錫與一眾文人雅士。席間,酒過三巡,牛僧孺滿臉笑意,舉杯對劉禹錫說道:“劉兄,你之詩作,豪情萬丈,真乃詩中豪杰,今日可得多作幾首,讓我等一飽眼福??!”
劉禹錫也不推辭,笑著起身,接過酒杯,一飲而盡,而后揮毫潑墨,詩歌瞬間而成。眾人紛紛傳閱,贊嘆不已。
劉禹錫寫給牛僧孺的詩,并非全然是應(yīng)酬之語。
他生性剛直,看不慣世間的丑惡現(xiàn)象。
牛僧孺嗜石成癖,“石有族,聚太湖為甲,…… 今公之所嗜者甲也。先是,公之僚吏,多鎮(zhèn)守江湖,知公之心,惟石是好,乃鉤深致遠(yuǎn),獻(xiàn)瑰納奇。四五年間,纍纍而至。公于此物,獨不廉讓。東第南墅,列而置之?!?/p>
為了滿足牛僧孺對太湖石的喜愛,那些諂媚之徒從遙遠(yuǎn)的南方,想方設(shè)法挑選太湖石,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運送到洛陽。為了搜求、運送太湖石,弄得一州不得安寧,百姓苦不堪言,而州官卻借此討好上司,謀求升遷。
劉禹錫見此情形,心中憤懣難平,寫下《和牛相公題姑蘇所寄太湖石,兼寄李蘇州》一詩。
詩中言語堂皇,卻深蘊諷刺意味:“震澤生奇石,沉潛得地靈。初辭水府出,猶帶龍宮腥。發(fā)自江湖國,來榮卿相庭……”
牛僧孺讀到這首詩時,微微皺眉,心中明白劉禹錫的用意,又不好發(fā)作,只能笑著說:“劉兄好詩才,只是這詩中之意,怕是有些深意啊。”
劉禹錫則一臉坦然,回應(yīng)道:“不過是有感而發(fā)罷了。”
李宗閔和牛僧孺結(jié)成朋黨,排斥異己,裴度和劉禹錫等人正是被他們排擠出朝的。如今,牛僧孺成了東都長官,不斷與劉禹錫唱和。劉禹錫在詩句中,對李宗閔、牛僧孺結(jié)黨的態(tài)度也在委婉中忍不住有所表示。
“金火交爭正抑揚,蕭蕭飛雨助清商。曉看紈扇恩情薄,夜覺紗燈刻數(shù)長。樹上早蟬才發(fā)響,庭中百草已無光。當(dāng)年富貴亦惆悵,何況悲翁發(fā)似霜!”
牛僧孺自然也能領(lǐng)會其中的弦外之音,兩人的關(guān)系漸而變得十分微妙。
有時,劉禹錫實在無法隱晦地表達(dá)思想,就只在景物描寫方面做功夫。
“城外園林初夏天,就中野趣在西偏。薔薇亂發(fā)多臨水,鸂鶒雙游不避船。水底遠(yuǎn)山云似雪,橋邊平岸草如煙。白家惟有杯觴興,欲把頭盤打少年……”
漫步在城外園林,看著初夏的美景,薔薇臨水綻放,鸂鶒成雙成對,心中的憂愁卻難以消散。
退居洛陽的劉禹錫,心中煩悶時,有時禁不住也痛飲一場。
某日,他飲酒稍過,身體不適,頭暈?zāi)垦?,十分難受。恍惚間,忽然想起白居易有六班茶,聽聞此茶有醒酒之效,或許能緩解自己的不適?便遣童仆執(zhí)友人所饋菊花醬和蘿卜醋,前往白居易處,換取二囊。心想,有沒有用,試試也好啊。
童仆很快帶著白居易的回信歸來:“夢得深通醫(yī)理,偶有微醉,醒之不難。六班茶予友品賞,樂天之快事也。如何要菊花醬和蘿卜醋交換呢?”
