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后山學派楊元相、鴻翎[臺]、劉晉元、時勇軍、李閩山、楊瑾、李意敏等誠摯推薦

后山:嘆惋莫高窟,功過王圓箓『原創(chuàng)』

為人矚目的莫高窟,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沙漠中,卻一點也不寂寞。

游人熙來攘往,艷陽之下,漠風之中,駝鈴叮當。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于敦煌城東南二十五公里的鳴沙山東麓崖壁上,是敦煌的壓載景區(qū)。它開鑿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后歷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遞次興建,形成規(guī)模,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內(nèi)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shù)勝地。

據(jù)唐籍記載,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僧人樂尊路經(jīng)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xiàn)萬佛,便在巖壁上開鑿了一個洞窟。

此后,有法良禪師等人,繼續(xù)在此地開窟修禪。

由于石窟開鑿于“沙漠的高處”,所以人稱“漠高窟”, “漠”與“莫”通用,后世便稱“莫高窟”了。

莫高窟開窟最多、發(fā)展最快的時期,當屬北魏、西魏和北周時期。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的佛事更為興盛。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

莫高窟現(xiàn)存龕735個,分為南北兩區(qū)。南區(qū)是主體,即禮佛場所,有487個洞窟,均有壁畫或塑像。北區(qū)有248個洞窟,其中只有5個存在壁畫或塑像,多為古代僧侶們的生活區(qū)。

洞窟最大者,200多平方米,最小者,不足1平方米。形制主要有禪窟、中心塔柱窟、佛龕窟、佛壇窟、涅槃窟等。彩塑內(nèi)容主要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多為木骨泥塑。

由于敦煌莫高窟開鑿在礫巖上,除南北大像是依山而建的石胎泥塑外,其余無法做成石雕,于是出現(xiàn)了圓塑、浮塑、影塑、善業(yè)塑等彩泥塑。

處在崖窟中段的“北大像”,高齊崖頂,巍峨壯觀。木構(gòu)為土紅色,檐牙高啄,輪廓錯落,檐鐸隨風作響。

石窟壁畫,富麗多彩,佛經(jīng)故事,佛教史跡、飛天佛像、山川景物,亭臺樓閣、花卉圖案、生產(chǎn)場面、耕作狩獵、婚喪嫁娶等,風格不一,方方面面。畫作有的雄渾寬廣,有的鮮艷瑰麗,體現(xiàn)了不同時期的藝術(shù)風格和特色。

元代以后,莫高窟冷落荒廢。明朝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附近的嘉峪關(guān)被封閉,敦煌成為真正的“邊地”,人氣消失。

04——

清朝初年在敦煌設(shè)沙州所,后改沙州衛(wèi),實民屯田,重修城池。清朝中期改沙州衛(wèi)為敦煌縣,敦煌經(jīng)濟逐步恢復,莫高窟也被人們注意了。

清朝末年,湖北麻城窮人王圓箓,為衣食計,逃生西域,進入肅州巡防營做了個兵勇,在今天的酒泉服役。復員后,王圓箓成了一個道士,道號法真,四處云游。

王道士發(fā)現(xiàn)了已被廢棄的佛教圣地莫高窟,不意中成了這處佛窟的“保護神”。他想將尚存的廢敗窟龕變易為道教場所,修建敦煌太清宮道觀,遂四處奔波,苦口勸募,省吃儉用,積攢錢財,用于雇工清理洞窟中的積沙。

王道士聘請敦煌貧士楊秀才為文案,抄寫道教經(jīng)典發(fā)售,收取善錢,以為未來的道觀籌資。

05——

夏秋之季,朝山進香者絡繹而至,王道士命楊秀才在今天編號為16窟的洞窟甬道設(shè)置桌案,接待香客,代書醮章,兼收布施,登記入帳,用于洞窟修繕。

這天楊秀才抽罷煙鍋,返身在北壁上磕煙鍋頭,聽到了空洞的回音,懷疑其后藏有秘室,就匯報給了王圓箓。

這年是清朝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989年。五月二十五日,收攤以后,王道士和楊秀才破壁探察,果然見到一件大約三米見方的密室,內(nèi)中藏滿寫卷、印本、畫幡、銅佛等。原來是個藏經(jīng)洞??!

