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65年的本文作者

陸偉國,1945年生,上海市人,1962年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統(tǒng)計專業(yè)。畢業(yè)后先后在政府機關(guān)和中等、高等學校就職?,F(xiàn)為南京審計大學退休教授。退休后著有《風霜 雨雪憶年華》《革命四十年》 《六十年代的大學生涯》《六十年代的中國人民大學》等。原題為《人民大學被撤消》,標題為編者所加。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69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發(fā)出《關(guān)于高等院校下放問題的通知》。據(jù)此通知,人民大學由原屬高教部領(lǐng)導劃歸為北京市革委會領(lǐng)導,由其負責學校的撤銷、合并、搬遷等事宜。市革委一下子管不了那么多,就想著這些學校盡快離開北京。

于是,人民大學成立干校的事宜馬上開始起步。11月15日,校革委會和整黨領(lǐng)導小組決定在江西省余江縣成立中國人民大學五七干校。崔耀先提前去江西落實具體地址,并任干校臨時黨委書記。四天之后,11月19日,先遣隊就出發(fā)去江西了。很快,11月27日,第一批教職工528人也出發(fā)了。

在人民大學江西“五七學校”開辦的三年中,先后有1583名教職工、480戶家庭分8批去到那兒。

有時候,混亂到天翻地覆,都不知道東南西北的時候,還會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事情。就在大家以為要在這江西干校干一輩子,萬般無奈、心灰意冷的時候,突然,1972年5月14日,人民大學江西余江“五七學?!毙汲蜂N,教職工分批回北京,回去以后大部分又重新分到別的單位。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人大老師在江西干校搬運和加工石材

這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當然是人民大學被撤銷。雖然事發(fā)突然,但還是有個醞釀演變過程。這個過程,簡單講是這樣的。最早,最主要的,那還是毛主席的話。1968年7月22日《人民日報》發(fā)表的毛澤東的那句“大學還是要辦的。我這里主要說的是理工科大學還要辦”。這里,他已經(jīng)把社會科學類的高校排除在外。幾天后,毛澤東在7月28日接見“五大領(lǐng)袖”時,說得更明白了:“所以,斗、批、散,還是個辦法?!蹦菚r,就已經(jīng)想到了要解散一批高校。所以,一大批的高校被撤掉,不是心血來潮,更不是人民大學一家的事。

解放軍、工人宣傳隊進校后,開始對此步步落實。1969年1月17日,他們就以召開座談會的形式,要求撤銷人民大學,并將此意見以“座談會紀要”的名義提交給北京市革委會。他們對人民大學是沒有感情的,巴不得早點散了才好呢,他們也就省事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62年秋,入學當年作者在校門口的留影

1969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發(fā)出《關(guān)于高等院校下放問題的通知》。據(jù)此通知,人民大學由原屬高教部領(lǐng)導劃歸為北京市革委會領(lǐng)導,由其負責學校的撤銷、合并、搬遷等事宜。市革委立刻就開始找地方建“五七”干校,以解決人員的安排問題。于是,1969年底,人大江西“五七”干校很快就成立了。同時,也開始具體部署人民大學的分步驟停辦和最后的撤銷。

1970年10月,北京市革委通知人民大學停辦。1971年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正式通過了《關(guān)于高等院校的調(diào)整方案》,在決定撤銷的高校名單里,中國人民大學赫然名列前茅。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70年6月30日,北京市革委關(guān)于撤銷人民大學等高校向中央的請示報告,第一頁和最后一頁

再下一步,在對人民大學教職工的處理安排基本結(jié)束以后,1973年10月10日,北京市委、市革委通知,撤銷中共中國人民大學領(lǐng)導小組和中國人民大學革命委員會。軍工宣隊全部撤離學校。中國人民大學正式宣告撤銷。

人民大學都沒了,那人大的教職員工,尤其是遠在江西干校的“五七”戰(zhàn)士和他們的家屬,又將是怎樣的命運?正當人們?nèi)f般緊張焦慮的時候,忽然又起死回生了。誰也沒想到,人民大學沒有了,人民大學的教工倒是可以回北京了。

