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清朝的建立,就不得不提多爾袞。

雖然順治皇帝是清朝入關(guān)的第一個皇帝,但當時的順治皇帝只有7歲,哪懂得什么朝政大事。清朝入關(guān)是由攝政王多爾袞一手主導的。

可以說,多爾袞才是當時清朝真正的統(tǒng)治者。如果他是真正的皇帝的話,廟號肯定少不得一個“祖”字。

不過多爾袞的功勞再大、名號再響,活著的時候也終究只是個王爺,清朝對他的蓋棺定論也只是“睿親王”。

當然多爾袞即便名號是王爺,也是別的王爺比不了的。他這一輩子,有5個特殊待遇,整個清朝的親王都比不上。

這些特殊待遇,可遠遠不止大家熟悉的“皇父攝政王”的稱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1、皇父攝政王

提到多爾袞的特殊待遇,自然離不開多爾袞這個“皇父攝政王”的稱號。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順治皇帝剛登基的時候,多爾袞不僅不是清朝唯一的攝政王,甚至不是清朝排位第一的攝政王。

清太宗皇太極去世得很突然,沒有來得及指定繼承人。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和弟弟多爾袞就皇位展開激烈爭奪。

眼看多爾袞就要落于下風,他突然靈光一閃:豪格支持者們的底線是,繼承皇位的一定得是皇太極的兒子,皇太極可不止一個兒子啊。

于是他提議,讓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6歲的福臨繼承皇位,他本人當個攝政王就滿足了。

為了爭取更大的支持,他還拉來了此前一直沒有發(fā)表意見的鑲藍旗旗主、鄭親王濟爾哈朗一起攝政,并讓濟爾哈朗的排位在自己之前。

就這樣,6歲的福臨登上皇位,也就是順治皇帝。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一起成為了攝政王,一個稱“攝政睿親王”,一個稱“攝政鄭親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和多爾袞一起攝政的濟爾哈朗,并不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兒子,而僅僅是侄子。他是多爾袞的堂兄。

濟爾哈朗攝政僅僅半年,就意識到多爾袞野心勃勃。非常懂得明哲保身的他不等多爾袞對付自己,立馬宣布說,從此以后一應事務都先奏報多爾袞,他就不管這么多事了。

就連清朝入關(guān)的山海關(guān)之戰(zhàn)都是多爾袞一手主導的,濟爾哈朗心甘情愿鎮(zhèn)守后方,不和多爾袞分功勞。

也正是因為這樣,清朝正式遷都北京之后,多爾袞被封為“叔父攝政王”,后來又加一個字成為“皇叔父攝政王”,而濟爾哈朗僅僅被封為“信義輔政叔王”,比多爾袞矮了一截。

到了順治五年,多爾袞更進一步。

當時的濟爾哈朗,已經(jīng)被多爾袞找茬削掉了輔政叔王的名號,退為一個普通王爺;皇太極兒子當中唯一戰(zhàn)功赫赫的長子豪格,也被多爾袞找借口幽禁而死;愛新覺羅的長房、有清朝第一親王之稱的禮親王代善,也因病去世。

朝廷和宗室里,再也沒有人能和多爾袞抗衡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禮親王代善一去世,多爾袞就把自己“皇叔父攝政王”的稱號改成了“皇父攝政王”。

有歷史學家指出,“皇父攝政王”在滿語當中的寫法,是Doro be aliha Han i ama wang,其中“皇父”二字對應的是Han i ama。

但是滿語當中真正的皇帝對父親的稱呼,是Han ama。

也就是說,多爾袞在清初最重視的滿文封號里,并沒有明目張膽地把自己稱作皇帝的父親,而是選了一個模棱兩可的說法。在封號的漢語翻譯里,才無視皇帝尊嚴地稱了“皇父”。

考慮到清初宗室們的漢語普遍不是很好,可以理解為多爾袞在這個封號上玩了一手“陰陽合同”,用滿語稱號糊弄宗室們,用漢語翻譯來過給皇帝當?shù)陌a。

不過即便如此,在整個清朝,除了多爾袞之外,再沒有第二個王爺敢稱“皇父攝政王”了。

就連清末的攝政王載灃,是皇帝溥儀的親生父親,是真正意義上的“皇父”,也沒敢用這個稱號。

多爾袞是清朝唯一一個皇父攝政王。這是他最引人注目的特殊待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2、手握三旗

八旗是清朝的根本。在清朝創(chuàng)建之初,八旗旗主更是地位超然,甚至能分皇帝的權(quán)力。

而自從八旗創(chuàng)建之后,哪怕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都只是兩旗的旗主。多爾袞卻一度手握三旗。

