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公元7世紀中期,穆斯林阿拉伯人由伊朗高原出擊,勢不可擋的橫掃整片中亞腹地。許多本地的粟特王族紛紛逃離,頭也不回的奔向東土大唐。不僅在那里獲得庇護,還被獲準保留原先的生活方式,乃至將家族香火延續(xù)數(shù)代之久。

本文的主角米繼芬,便是這輪遷徙浪潮的一份子。他自小生長在長安,成年后被征召到禁軍服役,并目睹過安史之亂的慘狀。最后光榮退役,在優(yōu)渥待遇中安享晚年。

家族傳承

家族傳承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片治肯特地區(qū)的粟特國王形象

早在5世紀前后,米繼芬的先祖便已統(tǒng)治中亞米國。其核心位置就在弭秣賀,也就是今天塔吉克斯坦的片治肯特。由于恰好處在絲路商道,周圍又是大片富庶的河流泛濫平原,所以能有效積累財富。作為首腦的王室更是奢靡,不惜斥巨資修建華美宮殿,其遺址到今天仍舊清晰可見。

在此過程中,米繼芬的爺爺,也就是國王米以西放棄原本遵從的祆教,轉向名為景教的聶斯托利派。在后世考古發(fā)掘中,就有出土本地風格的精致銀盤,上面雕琢著圣經(jīng)中有關耶利哥城陷落的故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粟特銀盤上的耶利哥城陷落

由于國王老邁,米國的軍政大權又逐步過渡到王子米突騎施身上。同時,穆斯林軍隊已將征服之劍指向河中地區(qū)。他們恩威并施,在不同的粟特城邦中挑撥離間,從而順利降服許多邊緣城市,直到公元712年,發(fā)重兵包圍核心撒馬爾罕,迫使居民同自己簽訂和平協(xié)議。隨后轉向更東面的石國和拔汗那國,如法炮制的讓對方向自己跪服。米國人則密切關注形勢變化,并為宮廷壁畫增添投石機攻城圖像。

與此同時,生活在北部草原地區(qū)的突騎施實力強大,經(jīng)常南下阻擊阿拉伯的河中擴張。他們總計設置有12個都督統(tǒng)治新征服區(qū)域,范圍可從石國一直延伸到準噶爾盆地。每位都督都可招募數(shù)千人馬,又有權利調(diào)動治下的城市武裝,所以是地域征服浪潮的中流砥柱。因此,不少順從的粟特王族都取名與之有關,米突騎施無疑是其中典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中亞壁畫上的突厥騎士

公元720-22年,整個河中地區(qū)的粟特城邦都發(fā)動大規(guī)模起義。他們在突騎施協(xié)助下收復撒馬爾罕,又不得不面臨阿拉伯人派來的新總督彈壓。兩年后,眼看自己無力支持,一部分起義軍決定退到米國所在的費爾干納。奈何當?shù)氐陌魏鼓峭鯂呀?jīng)叛變,只能跟隨片治肯特的末代國王迪瓦什梯奇,逃至南部的穆格山戍堡躲避。

根據(jù)20世紀出土的考古文書,國王迪瓦什梯奇曾對阿拉伯人施以苦肉計。他表示愿意將前任國王的兒子交給對方當人質(zhì),同時又寫信給撒馬爾罕附近的一個小城領主,謊稱唐朝和突厥聯(lián)軍正在趕來路上。結果卻難阻敗局,在附近峽谷中慘敗給阿拉伯追兵。至此,河中粟特人的大規(guī)模反抗趨于停滯。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米國王宮壁畫 阿拉伯人操作投石機

異鄉(xiāng)求生

異鄉(xiāng)求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唐朝成為粟特人主要的流亡方向

事實上,當年卻有一支4000多人唐朝軍隊西征。但目標并非河中,而遭是吐蕃圍困的克什米爾小勃律王國。他們由北庭節(jié)度使張嵩派出,完成任務后就按原路返回。所以,迪瓦什提契在最后的書信中絕望地寫到:沒有唐人來救我們了!

另一方面,國王米突騎施有參與起義。在戰(zhàn)敗后拼死突圍,帶著家人到突騎施可汗的領地躲避。公元728年,這批米國幸存者決定向唐朝求援,遂分兩批轉移至長安。當時不滿16歲的米繼芬也在隊伍里,徹底與多災多難的故鄉(xiāng)訣別。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中亞流亡者 往往能在唐朝找到安身立命之本

雖然是流亡者,但米家能憑借王族身份獲得較高待遇。米突騎施就獲封正二品輔國大將軍, 正職則是正三品左領軍衛(wèi)大將軍。他們居住的番坊規(guī)模不小,云集著大批文化同胞。有的人像他們一樣抵達不久,有的則是在數(shù)代之前就已落戶。這些人延續(xù)故土的族內(nèi)通婚制度,以便在異鄉(xiāng)人的汪洋大海中保持身份認同。另有波斯、吐火羅斯坦與突厥人,拼湊出一個別有洞天的中亞小世界。