劉禹錫不禁笑出聲來,笑聲中帶著幾分老友間的默契與無奈。
劉禹錫跟白居易的交往與唱和最多,除此之外,便是令狐楚了。
劉禹錫和令狐楚的友誼可以追溯到唐德宗李適貞元年間,那時他們就以文章相往來。兩人常常一起探討詩文,互相欣賞,情誼深厚。
“永貞革新” 失敗后,劉禹錫長期遭貶,生活困苦,令狐楚卻官運亨通。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人的友誼漸漸淡化。
劉禹錫在貶謫之地,懷念昔日友情,也有被朋友拋棄的痛苦。令狐楚在官場中忙碌,為了仕途順?biāo)?,怕受劉禹錫牽連,逐漸疏遠(yuǎn)了舊友。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令狐楚被唐穆宗李湛貶謫,由西京赴衡州途中,經(jīng)過洛陽,曾與正在洛陽丁母憂的劉禹錫會面。
那天,天空陰沉沉的,似乎也在為兩人的境遇而悲傷。
劉禹錫在家中見到令狐楚時,兩人都愣住了。
劉禹錫是痛苦的,十四年無罪被貶,嘗盡人間滄桑冷暖,朋友的疏離更讓他心寒。令狐楚是慚愧的,他不敢直視劉禹錫的眼睛,知道自己這些年的行為有愧于朋友情誼。
兩人相對而坐,一時無言。良久,劉禹錫長嘆一聲:“沒想到今日還能與兄相見?!?/p>
令狐楚低下頭,聲音略帶哽咽:“是我對不起你,這些年……” 話未說完,眼淚已奪眶而出。
劉禹錫也忍不住落淚,兩人的眼淚,飽含著不同的情感,卻也同樣苦澀。
不管怎么說,那年的會面使劉禹錫與令狐楚恢復(fù)了友誼。其后,“雖窮達(dá)異趣,而音英同域,故相遇甚歡。其會面必抒懷,其離居必寄興,重酬累贈”。
如今劉禹錫分司東都,令狐楚任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兩人唱和更為頻繁。
他們的詩作,或敘述友情,或描寫景物,多數(shù)格調(diào)清新,筆致雅謔,如 “樓下芳園最占春,年年結(jié)侶采花頻。繁霜一夜相撩治,不似佳人似老人?!庇靡庠溨C,耐人尋味。
但天有不測風(fēng)云,人有旦夕禍福。一日,劉禹錫正在家中吟詩,忽聞仆人來報,說令狐楚突然卒于任上。
劉禹錫聽聞,手中的筆 “啪” 地掉落,呆立當(dāng)場,震驚而又悲痛。許久,才緩過神來,淚水奪眶而出。
他緩緩走到書桌前,鋪開紙張,提筆作詩哭之,詩句中浸滿了對摯友的懷念與哀悼。
開成三年,唐文宗李昂有意置詩學(xué)士?!拔淖诤梦逖栽?,品格與肅、代、憲宗同,而古調(diào)尤清峻。”
當(dāng)時學(xué)士中有薦人姓名者,宰相楊嗣復(fù)曰:“今之能詩,無若賓客分司劉禹錫?!?/p>
可是,李玨等官僚反對詩學(xué)士之置,此事最終不了了之。
朝廷也不打算起用劉禹錫,只是又給他加了一些虛職。開成四年,改秘書監(jiān)分司,仍兼太子賓客。
