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

3月28日7.9級地震發(fā)生時,距離角灣玉石市場一公里外的Win Star酒店,百分之九十的房間都住了人,而他們中的大多數是中國人。破碎的建筑埋住了商人們的一切,證件、財產甚至生命。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Win Star酒店3棟在地震后變成一堆廢墟。新京報記者 叢之翔 攝

翡翠行業(yè)流傳著這樣的說法:中國大陸賣1萬元的貨,在緬甸曼德勒只需要4000元,而在緬甸帕敢礦區(qū)這個數字會繼續(xù)下降一半。把生意搬到曼德勒——一座連接著緬甸北部翡翠礦區(qū)與中國消費市場的樞紐城市,成為很多中國玉石商人的大膽選擇。常常一大早,他們就聚集在當地最大的翡翠市場角灣,坐在成千上萬顆晶瑩的玉石中間,賣家爭搶著拉生意、買家討價還價,普通話和緬甸語夾雜在玉石碰撞的叮咚聲中,直播鏡頭里那些飾品泛出的柔和光芒,也照耀著商人們的財富夢想。

他們還需要一個安全、交通便利且便宜的落腳點,這讓一公里外的Win Star酒店變得格外搶手。Win Star酒店,曾是他們的住所、辦公室兼?zhèn)}庫,而生意是從前他們唯一需要操心的事??梢驗榈卣穑踩淖∷闪艘黄瑥U墟。3月28日恰逢曼德勒的拜佛節(jié),也是當地人的節(jié)假日。不用像往常趕早到市場,36歲的云南大理人熊佳鑫盤算著次日收貨和出貨的策略。地震發(fā)生時,他和好友周華聚在Win Star酒店3棟6005房間,同在的還有熊佳鑫的兩位徒弟和另一位同行。這棟樓里,有些人跑了出來,但熊佳鑫沒能活過來,他的遺體被抬上車拉往太平間,周華接受不了這位好友的突然離開,他的好友和他“財富自由”的夢一同被掩埋了。

3月31日早上,Win Star酒店的住戶們圍到廢墟邊。他們指著里面,講著物品有多珍貴。有人在中間棟的房間里放了幾億緬幣,有人哭喪著臉,樓里還有他們的戶口本和身份證件。照片上,這家酒店寬敞明亮、設施完好,夜晚燈火通明——光是這一點,已經足夠讓住客們忽略它裝修老化等缺點?,F在它坍成一堆,白色的招牌斜搭在前面。閱讀全文>>>

今年3月,一張黃色的便簽紙在互聯網上悄然流傳,便簽紙連接著兩個世界:一端是王大爺樸素而豐盈的精神家園,另一端是一位懷揣理想的文藝青年,以打撈舊書為人生志業(y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受訪者供圖

2021年,“夢蝶書店”的主人橄欖在二手交易平臺上偶然淘到了王大爺的藏書。沒想到四年后,這位故去老人的故事在互聯網上掀起波瀾。橄欖對記者談起王大爺的書,他的書很雜,從東歐到蘇聯,從西歐到美洲,從西非到東南亞,從中國古典文學到現代詩歌,還買了不少養(yǎng)生和康復類的書。他的書幾乎每本都有反復翻閱的痕跡,而且版本考究。從筆記和借書卡看得出來,上世紀90年代退休后,他幾乎每天泡在圖書館里,實在喜歡就買回家。有位網友評論王大爺的故事:“他未曾遠行,書籍卻早已帶他見過整個世界?!遍蠙煺f,“在流轉這些藏書的過程中,我不僅替王大爺找到了更多知音,也讓他的閱讀故事繼續(xù)生長。”

2023年,有一次在集市擺攤的時候,一位教授的家人聯系橄欖,說老教授已經離世,家人遠居外地,想為他畢生珍藏的四千冊書找個歸宿。當橄欖走進那個書房時,腳下的地板都在書的重壓下微微作響。每一本書都包好了書皮,封面上用毛筆工整地題寫著書名。在整理老教授的四千本書時,這位素未謀面的老人漸漸在眼前鮮活起來,“他是個純粹的文學愛好者,癡迷哲學,醉心戲曲。我們好似看到了他每夜窩在書房,與這些被精心照顧的書籍相伴?!?/p>