據(jù)說,這座密室——現(xiàn)在編號為17窟——中藏有十六國到北宋即四世紀到十一世紀的歷代文書和紙畫、絹畫、刺繡等文物五萬多件。

06——

今天的人都知道,那洞中的東西全是文物,是寶貝,當時的王道士看到只有經(jīng)卷,畫幡,佛像之類的東西,沒有金銀,似乎還有點失望呢。

王道士不認得幾個字,但不等于他沒意識到佛家物事的價值。他拿出一些,在敦煌兜售,結(jié)果沒人買。屯墾戰(zhàn)士和他們的后代,跟王道士一樣,不識字的居多。

但王道士這個虔誠的道教徒,與歷代宗教人士一樣,很希望能多賺錢,從而建廟修橋,廣布其道,有所作為。

修建廟宇道觀是要錢的,王道士在敦煌已經(jīng)做了不少事情,四處奔波勸募,化緣籌集資金,收取布施小錢等,但他需要更多。

07——

沒人買經(jīng),就要想方設(shè)法,王圓箓這方面不笨,他說這經(jīng)卷能治病,把它分成紙張,燒成灰和在水里讓人喝下。但這一招也不太奏效,賣不出多少錢,根本原因是沒有療效。

把經(jīng)卷拆開來燒成灰,王圓箓確實這樣干過,他實質(zhì)上還是不懂文物,不知道這洞經(jīng)卷的真正價值。

他只是隱隱約約覺得這些應該是好東西,否則,誰會抄寫這么多,而且封存得這么好?萬一里頭有什么濟世救人的真經(jīng)呢?如果糟蹋了,我豈不是造孽?

怎么辦?還是應該報官。讓官家知道,這些東西或許就值錢了,說不定還會有撥款呢。

08——

王道士帶著兩卷經(jīng)文,徒步五十里路,去找敦煌縣令。結(jié)果那個縣令對王道士手中發(fā)黃破舊的經(jīng)卷不屑一顧。

沒過多久,敦煌來了個新知縣,叫汪宗翰,汪知縣有文化,王道士又找他,可惜汪知縣翻翻揀揀,挑了幾卷經(jīng)文,對王道士說:“好好保護哈!”就完了。

好好保護?如何保護?沒錢怎么保護?一洞經(jīng),不是一卷啊。

心有不甘的王道士,又挑了兩箱經(jīng)書,風餐露宿,單槍匹馬,冒著狼吃匪搶的危險,趕著毛驢,徒步八百里奔赴肅州,今天的酒泉,找到當時的道臺廷棟,請求官家支持保護。

結(jié)果,廷棟瞧了瞧那些經(jīng)卷,下結(jié)論說:看其書法也不見得有本官好。就此了事。

堅持閱讀“任見”,愛車節(jié)油13%,效果太好啦。

任見:嘆惋莫高窟,功過王圓箓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任見:嘆惋莫高窟,功過王圓箓

王圓箓

09——

甘肅學政葉昌熾,相當于現(xiàn)在的省教育廳廳長,知道了王道士和請求經(jīng)卷保護的事,可惜他沒權(quán)力也沒下決心對敦煌藏經(jīng)洞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遂聯(lián)系肅州知府,下令:好好保護。

為保護莫高窟經(jīng)卷,王圓箓向各級官員求助,均無效果。你們這些官都不管,皇宮里的老佛爺總會管吧?于是斗膽向慈禧太后上書。當然泥牛入海了。清廷風雨飄搖之時,誰會理他的事情?