開成五年正月,唐文宗駕崩,武宗李炎即位,改年號會昌。會昌元年春天,劉禹錫加官檢校禮部尚書,仍兼太子賓客。
唐武宗李炎即位后,經(jīng)過幾度起落的李德裕再次入居相位,并取得武宗的信任。
這年冬天,劉禹錫在書房中,靜靜地翻閱著書卷,偶然間讀到了李德裕寫的《秋聲賦》和吏部尚書王起的和作。
李德裕在《秋聲賦》序中說:“況余百齡過半,承明三入;發(fā)已皓白,清秋可悲?!备袊@時光流逝,人生易老。
劉禹錫讀罷,感觸頗深,心中涌起復(fù)雜思緒。想到自己坎坷一生,卒無所遇,如今衰老多病,閑居洛陽,空懷濟世安民之志,撫今追昔,孤憤難平。
劉禹錫畢竟是劉禹錫,身處困境,依然有著不屈的精神。他也寫了一篇《秋聲賦》,其自序云:“相國中山公賦《秋聲》,以屬天官太常伯,唱和俱絕。然皆得時行道之余興,猶有光陰之嘆,況伊郁老病者乎?吟之斐然,以寄孤憤?!?/p>
在他的《秋聲賦》中,描繪的是“碧天如水兮,窅窅悠悠;百蟲迎暮兮,萬葉吟秋”的景象。
藍(lán)天有如清澈之水,遙遠(yuǎn)深幽,田野百蟲迎來歲暮,萬葉也在吟唱寒秋。
“欲辭林而蕭颯,潛命侶以啁啾。送將歸兮臨水,非吾土兮登樓。晚枝多露蟬之思,夕蔓起寒蜩之愁。”
林中枯葉瑟瑟作響,昆蟲聲聲凄涼憂愁,將歸之人瀕臨江邊,遙望故鄉(xiāng)登上高樓。晚秋樹林,蟬鳴聲聲,牽惹旅人鄉(xiāng)愁,黃昏蔓草,寒蟬哀吟,幾多離愁,擁上心頭。
“至若松竹含韻,梧楸早脫。驚綺疏之曉吹,墮碧砌之涼月?!?/p>
蒼松翠竹,在風(fēng)中搖曳,梧桐楸樹,葉子凋謝,曉風(fēng)破窗,陣陣凄寒,月色清涼,漫上碧階。
“念塞外之征行,顧閨中之騷屑。夜蛩鳴兮機杼促,朔雁叫兮音書絕。遠(yuǎn)杵續(xù)兮何泠泠,虛窗靜兮空切切。如吟如嘯,非竹非絲,當(dāng)自然之宮徵,動終歲之別離。”
想念塞外征人艱辛,獨守空閨,誰來慰藉?蟋蟀鳴叫,機杼聲聲,長空雁叫,書信斷絕。河水清清,搗衣聲聲,虛窗寂靜,空空切切,如吟如嘯,非竹非絲,觸動別離的情結(jié)。
“廢井苔合,荒園露滋。草蒼蒼兮人寂寂,樹槭槭兮蟲咿咿?!?/p>
廢棄的井邊,青苔已布,滿荒園中,到處是露滴,涼葉在初秋時凋落,秋蟲在寒夜里咿咿。
“則有安石風(fēng)流,巨源多可,平六符而佐主,施九流而自我。猶復(fù)感陰蟲之鳴軒,嘆涼葉之初墮。異宋玉之悲傷,覺潘郎之幺么。”
縱有謝安瀟灑風(fēng)度,山濤之平和才氣,只不過是小小秋蟲,在窗前,鳴叫唧唧??v有輔佐君王良策,九派之學(xué)說造詣,只不過是片片樹葉,在深秋,凋落成泥。
“嗟乎!驥伏櫪而已老,鷹在鞴而有情。聆朔風(fēng)而心動,盼天籟而神驚。力將痑兮足受紲,猶奮迅于秋聲。”
可悲?。∏Ю锺R雖雄心不已,卻已經(jīng)老態(tài)龍鐘,小蒼鷹雖未及騰空,卻充滿搏擊之情。聽到秋風(fēng)呼嘯山野,我便會怦然心動,看到秋色蒼茫浩蕩,我便會精神振作。我的力氣將用盡了,腳上還綁著絲繩,我還在奮力向前,只因這凜冽秋聲!