橄欖覺得王大爺和這位老教授的故事能在網絡上引發(fā)共鳴,是因為這個時代開始重新發(fā)現“平民史詩”的價值。當我們的目光從金字塔尖的精英文化轉向更廣闊的基底時,那些普通人的精神世界反而顯得格外動人——它們一直存在,只是常常被我們匆忙的生活所忽略。有位網友評價說:“每個老人的去世,都是一座圖書館的崩塌?!钡档脩c幸的是,在這個時代,互聯網讓我們有機會將這些瀕臨湮滅的“圖書館”重新拼湊,讓更多人可以繼續(xù)閱讀這些普通人不普通的精神世界。閱讀全文>>>

臨近清明,有大量“雙春閏月清明不上墳”等謠言在網絡上流傳,讓不少人心生疑惑,不少中老年人屢屢在微信群中轉發(fā)。那么,是否真有這樣的“傳統(tǒng)禁忌”?記者就此采訪了中國民俗學會秘書長施愛東、運城學院教授李安綱。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資料圖 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2025年有兩個立春,俗稱雙春年,又多了個閏六月。此前一段時間,有大量雷同視頻與文章在網絡上流傳,“雙春閏月清明不上墳”,說這是傳統(tǒng)禁忌,如果違背會有“禍事”以及“對老人不好”云云。新京報記者注意到,這些語焉不詳又貌似“好心規(guī)勸”的內容,居然真對某些中老年人造成了心理影響,甚至放棄了清明祭掃。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中國民俗學會秘書長施愛東介紹,雙春年、無春年、閏月等,都是傳統(tǒng)歷法中的常見現象,也是古代太陽歷和太陰歷的錯位與融合的結果,“雙春閏月不上墳,既非傳統(tǒng),也非習俗”。施愛東表示,還有許多看似傳統(tǒng)的習俗,其實遠不如人們想象得久遠,比如上墳燒紙。

“清明要不要去祭掃,只在于個人的選擇,不要受到流言、傳言的影響?!边\城學院教授李安綱認為,歷法是人類認識自然、與自然共生的途徑和方法,文化是人類傳承不息的精神,清明踏青和祭祀的傳統(tǒng),不應該被迷信、謠言裹挾和影響?!扒迕魈幵谀捍杭竟?jié),山林里樹木生發(fā),大地上百草豐茂,在緬懷先人的儀式中,迎接新生,走向新的未來。尤其在城市化的今天,人們離開家鄉(xiāng),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有這樣的機會回到故鄉(xiāng),重溫兒時的記憶,何嘗不是一件好事?”閱讀全文>>>

前文專家談到清明祭掃的習俗,這就有一起在我們身邊因為“祭掃習俗”引發(fā)的事故,44歲女子在路邊祭祀燒毀7輛車,何其慘痛的教訓。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消防救援人員正在對起火的機動車滅火。圖源:朝陽區(qū)消防救援支隊

近期,在路口、野外祭掃引發(fā)火災的案例屢有發(fā)生。3月30日,在北京市朝陽區(qū)一路口,44歲的女子張某未做安全防護,冒風燒紙祈福,沒想到祈福未成釀禍端,紙錢殘火引發(fā)火災事故,造成7輛機動車燒毀、2輛燒損,無人員傷亡。4月1日,新京報記者從朝陽區(qū)消防救援支隊獲悉,嫌疑人張某已被公安機關刑事拘留。3月25日,安徽廬江縣東顧山林場突發(fā)火情,各級救援隊伍出動900余人,投入無人機等各類專業(yè)滅火裝備。經組織全力撲救,山火全部撲滅,無人員傷亡。經初步調查,此次火情是由當地居民宛某燒紙祭祀引發(fā)。涉事人員已被公安機關依法刑事拘留。