人大教工能回北京,真的是很幸運。糊涂官辦糊涂事,有時也能有意想不到的結(jié)果。當初北京市委打報告給江西省委,說人民大學要撤銷,在江西干校的人大教職工要交給江西省。虧得江西的程世清不肯要,說是人大的司局級職工就有300多,江西一共才13個地市,沒法安排這么多干部(因為地委書記也才是司局級)。“工資那么高,負擔不了”。

當時學校的臨時黨委書記崔耀先還到南昌,和江西省委、省政府具體商討過人大的教職工安排落實問題,當?shù)玫浇鞣矫娌辉敢饨邮艿拿鞔_意見之后,回來乘勢向北京方面匯報人大教職工迫切想回北京的強烈愿望。北京市才只好讓人大的教職工回來安排,同時通知撤銷人大的江西干校。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50年人民大學剛建校時,里面還很空曠荒涼

50年代后期的校門,門垛上有了個球形的玻璃燈罩,里面的樹長起來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50年代后期的校門,門垛上有了個球形的玻璃燈罩,里面的樹長起來了

其實,人大的教職工哪個不想回來啊,天天都在想啊。小學生的劉紅也說,她也是在天天想啊,想著哪天能跟著爸爸媽媽回北京啊。連做夢也常常夢著坐在火車上回北京,醒來卻是一場夢,心里難過得直想哭。當真的坐上火車回北京時,都有點不敢相信,就怕又是一場夢。

想當初,她們離開北京來江西的時候,在列車上,乘警看著這些情緒高昂的孩子們問:“你們?nèi)ツ膬貉??”孩子們答:“我們?nèi)ソ鳎 背司中χ鴨枺骸澳銈內(nèi)ソ鞲陕镅??”孩子們齊聲答道:“去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想起這些,也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而有的學校就沒那么幸運了。比如中國科技大學,因為當時在安徽的李德生愿意要,他們就去了,而且再沒能回來。這事情也是巧,國務院分管與科委系統(tǒng)聯(lián)絡的劉西堯在李先念那兒匯報說,科大沒地方去。正好李先念的部下、正在安徽主持工作的李德生進來了。李先念就說,那就上你安徽那兒去吧。李德生也不好說別的,這事就這么定了??拼笤诎不眨辽僭陬^幾年,無論是生活上,還是在政治上,都是遭了罪的。

1969年末,科大去安徽,開始是在安慶,有的去了蕪湖。還是放不下,大部分師生下到了礦山、工廠。又碰上了“一打三反”,短短幾個月,科大就有7名師生被逼自殺。當?shù)貙0附M是個什么水平,就舉一個例子。近代物理系644班的朱柏生回憶,專案組第一次找他談話,說:念你一貫表現(xiàn)較好,一時誤入歧途,初步?jīng)Q定判你15年徒刑;第二次找他談話,說:有可能只判7年;第三次找他談話,說:不判刑了,要留校管制勞動2年。(參見朱柏生《不堪回首的安徽》)這是把人和人一生的命運,當成了什么?!這是草菅人命到了什么程度???!

都說江西的程世清干了很多壞事,還就辦了這么件好事。說起來也真可笑,某種意義上,如果說人民大學的停辦和撤銷還起了點好作用,那就是讓江西干校的老師和家屬們有了回北京的機會。不然還真沒法說,他們最后的結(jié)果會是什么。如果當時人民大學保留下來,估計相當多的教職工和他們的家屬孩子,至少要等到“文革”結(jié)束后重新招生時才能回來。有一些恐怕要長期留在那兒了。

謝天謝地,總算是江西干校撤銷了,孩子們和他們的父母都能回北京了。干校的房屋、財產(chǎn)、土地都交給了余江縣,也不去計較了,管不了那么多了。能回來,就好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69年9月到1973年10月,校門口掛上革命委員會的牌子

接著,1971年1月和1973年6月,先后有兩批教職工從人大調(diào)出。第一批近600教職工被分配到北大、清華、北京市革委等單位。由于郭影秋等老同志的預見和堅持,他們做了不少工作,第二批從江西回來的1420名教職工是按建制成塊分配到北大、北京師范大學、北京經(jīng)濟學院等單位,為以后能夠較為順利地復校,創(chuàng)造了條件。另有160位教職工調(diào)回家庭所在地工作,比如我的輔導員倪加勛老師就回到了原籍浙江省嘉善縣。

