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看近代電視劇的時候,常常能看到民國時期的老百姓們,普遍都是使用的大洋作為日常貨幣,而且當獲得一個大洋的賞賜時,老百姓普遍表現得非常高興。如果他們得到十個大洋,可能高興地跳起來。那么十個大洋,究竟相當于現在的多少錢呢?10塊大洋能買到些什么東西呢?
大洋
大洋其實就是指的當時老百姓所使用的法定貨幣,銀元。宣統(tǒng)年間,清政府就已經設立專門的鑄幣局,發(fā)行銀元。由于當時的政府放任銀幣自由鑄造、流通,所以市面上存在有非常多的銀元,各式各樣,包括龍洋,鷹洋等等,而這些銀元就統(tǒng)稱為大洋!

民國成立以后,專門推出了《國幣條例》,確立了銀本位的貨幣制度,并定國幣“壹圓”為法定貨幣。這種貨幣由于上面印有袁世凱的頭像,所以俗稱“袁大頭”。新頒布的條例還規(guī)定,一元的銀元重七錢二分,含純銀八成九,其余一成一為黃銅。我們現在熟知的一元等于十角,一角等于十分,其實也是那個時候制定出來的。
后來由于國際銀價浮動,中國出現了銀根短缺的現象,所以民國政府在1935年實行了貨幣改革,放棄了銀本位的制度,改為了發(fā)行法定貨幣(即法幣)。這制度一改,從官方層面上來說,大洋就失去了購買力,需要回收,不過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大洋本身就是銀子做的,所以它在市面上還是有貨幣屬性的。再加上民國政府中后期的經濟極不穩(wěn)定,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發(fā)行的法定貨幣貶值嚴重,所以相對來說,大洋在市場上的效力還要更好。那么大洋究竟有多好的購買力,10塊大洋究竟能買到什么呢?

大洋的購買力
由于民國政府存在的時間并不長,且中后期有嚴重的戰(zhàn)亂,先是中原大戰(zhàn),緊接著抗日戰(zhàn)爭,后來又是解放戰(zhàn)爭,社會十分混亂,在這種戰(zhàn)亂歲月,大洋的購買力不好評估,所以我們僅以民國前期,相對穩(wěn)定一點的歲月來分析,看看大洋的購買力究竟如何?
據學者李開周的考證,在1914年的上海,一塊大洋可以買44斤大米。如果換算成現代大米價格的話,換算下來約等于130元人民幣左右。而如果用大洋外出吃飯下館子,據說是可以吃四五道硬菜,包括牛排、燒雞、火腿等,換算成現在,每道菜三四十元,也就是150元左右的購買力。

在當時的上海,一塊大洋相當于一百多元的購買力,那么如果在北京呢?據說在北洋時期的北京,一塊大洋,可以讓四個人去東來順吃一頓火鍋,換算成現在,這一頓火鍋少說也要兩三百元。這就很奇怪了,為何北京和上海的差距這么大呢?實際上這就是兩座城市的經濟發(fā)達程度不同造成的。經濟越發(fā)達的城市,物價總是越高。
這樣看來的話,一塊大洋在民國初期的購買力還是挺強的,在上海這種經濟最發(fā)達的城市,它都有150元的購買力,這要是換在普通小城市,那豈不是有兩三百人民幣的購買力?怪不得得到一塊銀元大家會很開心呢?

那么除了吃,大洋在其他行業(yè)的購買力如何呢?據考證,1918年在北京租一座有十七間房且黃金地段的四合院,租金需要二十塊大洋。1925年在北京西直門大街買一套有四十間房,且“帶電燈、電話、花房、車馬”的豪宅,全款也就五千五百大洋。這要是換算成現在,北京租十七間房的四合院,買四十間房的大豪宅,這筆花銷幾乎不敢想象,由此可見,大洋在房產行業(yè)的購買力,那可是更加強大?。?/p>
再看看當時普通人的工資,小學教師一個月基本是十六個大洋,鐵路工人月薪差不多十個大洋,紡織廠女工一個月也是差不多十個大洋,我們熟悉的駱駝祥子,拉一個月黃包車也差不多是賺10個大洋左右。結合我們現在的工資水平來看,10塊大洋也就和我們現在的月薪三千多差不多。這么來看的話,除了在食物的購買力上略差,大洋在其他方面的購買力都是挺強的。這其實也是比較好理解的,那個時候的機械化條件比較差,糧食大多數都是老百姓人工種植,產量不高,所以價格才會略高。

結語
綜合來看,民國時期的大洋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購買力會相對低一點。而在沒那么發(fā)達的內陸城市,大洋的購買力還是挺高的。一塊大洋在內陸城市相當于有兩三百人民幣的購買力,10塊大洋基本夠一個三口之家正常吃喝了。而普通的工人,工作一個月其實也就掙10塊大洋,相當于現在的月薪三千。也就是說,十個大洋相當于現在的3000人民幣。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