正在王圓篆絕望之際,公元1907年,有一個外國人來到了敦煌。他是匈牙利籍英國人馬爾克·奧萊爾·斯坦因。

10——

斯坦因是個探險家,與清政府交涉后,帶著一個包括多輛馬車的探險隊“行走”中國西域。他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了不少東西,到了敦煌,得悉藏經(jīng)洞之豐富,喜出望外。

斯坦因也是一位歷史文化學者和宗教學者,在古代文化地理和佛教藝術(shù)方面深有造詣,他的相關(guān)著作《羅閹塔蘭吉尼—克什米爾諸王編年史》《去中國突厥斯坦從事考古和地形考察的初步報告》《沙漠埋藏的和田廢墟—在中國突厥斯坦從事考古學和地理學考察的旅行實紀》《中國西域考古記》等,至今無人超越。

就從1900年開始,斯坦因?qū)⑷可极I給了亞洲探險事業(yè),直到1943年他去世為止,其間他于1910年至1929年任職于印度考古局,1929年退休后受雇于美國哈佛大學。

11——

1907年3月12日,斯坦因一行到達敦煌縣城。從3月22日起,斯坦因考察敦煌附近的故長城烽燧遺址,獲得了大量漢簡。

斯坦因從一個來自烏魯木齊的維族商人薩希伯克處聽說莫高窟發(fā)現(xiàn)藏經(jīng)洞的消息,即去訪問莫高窟。執(zhí)掌藏經(jīng)洞門鎖鑰匙的王圓篆外出不在,斯坦因僅從另一年輕道士處看到了一件寫本佛經(jīng),引起他的極大興趣,決定對這里的寫本進行系統(tǒng)調(diào)查,于是在考察完敦煌周圍史跡后,再次來莫高窟。

斯坦因派人與王圓箓交涉,要求將藏經(jīng)洞的寫本全看一遍,遭到王道士的拒絕。

12——

幾天后,斯坦因親自會見王道士,給王道士鋪排了一套唐僧西天取經(jīng)而他今天又從印度來尋獲唐僧遺典的故事,王道士信以為真,抱出一捆寫本交給斯坦因,斯坦因連夜辨查寫本內(nèi)容。

后來斯坦因向王道士講述那些寫本的內(nèi)容和抄錄說明等,雙方愈發(fā)熟悉。王道士最后同意讓斯坦因看藏經(jīng)洞的所有藏品。

斯坦因和從人花了七天時間,挑選經(jīng)卷和繪畫作品,然后以四塊銀元寶——合計白銀二百兩收購,這便是當今收藏在倫敦的著名的斯坦因敦煌文書的來源。

13——

王道士把經(jīng)卷賣給斯坦因,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在長達七年的時間里,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視,逐級上報,無人過問,致使他灰了心。二是為了完成他的宏愿,清掃洞窟,修建三層樓,架設(shè)木橋。三是宗教溝通了斯坦因和他的思想,斯坦因追求探險事業(yè)的精神感動了他。

因此,王道士雖則內(nèi)心極為矛盾,極不愿意外國人將這些文物帶走,但在無奈的情況下,也只好讓了步。

斯坦因曾說:“道士之敬奉玄奘,在石窟寺對面新建涼廊上的繪畫有顯明的證據(jù),所畫的都是一些很荒唐的傳說……我用我那很有限的中國話向王道士述說我自己之崇奉玄奘,以及我如何循著他的足跡,從印度橫越峻嶺荒漠,以至于此的經(jīng)過,他顯然是為我所感動了?!?/p>

14——

斯坦因所獲敦煌文書,凡漢、粟特、突厥、回鶻語及怯盧文梵語的,歸入了大英博物院東方印本與寫本部。凡于闐、龜茲、藏語及婆羅迷文梵語的,藏入了印度事務部圖書館。繪畫作品由大英博物院東方古物部與印度德里中亞古物博物館平分收藏。

