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亞夏季風作為東亞地區(qū)主要的水汽輸送系統(tǒng),影響著超10億人的生計,因此理解自然變暖背景下東亞夏季風降水的響應極為重要。黃土高原現(xiàn)代蝸牛碳同位素(δ13Cs)研究表明,蝸牛偏食C3植被,在重建古降水方面有巨大潛力。為此,中國科學院地球環(huán)境研究所氣候變化集成-模擬-同化-預測團隊(CLIMAP)對黃土高原東南緣靈寶地區(qū)兩個黃土剖面開展了土壤有機質(zhì)碳同位素(δ13Corg)和高分辨率蝸?;瘹んwδ13Cs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自19 ka以來,C?植被在該地區(qū)占據(jù)主導地位(圖1)。末次盛冰期(LGM),蝸牛殼δ13Cs值最高且標準差(SD)最小,表明降水顯著減少,且C3植被可能經(jīng)歷了強烈的水分脅迫;末次冰消期,δ13Cs值逐漸降低,反映了季風降水逐步增加;早中全新世,δ13Cs值最低且SD也較小,指示了降水最為豐富;中晚全新世,δ13Cs值再次升高,說明降水減少,C3植被受水分脅迫的程度增加(圖2)。根據(jù)黃土高原C3植被碳同位素與年均降水量間的關(guān)系估算,從LGM到早中全新世,靈寶地區(qū)年均降水量增加了約300 mm,這與多種代用指標的重建結(jié)果相一致(圖3)。此外,研究還發(fā)現(xiàn)蝸牛數(shù)量增加(~16 ka)超前于δ13Cs值顯著負偏(~14 ka)約2ka,這一現(xiàn)象可能反映了冰消期變暖比夏季風降水顯著增加提前了約2 ka(圖3)。該研究為深入理解中國黃土高原南部地區(qū)變暖背景下古降水變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該成果近期在國際學術(shù)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上發(fā)表。西安交通大學博士研究生賈雅娜為第一作者,地球環(huán)境研究所聯(lián)合培養(yǎng)導師晏宏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董吉寶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嶗山實驗室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LSKJ2022033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2377445)、中國科學院青年交叉團隊(2024000021)和中國科學院青促會項目的共同資助。
Jia, Y.N., Yan, H., Dong, J., Zong, X., Wang, G., Liu, C., Zhang, Q., Luo, F., Dodson, J., 2025. Paleoprecipitation variations from LGM to early-middle Holocene on the southeastern Chinese Loess Plateau: evidence from land snail shells δ13C.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356, 109312.
https://doi.org/10.1016/j.quascirev.2025.109312

圖1 (a)黃土高原南部多個剖面有機碳δ13Corg(GBB、GB21、渭南和藍田剖面)(Ning et al., 2008),(b)靈寶地區(qū)GBB和GB21剖面高分辨率蝸牛化石δ13Cs

圖2 靈寶地區(qū)GBB和GB21剖面蝸?;?3Cs概率密度圖

圖3 靈寶地區(qū)GBB和GB21剖面蝸?;?3Cs與多指標對比圖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