本書所講的文化大革命,人民大學的文化大革命,也就到此結(jié)束,比全國人民提前三年結(jié)束。

工宣隊在人大期間還干了件“好事”,就是把人民大學最有商業(yè)價值的一塊地,沿海淀路(現(xiàn)在叫中關(guān)村大街),從東校門到北校門,幾乎全劃了出去,另建了個“大華”襯衫廠。在旁邊林園住的人大教職工,還都記得大鏟車怎么把那些樹,一棵棵地鏟走。建起來以后,廠里為了讓工人們打起精神,就在車間里使勁放音樂,邊上住的林園人大教工們都吵死了。

而且,在還沒有正式公布人大停辦、撤銷之前,1970年7月,李先念已經(jīng)批示同意將擬定停辦的人民大學西郊校址、房舍(建筑面積14萬平方米)全部撥歸二炮(102部隊)使用。但二炮進來以后,就不僅僅是使用的問題了,又在學校西南角我們練國慶整步走的大操場上蓋起了家屬樓。這些,都再也無法收回了。

無獨有偶,后來我在南京的那個高校,“文革”時進校的工宣隊也如出一轍,從學校中間挖出一塊地,蓋了他們的家屬樓,把學校的平面圖由正方型變成了馬蹄形。再聯(lián)系到我中學的操場也被區(qū)教育局占去蓋了家屬樓,校長表示不同意見,結(jié)果不但把校長撤了,連學校也給撤了。原來,那時候這些人就知道了房地產(chǎn)的重要性。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是被劃出去的學校大操場,后來
被蓋上了“二炮”的家屬宿舍

軍宣隊進駐人民大學的作為,除了迫害教職工外,另外就是占房子。不但在西郊海淀校區(qū)占,而且還在市里的鐵一號搶占民居。那個年代,住房高度緊張,在人們的心里,已經(jīng)超過了吃飯穿衣。趁著人民大學的老師下放五七干校之機,軍代表攜帶家屬紛紛涌進來占據(jù)住房。鐵一號(張自忠路三號)的教職工宿舍因為坐落在市中心,所以特別搶手。

為了這些房子,“文革”后人民大學教工與前軍代表的家庭,多次鬧得不可開交。到現(xiàn)在,鐵一號里還有軍代表的家屬在住。這些軍代表在人民大學大多沒留下什么好印象。這段內(nèi)容來自于顧土在共識網(wǎng)2016年4月8日的文章《文革,一個大錯位的年代》。

在這篇文章里還講到:“人民大學最高的那位軍代表姓楊,個頭不高,是個師級干部,而人民大學1966年底去世的校長是吳玉章,兩個人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上。楊代表與吳玉章唯一相同之處就是他也坐上了吳玉章的專用吉姆車,四處開會,每次人家都以為是什么大干部親臨,專門跑下來迎接,一看是他,老大不高興。楊代表當然不懂怎樣管理大學,鬧得怨聲載道,還有不少笑話,有人編成了一個個段子,流傳許久。人民大學各系的軍代表都是團級、營級,而過去的系領(lǐng)導則是抗戰(zhàn)時期加入中共的知識分子。其實,有的軍代表人也挺不錯,就是不知道如何管教育、管師生,自己都覺得難受,只能硬撐著,背后卻叫苦不迭?!蹦俏粭钫€在鐵一號西院里蓋了兩個小院,一套給了郭影秋,一套留給自己。后面因為群眾反響太大,只好把那套給了崔耀先。

然而,校門口的332路公交車的站牌,卻還始終保留著“人民大學”的站名,似乎預示著它還會有回來的一天。那時還是叫32路。1962年我們?nèi)雽W時,那站名叫雙榆樹。1965年社教回來后,站名就叫人民大學了。

1976年11月,人民大學著名黨史學家胡華乘坐32路從動物園到頤和園,在車上路過曾經(jīng)的人民大學,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詩:

傷心慘且過人大,

站在校亡痛咨嗟。

軍閥專政林三虎,

生靈涂炭億萬家。

男寵女寵狼當?shù)溃?/strong>

是耶非耶鹿為馬。

十年一覺黃粱夢,

天安門血已開花。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胡華教授

這首詩選自李大興先生的文章《父親與人民大學的半生緣》,李先生的父親李新是五十年代人民大學的負責人之一。

“文革”前,北京有55所高校。“文革”結(jié)束時,只剩了24所。在這里,把它們簡單講一下。

(一)當時被撤銷停辦的學校有14所,主要是文科類的: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醫(yī)科大學、北京政法學院、北京對外貿(mào)易學院、國際關(guān)系學院、外交學院、中央財政金融學院、北京商學院、北京經(jīng)濟學院、北京廣播學院、北京氣象??茖W校、北京鐵道醫(yī)學院、北京外語??茖W校、北京戲劇??茖W校。(前面十所后來恢復了,后四所后來沒能恢復。)

(二)遷出北京的有15所:

1、北京農(nóng)業(yè)大學(今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遷往陜西甘泉,1973年4月又遷到河北涿縣,改名為華北農(nóng)業(yè)大學,1978年遷回北京原址,恢復原名。

2、北京農(nóng)業(yè)機械化學院遷往重慶市北碚區(qū),后又遷到河北省邢臺市,1979年遷回北京,后并入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

3、北京地質(zhì)學院(今中國地質(zhì)大學)遷往湖北江陵,后又遷到湖北武漢?,F(xiàn)分為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和(武漢)兩個辦學實體。

4、北京石油學院(今中國石油大學)遷往山東省東營勝利油田,改名為華東石油學院。現(xiàn)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和(華東)兩個辦學實體。

5、北京礦業(yè)學院(今中國礦業(yè)大學)先遷至四川省合川縣(今重慶市合川區(qū)),后遷往江蘇徐州,定名為中國礦業(yè)學院?,F(xiàn)為中國礦業(yè)大學和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兩個辦學實體。

6、北京電力學院(今華北電力大學)遷往河北省邯鄲地區(qū),后又遷到河北保定?,F(xiàn)為華北電力大學,分為北京校部和保定校區(qū),實行一體化管理。

7、北京鐵道學院遷往河北石家莊,1977年回京,校名定為北方交通大學。

8、北京輕工業(yè)學院遷往陜西咸陽。回京后,與它校組建北京工商大學。

9、北京林學院遷往云南麗江,后又兩次搬遷,先后到下關(guān)和昆明市安寧縣。1979年回京,恢復校名。

還有四所遷出后再沒能回北京:

10、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遷往安徽合肥(一開始在安慶),目前仍在合肥。

11、北京水利水電學院遷往河北省岳城,1973年遷到河北邯鄲,1990年遷至鄭州,現(xiàn)在為為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12、北京機械學院遷往陜西西安,后與他校合并更名為西安理工大學。

13、北京建筑工業(yè)學院遷往湖南常德,后又遷到湖北武漢,現(xiàn)為武漢理工大學。

還有兩所是河北省在北京的學校,那更得回去了。

14、河北北京師范學院遷往河北宣化,后又遷到石家莊,現(xiàn)為河北師范學院。

15、河北農(nóng)大園林化分校遷往河北省易縣,更名為河北林業(yè)??茖W校。

(三)合并到其他學校的有2所:

1、北京語言學院并入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2、北京工商管理??茖W校并入北京經(jīng)濟學院。

(四)1970年后北京剩下24所高校,它們是: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學院、北京工業(yè)學院、北京鋼鐵學院、北京電信工程學院(今北京郵電大學),北京化工學院、北京化纖工程學院、北京工業(yè)大學、北京醫(yī)學院、北京中醫(yī)學院、北京醫(yī)學??茖W校(原北京第二醫(yī)學院)、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學院、北京外語學院、北京第二外語學院、中央民族學院、北京體育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中央美術(shù)學院、中央工藝美術(shù)學院、中央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1973年,多所藝術(shù)和美術(shù)學院合并為中央五七藝術(shù)大學,1978年恢復。)

盡管這些學校算是留在北京,但它們中的大部分,也還是在外地辦了五七干校或分校。比如:北大辦了陜西漢中分校,清華辦了四川綿陽分校,而且他們也還在江西另外辦起了鯉魚洲干校。

什么叫折騰?這就是折騰,北京高校建國以來最大的折騰。

另一個結(jié)果是,很多高校文革期間有工農(nóng)兵大學生,而人民大學就沒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70年清華大學工農(nóng)兵學員入學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大學,大學,就是大概學學

本文摘自陸偉國著《六十年代的中國人民大學》,現(xiàn)代文化出版社202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