劉禹錫,雖是有病的老驥,但仍想著馳騁千里。
劉禹錫,雖是受紲的雄鷹,但仍想著展翅高飛。
他永遠(yuǎn)懷抱著對生活的熱愛和激情,他永遠(yuǎn)不會屈服于命運的壓力,他的生命充滿“活”與“火”,他的賦辭樂觀向上,確乎是一闕激情昂揚的金秋之歌。
在歲月的長河中,劉禹錫的詩篇與他的精神,如同璀璨星辰,閃耀著永恒的光芒。
唐武宗李炎會昌二年,洛陽城被歲月的痕跡悄然籠罩。
街巷中,落葉隨著微風(fēng)緩緩飄旋,給這座古老的城市增添了幾分蕭索。
劉禹錫的居所,庭院里的花草雖依舊生長,卻也難掩暮氣。此時的劉禹錫,已然七十一歲高齡,老年疾病如影隨形,身體的每一處關(guān)節(jié)似乎都在抗議,每一次挪動腳步都伴隨著隱隱的酸痛。
看書時,字跡在他昏花的老眼中變得模糊不清,稍久,眼睛便酸澀難忍,似乎被一層薄紗蒙住,難辨真章。
然而,劉禹錫骨子里不服輸?shù)膭蓬^,卻像冬日里熊熊燃燒的烈火,不會熄滅。
他常常坐在窗前,望著窗外的世界,心中暗自思忖:歲月無情地在我身上留下諸多病痛,可我的意志,怎能就此被消磨?我定要與這衰老抗?fàn)幍降祝?/p>
同庚同僚的白居易,面對如桑榆晚景般的暮年,心境卻大不相同。
白居易的府邸中,一片靜謐,主人坐在書房內(nèi),眼神中透著落寞與無奈。
回想往昔的歲月,再看看如今身體的每況愈下,消極、悲觀的情緒如同潮水般涌來。白居易輕輕嘆氣,喚來家僮,緩緩說道:“去,將我寫的這首《詠老贈夢得》給劉大人送去?!?家僮領(lǐng)命,小心翼翼地捧著詩稿,快步離去。
“與君俱老矣,自問老何如?眼睛發(fā)澀啊,天未黑日未暮,就先躺上床了,早晨起床,只是慵懶,頭也不想梳理。偶爾扶杖出去走走,盡日都在閉門閑居。再好的鏡子也懶得相照,小字的書籍一概看不成了。情於故人重,跡共少年疏。惟是閑談興,相逢尚有余?!?/p>
白居易滿心感慨,覺得自己和劉禹錫都已垂垂老矣,生活似乎只剩下深重的疲憊與無趣。
劉禹錫收到白居易的詩,仔細(xì)品讀,心中不服老的勁頭瞬間被激發(fā)得更為強烈。
他仿佛看到了另一個消極的自己,絕不允許這樣的情緒蔓延。于是,坐在書桌前,雖雙手微微顫抖,卻仍堅定地拿起筆,飽蘸濃墨,邊寫邊喃喃自語,回贈《酬樂天詠老見示》。
“人生在世,誰不怕老?但我與你不同,即便老眼昏花、百病纏身,我也不能失了精氣神!”
