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不管在什么年齡,總有人一直在過去的執(zhí)念中徘徊,在未來的暢想中迷失,總是徒增三千煩惱絲,卻找不到快樂的源泉在哪。
所有的這些執(zhí)念和暢想,都是你對自己內心深處的不了解,沒有觸碰到自己的心靈深處真正所需。
想要得到真正的快樂需要我們心里沒有雜事煩惱,用心感悟,用心聆聽,為自己來一次心靈之旅。
一念放下,便是重生。釋懷曾經(jīng),是給自己機會,給自己未來,也是給別人自由的空間。
一
用心聆聽內心的聲音

人間一兩風,吹我十萬八千夢。
——清·袁枚《續(xù)子不語》
我們的身體是生命里的一種奇跡,如同我們身邊的一切——綿綿細雨、新鮮空氣、美麗鮮花——都是一種生命奇跡。去大地上走走,去享受自然,享受她的美好和奇跡,用心聆聽,用心修行。
一行禪師少年時,一次學校組織爬山,學校老師告訴他們,山上住著一位隱士,獨自居住 ,日夜靜坐,像佛陀一樣安詳。
一行禪師對這個隱士很感興趣。于是和同學一塊去尋找,當滿頭大汗地爬到山頂,只看到隱士的竹草茅屋,沒有看到那個期待中的隱士。
一行禪師心生失望,便獨自一人去往更深的山中前行,想要見到那個隱士。
他在樹林里越走越深,漸漸聽到了淅淅瀝瀝的水聲,他覺得那個聲音很美妙,于是循著水聲,往源頭走。
最后發(fā)現(xiàn)了一口井,井池小小的,四周被五彩的大石包圍。井水清澈,非??诳实囊恍卸U師捧起井水喝了起來。
井水非常甘甜,他從未喝過如此好喝的水。
那一刻,他心里是非常滿足的,是快樂的。
那一刻心靈的滿足,因為他找到了內心真正所需。
其實他相見的不是那個修行的隱士,而是他自己內心深處的寧靜和平和,快樂和安詳。
所以,用心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多做一些讓自己舒服的事,比如喝茶,喝茶的兩個小時,我們賺不到錢,但可以擁有生活。
我們可以感受那種愜意,那種偷得浮生半日閑的心情。
比如我們來一次旅行,期間把心歸于自然,真正去享受自然,聆聽自然的各種聲音,讓心放飛于自然之間,與天地共享。
只要你愿意,不管在夜闌人靜時,還是在嘈雜鬧市旁,總有一天,你能聽到來自內心深處發(fā)出的呼聲。
二
感知快樂,播下快樂的種子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唐·李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快樂的前提是你先感知到,如果你在陽光下播下一顆快樂的種子,播下種子的同時,你要深信這片土地,定能讓這個種子開花發(fā)芽。
上學期間學生最怕的一個事情就是。老師提問時提到自己,每每老師提問,便低下了頭,心里默念,千萬不要提問我,千萬不要提問我。
結果,最后自己的名字還是從老師的口中而出。這是一個很有名的心理現(xiàn)象,叫做心理暗示。
你越是相信什么,越是得到什么。
所以我們要想快樂,內心的種子就要朝著陽光,慢慢生長,最后在我們心間,肯定會開出燦爛的快樂花,結出豐碩的快樂果。
希望你能抽出時間,做一些心懷愉悅、美好與簡單的事,比如與親朋好友喝茶,聊天。
比如讓自己有一些快樂的想法,哪怕是聽一場雨落,也會把快樂的種子種在心尖,開始發(fā)芽。
只要心懷感知快樂的力量,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行為都可以充滿快樂。
三
放下所謂的執(zhí)念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明·楊慎《臨江仙》
生活中,浮世萬千,每個人遇到的事情都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走出來了,有的人卻始終看不到光的存在。
曾經(jīng)的徐崢,留著一頭可以做發(fā)模的頭發(fā)。
那時的他,剛進入戲劇學院,星途一片光明。然而大二那年,徐崢突然開始禿頂,這讓年僅20歲的他大受打擊。有年冬天,他騎著單車經(jīng)過紅綠燈時,一陣風刮跑了他的帽子。
旁邊,一個四五十歲的大叔看到禿頂?shù)男鞃槪煮@訝,那怪異的眼神深深刺痛了徐崢,他幾乎是落荒而逃。從此,他一出門就小心翼翼地照顧帽子。各種偏方,他都往頭上試驗,奈何越折騰,頭發(fā)越稀疏。終于有天,他想通了,何必和頭發(fā)較勁呢,光頭也沒什么大不了的。后來,他剃了一個光頭,那一刻,他才忽然發(fā)現(xiàn),原來這些年的折磨,只值半小時五毛錢而已。
人生的煩惱,多半源起于“執(zhí)念”二字。
一個人只要能心平氣定、博愛寬容,心境安詳,每個人都能找到那個最本真的自己。
但是如果我們一直在那個稱之為執(zhí)念的圈圈里打轉,我們就離自己很遠很遠。
其實,只要你放下執(zhí)念,你愿意放過自己,自渡人生,與萬事言和,與執(zhí)念相安,生活自會自愈,自清歡。

人生路漫漫,只要你用心聆聽,提前種下快樂的種子,放下你所有的執(zhí)念。
你所糾結的,你所憤怒的,你愛而不得的,你稍有遺憾的,那些讓你不開心,心情不好的,學著放下,你會收獲不一樣的半畝花田。
學著用心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提前讓自己感知快樂,播下快樂的種子,放下執(zhí)念。
山野萬萬里,余生路漫漫,日暮酒杯淡飯,一半一半。
做到這些,你一定能收獲快樂,人生何須萬種愁,笑看風云自去留。
◎本文來源:“詩詞天地”,圖源網(wǎng)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