1973年大英圖書館成立,印度事務部圖書館成為其組成部分之一,大英博物院東方印本與寫本部也改歸該館,稱東方寫本與圖書部,后改名東方部?,F(xiàn)在該東方部收藏斯坦因敦煌漢文寫本的總數(shù)為11604件,但其中混有斯坦因發(fā)現(xiàn)于他處的和田文書和吐魯番文書。

斯坦因收購的敦煌漢文寫本量比較大,但由于他漢學知識不足,選擇不精。此后法國探險考察家保羅·伯希和來到敦煌,收集的敦煌寫本卻勝過斯坦因的那些。

15——

伯希和是個漢學家,語言天才,博聞強記,精通13種外語,22歲即是法國國立遠東學院教授,與中國學者交流,漢語能力超眾,又熟知中國學術(shù),是傳教士以外西方漢學界中罕有的能講流利北京話的學者。

伯希和1907年秋在烏魯木齊聽說敦煌藏經(jīng)洞的發(fā)現(xiàn),1908年2月到了敦煌,3月3日進藏經(jīng)洞,憑借深厚的漢學功力和豐富的考古知識,把藏經(jīng)洞中所有的遺書通檢一遍。

伯希和說:“洞中卷本未經(jīng)余目而棄置者,余敢說絕其無有?!?/p>

有一張伯希和盜竊藏經(jīng)洞遺書的自拍照:他蹲在洞窟里,面對堆積如山的經(jīng)卷,正在蠟燭下一件件、一頁頁地翻檢……

堅持閱讀“任見”,愛車節(jié)油13%,效果太好啦。

任見:嘆惋莫高窟,功過王圓箓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任見:嘆惋莫高窟,功過王圓箓

莫高窟名碑

任見:嘆惋莫高窟,功過王圓箓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任見:嘆惋莫高窟,功過王圓箓

圖 : linguangyi

16——

波希和在藏經(jīng)洞里待了三周,“不單接觸了每一份文稿,而且還翻閱了每一張紙片”。

他純熟的漢語基礎(chǔ)和中國歷史知識,使他得以選走藏經(jīng)洞里的全部精華。比如有關(guān)道教經(jīng)典的卷子,大約有六七十件全部收藏在巴黎。敦煌遺書最大的價值是保存了許多古代學說,保存了古注。

在斯坦因挑選過后的藏經(jīng)洞中,波希和選出了敦煌寫本的菁華六千卷。他付給了王道士六百兩白銀。波希和并拍攝了莫高窟照片三百七十六幀。

波希和挑選的敦煌文書,后來大都入藏于法國國立圖書館。

17——

1912年,日本人吉川小一郎、橘瑞超來了,王道士又賣了三百五十兩銀子,1914年斯坦因又來了,王道士又賣了五百兩。俄國人謝爾蓋·費多羅維奇·鄂爾登堡也來了,對已經(jīng)搬空的藏經(jīng)洞進行了挖掘,又獲得了一萬多件文物碎片……

賣了很多錢,王圓箓并沒有用于個人享受,而是用這些錢去保護莫高窟洞窟。他在藏經(jīng)洞所在之大窟前修建了三層樓閣,有《重修千佛洞三層樓功德記》記其事。

王圓箓是真心實意保護莫高窟的,斯坦因在《西域考古圖記》中曾對王圓箓保護莫高窟的事跡這樣描述:“他將全部的心智都投入到這個已經(jīng)傾頹的廟宇的修復工程中,力圖使它恢復他心目中這個大殿的輝煌……他將全部募捐所得全都用在了修繕廟宇之上,個人從未花費過這里面的一分一銀?!?/p>

王圓箓的“保護”,缺乏科學知識幫助,對不少洞窟和文物造成了客觀上的破壞,譬如以石灰水清洗壁畫,鑿通一些洞窟,也使大量壁畫遭到破壞……

王圓箓是一個普通的道士,是一個不識字的文盲,他不懂藝術(shù),不懂文物,甚至佛道不分,但他比當時大多國人那樣的愚昧無知還是要好得多,他是個有點追求的宗教人士,也因此青史留名。