多爾袞一開始的時候,連旗主都不是。努爾哈赤去世之后,多爾袞的同母弟弟多鐸成為正白旗旗主,同母哥哥成為鑲白旗旗主,而多爾袞只是鑲白旗下的一個小領主。

但是清太宗皇太極對手握兩白旗的多爾袞三兄弟頗為忌憚,很怕他們擰成一條繩,威脅到自己的地位。

他一來為了分化這同母三兄弟,二來多爾袞也的確是三兄弟當中能力最強的,于是他以阿濟格擅自給多鐸娶妻為理由,削了阿濟格的旗主之位,讓多爾袞成為鑲白旗旗主。

但是此時的多爾袞,手里的牛錄和阿濟格的一樣多。他能掌控的,只有半個鑲白旗。

皇太極去世之后,多爾袞以多鐸謀奪大學士范文程之妻為理由,搶了多鐸的15個牛錄,把阿濟格踢去多鐸的正白旗,并和多鐸互換了旗色。

多爾袞這才成為完整的一旗之主,并把自己的旗換成了排位在鑲白旗之前的正白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此后的5年里,多爾袞是正白旗旗主,同母弟弟多鐸是鑲白旗旗主。兄弟二人牢牢地掌控著兩白旗,但也沒有打破八旗的平衡。

直到順治五年,皇太極的長子、順治皇帝的大哥、正藍旗旗主豪格在打敗張獻忠之后,大勝而歸。

多爾袞卻以豪格虛報戰(zhàn)功、任用罪人的弟弟為由,將豪格幽禁而死。

按照八旗的慣例,豪格去世之后,該由他的兒子接替旗主之位。就算他的兒子年紀尚小,也該把他的正藍旗交給他的兄弟。

而是多爾袞卻仗著自己攝政王的身份和在當時獨一無二的權(quán)威,把正藍旗占為己有。

順治六年,多爾袞的同母弟弟多鐸因天花去世。多爾袞也沒有按照慣例讓多鐸的兒子多尼繼承鑲白旗旗主之位,而是自己接管了鑲白旗。

此時的多爾袞,一人手握三旗,達到了權(quán)勢的巔峰,也徹底打破了八旗的平衡。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然,多爾袞手握三旗,并不意味著他是三旗旗主。

順治七年,多爾袞的嫡福晉巴特瑪去世。多爾袞為她舉行了隆重的葬禮,把她追謚號“敬孝忠恭正宮元妃”,并命令兩白旗牛錄章京的大臣為她穿縞衣,其余六旗的大臣則只是摘去纓帶。

這表明,當時的多爾袞應該只是正白旗旗主和鑲白旗旗主。他雖然一直沒有任命新的正藍旗旗主,并親自接管了正藍旗,但也沒有自己兼任正藍旗旗主。

根據(jù)多爾袞去世之后他親信的口供表明,多爾袞應該是打算把正藍旗交給自己的侄子,也就是同母弟多鐸的兒子多尼,以補償他對鑲白旗的搶奪。

不過多爾袞遲遲沒有把正藍旗交給多尼,且多尼年紀尚輕。這也就意味著,雖然多爾袞沒有正藍旗旗主之名,可正藍旗是完全掌控在他手里的。

加上兩白旗,多爾袞實際上手握八旗當中的三旗。

清朝沒有第二個王爺擁有過這樣的權(quán)勢。

就連多爾袞之前,清朝的皇帝都只是鑲黃旗和正黃旗兩旗旗主。直到多爾袞去世之后,順治皇帝收了他的正白旗,從此以后清朝皇帝才成為三旗旗主。

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也就是大家熟悉的“上三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3、永不跪拜

多爾袞這個攝政王,當?shù)梅浅虖垺?/p>

尤其是他率領清朝入關(guān)之后。

普通的親王上朝,要在午門外下轎。多爾袞上朝,卻可以在午門內(nèi)下轎。

他去圍獵、出征的時候,王公貴族們要對他列班跪送。他回府的時候,也要把他送到王府門口。

每遇盛典,王公貴族們?nèi)コR了皇帝之后,還要去朝賀多爾袞。

他出入所用的儀仗,一開始只是遠超其他王爺,后來儀仗的種類居然和順治皇帝相等,只是具體的排場比皇帝更小一些。到后來,他干脆“所用儀仗、音樂及衛(wèi)從之人,俱僭擬至尊”。

