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

在某一時刻,發(fā)現自己曾經深信不疑的觀念或認知被徹底顛覆,那種感覺如同三觀崩塌,整個世界都變得陌生而新鮮。

老話說:不破不立,大破大立。

這三觀崩塌和重塑的交替,往往也是一個人成長的契機。

01

刷新世界觀

看過兩個“毀三觀”的小故事。

有個好事的心理學家找到幾個生活在亞馬遜密林中的原始人,將他們帶到美國大草原上飆車。

亞馬遜人目瞪口呆,直呼世界觀崩塌了。

觀眾們看到崩潰的亞馬遜人,也深感不解。

原來,一直生活在密林之中,亞馬遜人沒有遠距離視物的經驗,看到物體的大小不會由于距離產生那么大的變化。

看到甲蟲般大小的東西瞬間變成一個龐然大物,這超出了他們的理解范疇。

而觀眾無法理解亞馬遜人的崩潰,是因為他們理所當然地以為這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

有一個滿腹經綸的書生路過麥田,發(fā)現有頭沒有犄角的牛。

便問旁邊的農夫:這頭牛為什么沒有犄角?

農夫說:牛沒有犄角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為遺傳,有的是因為生病脫落了,有的是因為和別的牛頂角而失去了。

至于這頭牛為什么沒有犄角,那是因為……它是一頭驢。

原始人沒有近大遠小的概念,書生指驢為牛的笑話,本質上是因為他們活在自己的視野盲區(qū)里。

就像盲人摸象,人人都只接觸到大象軀干的一隅,自然無法構建出大象真實的全貌。

一個人必須走出自己的世界,才能形成更宏大的世界觀。

著有《真臘風土記》的周達觀在元朝鼎盛時期抱著大國心態(tài)出使真臘(柬埔寨吳哥窟),當他看到這個小小的東南亞國家竟也有著規(guī)范的禮儀,嚴整的森嚴,不禁感嘆“不可輕視也”。

一直信仰透視法神的畢加索,站在特羅卡德羅博物館門前看到粗獷的原始雕刻時被深深震撼,回來之后燒毀了《亞維農少女》的前三十稿,最終炸開了立體主義的大門。

不出走,你的眼前就是全世界,出走,世界才會在你眼前展開。

一個人見過的世界越大,偏見就會越少,所知就會越多。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2

刷新人生觀

作家古典在書中提到過一個“受害者天堂”。

這里的人都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慘的人,而自己痛苦全是他人造成的。

于是整天圍坐在一起訴苦、吐槽,以求獲得心理安慰。

結果就是一連數年,他們把自己困在痛苦的負循環(huán)中,徹底失去了改善生活的可能性。

古典將一個人的人生觀分為兩種。

一種是“受害者模式”:總認為外界、別人在掌控我的生命,是他們導致我現在的狀態(tài);

一種是“掌控者模式”:不管外界如何,我都有能力對自己的狀況負責,生活是我自己的。

前者不僅改變不了自己的處境,還會在痛苦中越陷越深。

而擁有掌控者心態(tài)的人,則能在絕境中發(fā)現生機,變危機為轉機。

美國著名脫口秀主持人奧普拉有一段悲慘的童年。

奧普拉是個私生女,母親靠打零工度日,倆人一直過著貧困的生活。

9歲的時候她遭到表哥的強奸,而在那個年代,一個黑人私生女根本沒有任何求助途徑。

她憤世、絕望,認定自己的人生注定是場悲劇,打算束手就擒接受命運的暴擊。

她徹底墮落成不良少女,每天和痞子廝混在一起,抽煙、喝酒、吸毒、進收容所……

直到14歲時意外懷孕生下的孩子夭折,她才覺醒道:“痛苦可以毀滅我,也可以重塑我?!?/p>

她變得自律起來,戒掉所有壞習慣,專心學業(yè)。

憑借優(yōu)越的口才,17歲時她在演講比賽中打敗萬余人拿下1000美元的獎學金。

成為主持人后,早年的經歷滋養(yǎng)出來的共情力,總能讓她的嘉賓對她敞開心扉。

1985年,年僅31歲的奧普拉成了人們心中無可爭議的“脫口秀女皇”。

2003年,登上福布斯排行榜,成為美國第一位黑人億萬富翁。

從丑陋、墮落的黑人女孩,到上榜福布斯,聞名世界,她總結自己的逆襲之路。

“我們會經歷痛苦,但不要沉迷痛苦,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站起來改變它?!?/p>