后來,末世王朝清廷終于知道“敦煌藏經(jīng)”是值錢貨,命令甘肅有司將莫高窟藏經(jīng)洞的所有藏品運至北京。

把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的文物運到權(quán)力所在地,是這個愚昧民族的一貫干法,可憐的民族至今沒有“原地保護”意識。

民間所有的發(fā)現(xiàn),哪怕老百姓求情,愿意集資建館就地保護也不行,幾乎都要流氓而顢頇地運至權(quán)力所在地。

清朝各級官員終于明白“敦煌藏經(jīng)”是寶貝,然而,他們最早想到的不是如何保護,而是各出奇謀,占有這些文物,一時間盜竊成風,流失嚴重。

“敦煌藏經(jīng)”流失嚴重,自己國人盜竊,才是“敦煌藏經(jīng)”自發(fā)現(xiàn)以來最大的劫難,后來連醉心于壁畫的畫家張大千也加入了破壞的行列。

1940年,張大千在莫高窟描摹壁畫時,發(fā)現(xiàn)部分壁畫有內(nèi)外兩層,他便揭去外層以觀賞內(nèi)層,這種做法后來引發(fā)了爭議。

1940年至1942年,張大千兩次赴敦煌莫高窟臨摹壁畫,逗留時間加起來約一年多,剝損的壁畫總共約有三十余處。

莫高窟第130窟是敦煌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窟內(nèi)26米高的佛像是敦煌第二大佛。張大千剝損的壁畫位于進門甬道。

據(jù)介紹,張大千首先剝?nèi)サ谝粚拥奈飨谋诋嫞缓笥謩內(nèi)サ诙拥耐硖票诋?,如今人們只能看到最下面的盛唐壁畫,而盛唐壁畫因前人覆蓋時為了增加泥土粘合力,已被劃得面目全非。

甬道的墻上,清晰地留下了張大千層層剝畫的斷面。

據(jù)記載,這座石窟歷時29年才筑成,平均一年掘進一米,而張大千在短時間內(nèi)使它大大毀壞。如此典型的被他剝損壁畫的石窟還有第108窟、454窟等。

21——

劫后余生的“敦煌藏經(jīng)”朝北京運送時,幾乎每到一處,都要失竊一部分,運到北京,已剩“部分”了。

大量經(jīng)卷的散失,使王圓箓非常痛心,因為藏經(jīng)洞是他發(fā)現(xiàn)的,多年來在他保管期間從未發(fā)生過無故大量散失的事,官方如此掠奪,各級官吏又如此貪心,使他感到極大的憤慨。

當1914年斯坦因又二次到莫高窟時,王圓箓對他說了一段話,《斯坦因西域考古記》記述道:“說到官府搬運他所鐘愛的中文卷子致受損傷,他表示后悔當時沒有勇氣和膽識,受了我那一筆大款子,將整個藏書全讓給我。受了官府的騷擾之后,他怕極了,于是,將他所視為特別有價值的中文寫本另外藏在一所安全的地方?!?/p>

22——

王圓箓沒權(quán)沒勢,沒人沒錢,他能做的,是挑一些品相較好的藏起來,藏在敦煌莫高窟中。

有個上海人認為王圓箓對敦煌莫高窟文物的破壞是毀滅性的,并酸溜溜地“感到傷痛”。

任見先生問曰:以今人眼光看待故去者,豈不狹隘,豈不偏頗?

王圓箓出售的所有經(jīng)卷、佛畫,“客居”世界各地,都得到了完善的保護。反而是留下的,在一路運往北京途中,大量被盜,不知所蹤,窟中壁畫被大量毀壞……

敦煌千古事,苦樂誰心知?王圓箓不是完人,他是一個歷史時代真實、平凡而孤獨的基層宗教人士,惟有把他放在當時的歷史情境中去理解,才能得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1997.10原作

2020.04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