順治三年,多爾袞甚至以皇帝的璽印放在皇宮里,他用起來不方便為理由,把璽印都搬回了自己的王府。

平時也不讓王公大臣們到皇宮里去辦公了,他的王府儼然就是朝廷。

可以說,多爾袞基本上把順治皇帝搞成了一個空架子。

他們只剩下名分的尊卑了。

所以多爾袞自然也不再樂意向順治皇帝下跪行禮了。

順治四年,多爾袞以得了風疾身體不好為理由,“以后凡行禮處,跪拜永遠停止”,從此整個天下,再也沒有需要多爾袞下跪的場合,包括在皇帝面前。

清初的禮親王代善,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在年紀大、輩分也越來越高之后,也得到過皇帝的恩旨,在皇帝面前不用下跪。

但沒有一個有多爾袞這么囂張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4、王府在皇城內(nèi)

大家都知道,清朝皇帝居住的皇宮就是故宮。而圍繞著故宮的,就是皇城,皇城內(nèi)有不少官衙、倉庫、園林等皇家附屬設施。

清朝的親王、郡王們,都住在皇城之外。

但卻有兩個人例外。

一個是多爾袞本人,一個是多爾袞的同母哥哥阿濟格。他們的睿親王府和英親王府,也是清朝僅有的兩座坐落于皇城之內(nèi)的王府。

這自然是因為多爾袞入關(guān)之后、選定王府之際,權(quán)勢滔天。他說要住在皇城之內(nèi),其他宗室和大臣,甚至連順治這個皇帝,也不敢說不。

他的同母哥哥阿濟格,則是沾了他的光。

不過多爾袞去世之后被順治皇帝清算,阿濟格也被開除宗籍、囚禁而死。

這兩座王府自然也被廢除,改作他用。

一百多年后,乾隆皇帝為多爾袞平反,恢復他的睿親王爵位,并把他同母弟多鐸的一個兒子多爾博過繼給他,讓多爾博的后代繼承了睿親王的爵位,世襲罔替。

但新的睿親王自然不可能再住在皇城內(nèi),而只能在皇城外另找地方建新的睿親王府。

皇城內(nèi)的王府,也成為清朝的絕響。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5、追封皇帝

在多爾袞當攝政王的后期,已經(jīng)是手握三旗、大權(quán)在握。

清朝那些能征善戰(zhàn)的宗室們也因為多年的天花和內(nèi)斗而逐漸凋零,尚在人世的只有多爾袞的同母哥哥阿濟格,以及非清太祖努爾哈赤后代的,多爾袞的堂兄濟爾哈朗了。

其余的宗室,都是年輕一代,無論是戰(zhàn)功還是威望都不能和他們這一代的比。

清朝已經(jīng)沒有人能夠制衡和約束多爾袞。如果他想要奪位的話,順治皇帝恐怕就危險了。

就在順治皇帝的皇位岌岌可危的時刻,多爾袞卻因在病中仍執(zhí)意去狩獵,墜馬而死。

順治皇帝松了口氣。

但是多爾袞朝廷里的黨羽還在。

順治皇帝為了安撫多爾袞的黨羽,下令把多爾袞追封為“成宗義皇帝”。

除了清太宗皇太極稱帝并改國號為清的時候,按照慣例追封了幾個比較近的先祖為皇帝之外,多爾袞是清朝唯一一個追封的皇帝。

這是他最超凡、最獨一無二的待遇,源自于他率領清朝入關(guān)并平定大半個天下的赫赫軍功。

當然,他這個皇帝的名號并沒有維持多久。僅僅過了兩個月,順治皇帝就開始翻臉清算他,這又是另一回事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6、寫在最后

多爾袞一生顯赫,作為皇父攝政王多項待遇都凌駕在清朝所有王爺之上??梢哉f他的這些待遇都已經(jīng)不是王爺?shù)拇觯墙咏实鄣拇隽恕?/p>

這也給清朝后續(xù)的皇帝留下了深刻的陰影。

后來的議政王奕?,以及清朝最后一個攝政王載灃,雖然也都大權(quán)在握。甚至載灃還是皇帝的親生父親,是真正意義上的“皇父”。

但是他們沒有一個敢向多爾袞看齊,不敢享受多爾袞的特殊待遇,也不敢用多爾袞用過的名號。

載灃這個歷史上最有資格用皇父攝政王名號的人,甚至只敢稱“監(jiān)國攝政王”。

不過,這些對于多爾袞而言,都是過眼云煙。

多爾袞去世僅僅兩個月,就被順治皇帝清算,不僅被削去追封的帝號以及所有的宗室封號,還被開除宗籍。

直到乾隆一百多年后為他平反,他才恢復了睿親王的稱號,但也僅僅是睿親王了,只是一個普通的鐵帽子王,他宗法上的后代相比其他鐵帽子王再也沒有特殊待遇。

也不知多爾袞生前有沒有預料到這一切。

你覺得呢?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