然而,新的危機很快降臨。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突然爆發(fā),大唐的貞觀盛世就此偃旗息鼓。米繼芬雖已成年,仍需面對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淪為殘酷沙場。緊接著是吐蕃大掠長安、涇原兵變等惡性事件,以及肅宗、代宗、德宗三朝的動蕩不安。好在繼承父親衣缽,能夠在唐朝禁軍中掛職。先后擔任過左神策軍故散副將、游騎將軍、守左武衛(wèi)大將軍同正兼試太常卿與上柱國,并且靠自己的忠臣獲得優(yōu)厚待遇。他的長子米國進也子承父業(yè),到在禁軍掛職右神威軍散將, 正式官銜是兵部正五品下寧遠將軍。雖是武散官,卻未必有實際任務委派。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唐朝雕塑的中亞武士形象

這類操作絕非個例。由于安史之亂和隴右淪陷,大量西域貴族滯留在東土無法歸國,唐朝也停止給他們的衣食供給。于是紛紛參加禁軍,靠先祖遺德和自己的一技之長混口飯吃。

另一條出路則是擔任宗教僧侶。米繼芬的次子米思圓就繼承家族信仰,進入長安義寧坊大秦寺,成為涅斯托利派傳教士。由于景教首領伊斯在安史之亂期間協(xié)助肅宗朝廷提供軍資,并通過寺廟情報網(wǎng)收集軍情、安定民心,所以獲得朝廷表彰與寬容對待。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至少在前期 粟特王族們可以在唐朝擔任武職

落寞結局

落寞結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粟特人在唐朝的被重用 僅僅是滅亡的回光返照

可悲的是,粟特人在唐朝的發(fā)光發(fā)熱,僅僅是族群行將就木前的回光返照。由于自己的中亞老家為穆斯林徹底占據(jù),這些流亡團體無論如何努力,終究是被釜底抽薪的無本之末。一旦新的環(huán)境也出現(xiàn)風吹草動,就很容易在沖擊下分崩離析。

例如在安史之亂后,許多唐朝士人反思過往,將皇帝對安祿山的厚愛視為偏袒異族。僅僅因為對方身上有一半粟特血統(tǒng),就罔顧其自小在突厥家庭長大,成年后多與漢人、契丹打交道的事實,掀起一場無形的文化歧視。許多粟特遺民雖從未支持叛軍,也不得不隱姓埋名尋求安身。同時,此起彼伏的叛軍為搜羅財富,也經(jīng)常將他們視為有利可圖的待宰羔羊。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少部分粟特人 在后來被并入沙陀軍事集團

僅僅幾代時間,殘存的粟特社區(qū)就大不如前。除部分人為新來的沙陀部族兼并,余下部分皆在不安中走向泯滅。唐朝中央則把目光轉向更強大的回鶻,順便同不斷來訪的阿拉伯人談笑風生。

到了1955年,考古學家在西安西郊三橋發(fā)現(xiàn)米家墓地,才讓這段歷史重見天日:

公諱繼芬, 字繼芬, 其先西域米國人也, 代為君長, 家不乏賢。祖諱伊西, 任本國長史;父諱突騎施 ;遠慕皇化, 來于王庭, 邀質(zhì)京師, 永通國好。特承恩寵, 累踐班榮 歷任輔國大將軍, 行左領軍衛(wèi)大將軍。公承襲質(zhì)子, 身處禁軍;孝以敬親, 忠以奉國 ;四善在意, 七德居心;信行為遠邇所稱, 德義實閭里咸荷。風神磊落, 度量宏深 ;爰以尊年, 因嬰疾疹。何圖積善無慶, 奄從逝川去。永貞元年九月廿一日終于禮泉里之私第, 春秋九十二。以其年十二月十九日, 安厝于長安縣龍門鄉(xiāng)龍首原, 禮也。

夫人米氏, 痛移夫之終, 恨居孀之苦。公有二男, 長曰國進, 任右神威軍散將, 寧遠將軍, 守京兆府崇仁府折沖都尉同正。幼曰僧思圓, 住大秦寺。皆號慕絕 , 哀毀過禮 ;攀恩罔極, 悶擗崩摧。慮陵谷遷移, 以貞石永固。遠奉招紀德, 實慚陋于文。銘曰 :國步頃艱兮, 忠義建名;雄雄英勇兮, 膺時間生。嘗致命兮, 竭節(jié)輸誠。殄兇孽兮, 身授官榮。位崇班兮, 是居禁營。壽既尊兮, 遘其疾苦。去高堂兮, 永歸泉戶。列松柏于鳳城之西, 封馬鬣于漕渠之滸。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