人生在世上,誰不怕老呢?其實我的境況和你一樣,老眼昏花,百病纏身,讀書成了難事,整日與藥相伴。但是,我們經(jīng)歷了種種榮辱沉浮,親眼目睹了紅塵眾生的愚賢善惡,對人生也就有了更加清醒的體味。
“細(xì)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p>
劉禹錫的筆觸蒼勁有力。他堅信,即便到了暮年,也能如那絢麗晚霞,綻放出別樣的光彩。
白居易收到劉禹錫的回贈詩句,不禁長嘆一聲,敬佩地說道:“還是夢得?。∵@般豁達(dá)樂觀、積極進(jìn)取,我樂天自愧不如。”
白居易被劉禹錫的精神重新點燃了心中的火焰,眼中閃爍出光芒。自此之后,白居易的詩情再度高漲,感情世界因為希望重燃而變得豐富起來。他又開始頻繁地與詩友們詩酒宴游,似乎忘記了年齡,沉醉在充滿詩意的生活里。
早春時節(jié),垂柳抽出嫩綠的新芽,微風(fēng)中帶著清新的氣息。白居易興致勃勃地邀請劉禹錫、裴度和王起四人飲宴,籌備寒食節(jié)酬唱。
宴會上,酒盞交錯,歡聲笑語回蕩在庭院。
白居易滿臉笑意,舉杯說道:
“今日我等相聚,實乃難得。看這黃昏慘慘雪霏霏,我們幾個白發(fā)之人卻能在此歡飲,醉而不歸。裴度兄年九十余,王起兄八十余,我與夢得俱七十,合起來三百余歲,人間此會,真可謂稀世難得啊!”
眾人紛紛應(yīng)和,舉杯痛飲,享受難得的歡樂時光。
當(dāng)然,自然規(guī)律無可抗拒。春去夏來,炎熱的氣息逐漸彌漫。劉禹錫明顯感到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每一次呼吸都有似沉重的負(fù)擔(dān)。
時日或許不多了。于是,他決定撰寫《子劉子自傳》。
在書房內(nèi),紙張鋪陳于案。緩緩坐下,眼神中透著堅定與感慨。
“子劉子,名禹錫,字夢得。七代祖亮,事北朝為冀州刺史散騎常侍,遇遷都洛陽,為北部都昌里人……”
劉禹錫一邊回憶家族的過往,一邊緩緩書寫。
他想起了自己年少時的意氣風(fēng)發(fā),中進(jìn)士時的榮耀,以及后來在仕途上的種種坎坷。當(dāng)寫到 “永貞革新” 時,筆觸變得更加凝重。
“貞元二十一年春,德宗新棄天下,東宮即位。時有寒俊王叔文,以善奕棋得通籍博望,因間隙得言及時事,上大奇之……”
劉禹錫想起了王叔文,那個滿懷宏大理想的人。王叔文明白治世的道理,而且能以理服人,他所推行的革新措施,人們一般都認(rèn)為是無可非議的,可是唐憲宗李純等卻無端強加給革新派諸多誣陷之詞。
劉禹錫越寫越激動,他要為自己所參與的順宗朝的政治革新做出公正的評價,澄清那些不實之詞。
唐憲宗《貶王伾開州司馬、王叔文渝州司戶參軍制》宣布 “二王” 罪狀曰:“漏泄密令,張皇威福,畜奸冒進(jìn),黷貨彰聞?!?/p>
《貶韋執(zhí)誼崖州司馬制》宣布宰相罪狀曰:“官由黨進(jìn),政以賄成?!?/p>
劉禹錫看著這些文字,極度憤慨,冷哼一聲:“實皆莫須有之詞也!”