這些事故再次為我們敲響了警鐘。發(fā)生火災后有可能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責任人可能會面臨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民事責任等多種法律責任。這些責任的承擔不僅取決于火災的起因和造成的損害程度,還受到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影響。因此,對于可能引發(fā)火災的行為,每個人都應當謹慎對待,嚴格遵守消防安全規(guī)定,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責任和損失。閱讀全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資料圖/IC photo

對于這些當事人來說,或許自以為只是遵從一種“民俗”,但傳統(tǒng)民俗也要和當代生活相匹配。尤其是在城市之中,人員高度密集、財物財產集中,公共安全是城市管理的首要考量,那些不合時宜的習慣需要被改造重塑,以適應今天的生活空間和時代語境。

近日,北京市民政局提醒公眾,各殯儀館、公墓等祭掃場所內嚴禁使用明火、吸煙、點燃香燭、焚燒紙錢、燃放鞭炮等。另外,北京將在清明期間開通十條掃墓專線,各殯儀館也將免費提供各類祭掃用具用品、祭祀鮮花等物資,同時還提供現場祭掃、代為祭掃、網絡祭掃等祭掃服務。這些服務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涵養(yǎng)新的社會習慣,讓文明祭掃新風深入內心,內化成人們的自覺,從而形成新的全民共識。文明祭掃并不是“老生常談”,而是關系到每個人切身安全和權益的社會準則,人們應自覺遵守。閱讀全文>>>

清明節(jié)是紀念逝者的節(jié)日,在這一天我們無可避免會談到死亡,有這么一群人最直接接觸死亡,他們就是殯葬業(yè)從業(yè)者。當年輕人進入這個行業(yè),他們正在撕掉這個行業(yè)的刻板“標簽”。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24年5月,教育部發(fā)函同意以北京社會管理職業(yè)學院為基礎設立民政職業(yè)大學。首批設置了智慧健康養(yǎng)老管理、現代殯葬管理、康復輔助器具技術、社會工作、婚姻服務與管理等5個職業(yè)本科專業(yè)。其中,現代殯葬管理專業(yè)在當年面向全國16個省份招生120人。至此,全國首個殯葬職業(yè)本科專業(yè)誕生。新京報統(tǒng)計發(fā)現,截至今年4月初,培養(yǎng)殯葬類專業(yè)人才,開設殯葬類專業(yè)的專科以上高校共有12所,分布在10個省份?!靶”姟睂I(yè)的背后,面對的是一個“大民生”行業(yè)。

在民政職業(yè)大學2024級的學生中,來自浙江金華的陳雪彤當年以601分的高考成績位居第一。她選擇了北京這所剛升格為職業(yè)本科高校的殯葬專業(yè)就讀。“好就業(yè)”是陳雪彤選擇殯葬專業(yè)的主要原因。近年來,全國殯葬服務機構和對相關人員的需求呈現增長態(tài)勢,根據民政部調查數據顯示,截至 2023 年底,全國殯儀館 1788 個,殯葬管理機構782 個,民政部門管理的公墓 1837 個。殯葬服務機構職工9.1 萬人,其中殯儀館職工4.8 萬人。

提及殯葬行業(yè),不少人諱莫如深。尤其在長輩眼里,這似乎并不是一份體面的工作。然而,當年輕人涌入殯葬市場,也逐漸打開了一個新世界。一些95后、00后從事遺體整容師、生命禮儀師、壽衣模特等職業(yè),為客戶寄托哀思之時,以新穎的視角和獨特的思維推動著行業(yè)的更新。如今,很多人對殯葬行業(yè)從業(yè)者有了更多理解和尊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選擇從事這個職業(yè)。本周就會迎來清明了,關于死亡的認知,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理解,隨著歲月的增長,年輕人也開始學習直面“死亡”的課題。閱讀全文>>>

編輯 魏玥 設計 朱靜暉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