誰人都會遇到坎坷挫折,區(qū)別在于有的人屈服了,有的人不認輸。

關于成長,羅振宇有一個說法我很認同:

成長就是主觀世界遇到客觀世界之間的那條溝,你掉進去了,叫挫折;爬出來了,叫成長。

跌倒在地的瞬間固然痛苦,從溝里爬起來的過程固然不輕松。

但當你不自憐,不自棄,殺死那個脆弱的自己,你也將重獲新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3

刷新價值觀

還記得《肖申克的救贖》里那個“高墻隱喻”嗎?

被監(jiān)獄的高墻囚困了大半輩子的老布,終于刑滿釋放,可出獄后的他卻崩潰了,他無法理解高墻外的規(guī)則,無法融入正常人的生活。

絕望的他用刀在房梁上刻寫了“老布到此一游”,然后上吊自殺了。

影片中有句發(fā)人深省的話。

“監(jiān)獄里的高墻實在是很有趣。 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墻;慢慢地,你習慣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fā)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blockquote>

身為自由人,我們卻也無往不在隱形高墻的囚困之下。

奉為圭臬的理念,自以為是的經驗,習以為常的規(guī)則,社交媒體的洗腦……

生活在其中,毫無疑問是舒適的,因為人都有惰性,人性抗拒改變。

但真實的世界是動態(tài)變化的,新事物如雨后春筍般,從來不會停止野蠻生長。

過去你奉為圭臬的真理,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而被淘汰,過去你深信不疑的知識,也會隨著新的研究發(fā)現而被不斷推翻。

沿著舊地圖,找不到新大陸。

困守在原地不愿睜眼向前看的那些人,注定會被落下。

就像季羨林在自傳中講過一位高中老師。

這位老師是個前清秀才,知識非常淵博,《四書》《五經》倒背如流,孔孟老莊之學更是如數家珍。

給學生上課時,甚至不用帶課本,各種知識信手拈來。

可結果他的課幾乎沒人愿意去上,所有的學生都不喜歡他。

因為在那個人人都追求自由的時代,他依舊像個老古董一樣,活在“大清國”的世界里。

張口就是八股文章,科舉制度,仁義禮智。

學生們在答題時,和標準答案略有出入,都會被他判成錯誤。

有人在課堂上提出質疑的聲音,他便覺得這是挑戰(zhàn)了他師者的權威,立刻勃然大怒。

他把自己封閉在那個舊時代里,頑固地堅持著自己的刻板觀念,不愿接受新的價值觀念,逐漸和時代脫軌了。

就像《精英日課》里萬維鋼的那段描述:

“某些中年人跟年輕人相比,他們的價值觀已經焊死,他們談論的話題越來越單一,他們的思維模式高度可預測。他們已經失去了靈氣,開始變得麻木、沉悶。”

這些人生理上是活著的,但精神已經枯萎了,再無向上生長的可能。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4

之前出差去到敦煌的博物館時,了解到了壁畫修復師的工作。

他們在做壁畫修復時,不會直接用工具覆蓋霉斑,而是會先揭取舊畫層,再進行修復。

摧毀比建設更需要勇氣和智慧。

但摧毀之前是陣痛,摧毀之后是新生。

成長也是一樣,它絕非線性的努力和簡單的重復,而是需要你先摧毀自己畫地為牢的三觀。

不要害怕,三觀破碎之前是迷茫和痛苦,破碎之后將是成長和涅槃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