《順宗實錄》更是加重了對革新派的攻擊,誣革新派為叛逆,如 “即謀兵權(quán),欲以自固,而人情益疑懼,不測其所為”,“謀奪宦者兵,以制四海之命” 等。
劉禹錫對此不屑一顧,他堅信 “人不以為當(dāng)非”,這些危言聳聽的謊言,根本不值一駁。
在《子劉子自傳》的末尾劉禹錫為自己寫下銘文:
“行年七十有一,身病之日,自為銘曰:不夭不賤,天之祺兮。重屯累厄,數(shù)之奇兮。天與所長,不使施兮。人或加訕,心無疵兮。寢于北牖,盡所期兮。葬近大墓,如生時兮?;隉o不之,庸詎知兮?!?/p>
劉子為自己沒有能夠充分發(fā)揮政治才干而遺憾,又為自己在立身行事方面問心無愧而驕傲。
他的眼神中透著堅定,即便生命的盡頭,堅持理想和剛強軒昂的性格,始終不變。
劉禹錫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一生,如同璀璨星辰,雖歷經(jīng)風(fēng)雨,依然閃耀著獨特的光芒。
30 詩豪永在
唐武宗李炎會昌二年初秋,洛陽城被哀傷的陰霾所籠罩。
七十一歲的劉禹錫,這位曾在大唐的天空中閃耀著獨特光芒的巨星,與世長辭。消息傳開,朝廷為之震動,朝廷追贈他為兵部尚書,以表彰他一生的功績。
街頭巷尾,人們腳步匆匆,神色凝重。風(fēng),輕輕拂過,卷動著路邊的落葉,發(fā)出沙沙的聲響,為劉禹錫的離去而低吟悲歌。
劉禹錫的摯友白居易,獨自待在府邸的書房中。
屋內(nèi)光線昏暗,只有幾縷微弱的陽光透過窗戶的縫隙,艱難地灑落在地上。
白居易面容憔悴,雙眼紅腫,淚水早已干涸,但悲痛的神情卻如刻在臉上一般,久久不消散。
他手中捧著劉禹錫生前的詩作,一遍又一遍地摩挲著,感受老友的氣息。
“四海齊名白與劉,百年交分兩綢繆。同貧同病退閑日,一死一生臨老頭……”
白居易輕聲吟誦著自己為劉禹錫寫的悼亡詩,每念一句,心中的悲痛便加深一分。
他的聲音顫抖著,帶著無盡的哀傷:“夢得啊,你這一走,我這世間,再無如此知心之人。我們一同經(jīng)歷了那么多,同貧同病,好不容易熬到退閑之日,本以為能相伴著安度晚年,可如今,你卻先我而去……”
他的眼眶再次濕潤,淚水奪眶而出,順著臉頰緩緩滑落,滴在泛黃的詩稿上。
“杯酒英雄君與操,文章微婉我知丘。賢豪雖歿精靈在,應(yīng)共微之地下游……”
白居易想起與劉禹錫一起飲酒賦詩、暢談人生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劉禹錫的豪爽、豁達(dá),才情與抱負(fù),都深深印刻在白居易的心上。
如今,老友已逝,白居易不僅表達(dá)了深切的悼念之情,還對劉禹錫的為人推崇備至,由以前的 “詩豪” 晉級為 “賢豪”,將劉禹錫的詩文創(chuàng)作比作《春秋》。
在白居易看來,這才是對劉禹錫人品與詩文最恰當(dāng)?shù)脑u價。
“夢得,你的詩文,如《春秋》般,蘊含著深刻的道理與情感,你的為人,更是賢能豪杰,即便你已離去,你的精神也將永遠(yuǎn)流傳……”
白居易喃喃自語,沉浸在對往昔的回憶之中,良久良久,回不過神來。
在劉禹錫宅中,允郎劉咸允和侖郎劉同偕子女們,身著素服,悲戚、痛苦。隨后,他們扶著劉禹錫的靈柩,緩緩向滎陽之檀山原走去。
秋風(fēng)蕭瑟,吹得眾人的衣衫噗噗作響。
送葬的腳步沉默而莊重,每個人的心中都對逝者的哀思與懷念。
“父親大人,您一路走好……”劉咸允低聲念叨,聲音哽咽。
劉禹錫這位偉大的詩人、卓越的政治家、優(yōu)秀的哲學(xué)家,奮斗與坎坷一生、壯心永無止息,如今,他休息了,得歸厚土,終獲休息了。
時光流轉(zhuǎn),來到了二十世紀(jì)和二十一世紀(jì)。
在洛陽的后山,有一位出身鄉(xiāng)間的學(xué)者,原本攻讀理科學(xué)業(yè),后來對中外文化比較研究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進(jìn)而攻讀相關(guān)專業(yè)的研究生。在學(xué)習(xí)中,追慕大唐詩人的文思才情,對劉禹錫的故事著迷不已,深入發(fā)掘研究劉子平生的點點滴滴,成就了這部傳記。
后山收到了許多朋友的熱情反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對 “永貞革新” 的評價。
后山仔細(xì)翻閱資料,思考這個問題。永貞革新,一場在歷史長河中掀起波瀾的政治變革,從本質(zhì)上來看,是以王叔文、劉禹錫為首的政治家集團維護(hù)朝廷集權(quán)的一場變革。
維護(hù)和強化帝的集權(quán)統(tǒng)治,以新觀念衡量之,或許值得商榷,但我們看待歷史,看待歷史人物,要有正確的角度。在宦官弄政、藩鎮(zhèn)割據(jù)和權(quán)貴死守既得利益的腐敗背景中,王叔文、劉禹錫的政治變革無疑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因而后山在本《劉禹錫傳》中,正面肯定并熱情謳歌了王叔文、劉禹錫為首的政治家集團進(jìn)行的雖然短暫卻如烈焰爆燃般的偉大變革。
其次,有朋友提出,劉禹錫的籍貫是西北少數(shù)民族,其祖上隨鮮卑人入主中原而定居洛陽,應(yīng)當(dāng)述說清楚。
后山認(rèn)為,寫明鮮卑背景,不僅沒有消極影響,還符合歷史事實。然而,本書為劉禹錫立傳,寫好劉禹錫的一生乃屬要務(wù),研討中原劉氏的家族緣起是另外的事情。故而從劉禹錫出生寫起,到劉禹錫辭世收筆,不涉其余。
劉禹錫這位偉大的詩人,文采優(yōu)秀自不必說。但他同時也是一位哲學(xué)家,其《天論》等著作所散發(fā)的耀眼光輝至今猶在。他更是一位襟懷寬闊的政治家,既有經(jīng)邦之志,又有濟世之道、治世之才,在“永貞革新”中作為領(lǐng)袖人物與中堅力量,參與朝局革新,刀口起舞,出生入死,充滿了英雄氣概和傳奇色彩。
后山希望以歷史真實為據(jù),力爭調(diào)動多方面因素,塑造立體、豐滿的劉禹錫形象。
其三,關(guān)于對劉禹錫的綜合評價。具體地說,關(guān)于劉禹錫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與政治理念,后山已經(jīng)比較明顯地表達(dá)了傾向。不過傳記書籍,畢竟未便過多評論。因此,在本章之后,列出《經(jīng)邦濟世》和《詩豪夢得》兩章,專門論證。
劉禹錫長期在朝廷和地方任職,審時度勢,頗有治績。后山查閱歷史,對劉禹錫的政治生涯進(jìn)行了深入研究。在劉禹錫的政治抒情詩、詠史懷古詩中,在他所撰寫的大量的表狀、書啟、碑志、序記中,出色的政治思想,革除時弊、治世安邦的政治魄力,隨處可見。
《經(jīng)邦濟世》專章,在后山的筆下,在 “堅定不移地反對宦官擅權(quán)”、“旗幟鮮明地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聲實相濟的政治改革精神” 和 “任賢擇能的辨材用人之道” 諸方面,做出詳明的考索與論辯,最終得出結(jié)論:盡管劉禹錫詩文超眾,但他的一生,并非一介文士的一生。
劉禹錫以詩名立世,“詩敵之勁者,非夢得而誰?”“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dāng)者?!焙笊綄⒂礤a的詩歌成就也進(jìn)行了深入剖析。
劉禹錫在唐朝的詩壇上,確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贏得 “詩豪” 美稱,名至實歸。劉詩題材廣泛豐富,社會現(xiàn)實,前朝史事,時事政治,個人經(jīng)歷,風(fēng)土民情,山川景物,皆有涉及。歸納起來,可分為政治時事、詠史懷古、風(fēng)土民情和抒情酬贈四類。后山認(rèn)真研讀,發(fā)現(xiàn)詩人的喜悅和悲哀、愛慕和憎惡、歌詠和諷刺,無不鮮明、真切地流于筆端。
《詩豪夢得》專章,分別剖析了劉禹錫的政治時事、詠史懷古、風(fēng)土民情和抒情酬贈詩,還有樂府詩。他的樂府詩分為三部分,占有大量篇幅,以 “竹枝詞”、“蹋歌詞” 和 “楊柳枝詞” 為代表,諷喻時事、嘆喟民瘼,確實辟開了一代新風(fēng)。
另外,劉禹錫和妓者乙姝兒及乙姝兒二世的故事,屬于傳記創(chuàng)作情節(jié)建構(gòu)需要和必要的敘事調(diào)劑?!耙益瓋骸逼淙似涫乱膊灰姷米顬榍∏羞m當(dāng),希望繼續(xù)聽取朋友們的意見,再修訂時,能夠改進(jìn)。
后山期望讀友閱覽這部《劉禹錫傳》,能夠認(rèn)識和把握劉禹錫波瀾壯闊、驚險多彩的一生。
劉禹錫傳
任見 著
本書簡介
劉禹錫的“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等名句,早已為后世所傳揚,但劉禹錫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還是一位卓越的哲學(xué)家,政治家。
研究劉禹錫的文字歷代不絕,然而真正從生活經(jīng)歷的角度為他立傳的,迄今沒有。任見先生的《劉禹錫傳》是以唐代歷史為背景,以劉禹錫的政治活動、文學(xué)創(chuàng)作為重點,以他的人生際遇、情感歷程為主線,以大氣魄、大制作為標(biāo)的要求,創(chuàng)作出來的重量級作品。
任見《劉禹錫傳》文筆洗練,辭藻華貴,構(gòu)思布局藝技獨運,故事情節(jié)磅礴跌宕,文言與白話結(jié)合無隙,簡約與飽滿至于極致,既與劉禹錫的大家名作地位般配,與中唐豐富多彩的詩文藝術(shù)氣象相和諧,又將中國文字的魅力發(fā)揮到了新穎動人的特殊境界,一卷展讀,不忍釋手。
此書最初有1997年版本,2007年刪節(jié)和縮寫本是第二版,這個版本是2014年的第三個版本,篇幅長了很多,內(nèi)容基本上恢復(fù)到了縮寫之前豐富而細(xì)膩的狀態(tài)。
任見《劉禹錫傳》
目錄
第一章 詩童靈悟名不虛傳
第二章 如此意境豈是淫調(diào)野曲?
第三章 赤心官吏與社稷大業(yè)
第四章 死對頭請客是不是鴻門宴?
第五章 桃紅館里柔媚的笑容
第六章 耀眼明燈照亮亙古長夜
第七章 玄都觀桃花招禍殃
第八章 最宜紅燭下偏稱落花前
第九章 前度劉郎今又來
第十章 蘇州乙姝兒二世
第十一章 受紲雄鷹仍欲展翅高飛
第十二章 經(jīng)邦之志濟世之道
第十三章 “詩豪”夢得
第十四章 超塵拔俗劉禹錫
第十五章 傳主年譜·紀(jì)念聯(lián)語·對應(yīng)年表
本書章節(jié)索引
著者任見簡介

后山學(xué)派燕山小隊(原京北燕山書屋)編輯
~ 1.多位北大博士推薦:任見先生的“名家漫說”,與眾不同的認(rèn)識價值。
2.后山學(xué)派楊元相、鴻翎[臺]、劉晉元、時勇軍、李閩山、楊瑾、李意敏等誠摯推薦。
3.后山學(xué)派楊鄱陽:任見先生當(dāng)年有許多思想深邃、辭采優(yōu)美的散文在海外雜志和報紙發(fā)表,有待尋找和整理。



國家出版基金優(yōu)秀項目《絲路密碼》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