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時空/文唐夢研/文古陶瓷修復技藝是一項綜合造型、雕塑、色彩、書法、繪畫、化工等的特殊藝術創(chuàng)作。古陶瓷修復必須一件一件精雕細琢,一條看似簡單的青花線條,在修復過程中仍然要做到“色分五彩”。整個修復過程包括拆卸、清洗、補缺、打磨、打底、上色、上釉、做舊等多個步驟。
執(zhí)壺缺失的紋飾是如何復原的?
在歷史的長河中,明清御窯廠遺址承載著無數(shù)的秘密。自上世紀 70 年代起,這里的考古工作就像一場探秘之旅,截至目前,搶救性和主動性的考古發(fā)掘累計已達 30 多次,數(shù)以噸計的明清瓷器殘片隨之出土。洪武青花蕉葉竹石紋執(zhí)壺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土的,它就像一個受傷的戰(zhàn)士,等待著修復師們的拯救,而這個重任落在了景德鎮(zhèn)御窯博物院副研究館員江小民和他的團隊身上。
修復團隊接到任務,首先展開了對各種修復技法的深入研究。他們不僅僅局限于國內陶瓷修復的傳統(tǒng)方法,還對國外陶瓷文物以及我國其他材質文物的修復技法進行了全面分析。經(jīng)過深思熟慮,結合明清御窯廠遺址出土官窯瓷器破裂損壞嚴重但紋飾繪制又非常精美的特點,最終決定采用一種創(chuàng)新的修復方法 ——“降階法”,即在填補層次、繪畫色彩、仿真釉色三個方面進行降階、降調處理,降低補缺填充部位的層次、減弱補繪紋飾的色調、柔化仿真釉色的光澤。
它借鑒了西方“可識別”的文物修復理念。在修復過程中,既要保護文物的原真性,保留歷史的痕跡,又要增加其可讀性,使觀眾能夠更好地理解文物所承載的歷史信息。而且,這種方法還具有可持續(xù)保護性,修復后器物缺損形態(tài)依然清晰可見,這就為今后在御窯廠遺址考古發(fā)掘和考古整理時發(fā)現(xiàn)疑似該器物碎片進行比對確認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一旦再發(fā)現(xiàn)本體碎片,不用整體拆卸,只用去除對應位置補配假體,進行局部再修復即可。
修復工作伊始,拆卸、清洗、粘接等工序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這些工序雖然在技術要求上與常規(guī)陶瓷類文物修復有相似之處,但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修復人員全神貫注、小心翼翼。每一片殘片的位置都需要精確無誤,任何一點差錯都可能影響到最終的修復效果。
他們將拆解后的 85 枚殘片慢慢地重新拼合在一起,再現(xiàn)執(zhí)壺的雛形。然而,修復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真正的挑戰(zhàn)還在后面——壺流口的缺失。這部分的修復,要在不破壞原有紋飾的基礎上進行巧妙的補配,對修復人員的技藝和觀察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青花蕉葉竹石紋執(zhí)壺拆解后的 85 塊碎片
他們首先對執(zhí)壺缺損邊緣本體的厚度進行了精確測量,發(fā)現(xiàn)最薄處為 4 mm,最厚處為 15 mm。這個數(shù)據(jù)對于確定補配假體下沉的尺度至關重要。如果下沉過深,補配假體可能會太薄,從而降低其牢固性和穩(wěn)定性,就像一座根基不穩(wěn)的房子,隨時可能倒塌;若下沉過淺,后期作色時增加厚度則會抵消下沉的效果,使得修復效果大打折扣。修復團隊經(jīng)過反復試驗,最終確定將補配假體下沉的尺度控制在1mm,這個尺度相當于留出了釉層的厚度,為后續(xù)的修復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確定好尺度后,修復人員開始選擇合適的填充補缺材料。他們選用了環(huán)氧樹脂膠與滑石粉混和物,這種材料在固化后能夠提供較好的穩(wěn)定性和支撐力。材料固化后,就進入了精細修整的階段。修復人員用手術刀片精心修整補配假體,使其弧度與周邊文物本體一致,并且低于周邊文物本體的尺度皆在1mm。這一步驟需要修復人員有足夠的耐心,任何一點疏忽都可能導致補配假體與周邊不協(xié)調,影響整個修復效果。
接著,用高目數(shù)金相砂紙和研磨膏對補配假體進行打磨,讓其表面細膩平滑。這就像給一件粗糙的工藝品進行最后的拋光,使它煥發(fā)出應有的光彩。在打磨過程中,修復人員需要時刻關注表面的平整度和光滑度,每一個細微的瑕疵都不能放過。
壺流缺失的紋飾修復,就像一位畫家在完成一幅殘缺的畫作,需要憑借自己的技藝和對原作的理解,將缺失的部分完美地填補上去。修復人員根據(jù)壺流現(xiàn)存紋飾,比對洪武時期御窯廠燒制的同款式彩繪執(zhí)壺,以及 1994 年珠山御窯廠遺址南麓東側出土的青花松竹梅紋酒注、故宮博物院藏青花花卉紋執(zhí)壺等,終于找到了其壺流固定的裝飾紋飾。他們按照原畫意筆風進行畫面接筆補繪,力求讓補繪紋飾與周邊紋飾銜接自然。

青花蕉葉竹石紋執(zhí)壺局部

青花蕉葉竹石紋執(zhí)壺修復后
修復后的執(zhí)壺,碎片斷面上殘留的膠體在可操作限度內被清除干凈,碎片相互之間的粘接緊密平順,“降階”下沉的斷面清晰,尺度一致,補繪紋飾與周邊紋飾銜接自然,畫意契合。它靜靜地立在展柜中,壺身的青花圖案依舊鮮艷,蕉葉、竹石的紋飾仿佛在訴說著歷史的流轉。觀眾在欣賞時,既能領略到明代御窯瓷器的絕世風彩,又能清晰地看到修復的痕跡,窺見那個時代的輝煌與滄桑。
鋦釘重生:纏枝花果紋壯罐的華麗蛻變
這件光緒款粉彩纏枝花果紋壯罐,胎體輕薄,工藝細膩,通體繪釉上彩纏枝花果紋。然而,這樣一件制作精美的器物卻損傷慘重,器身的口沿部分有一處約 5 厘米的缺損,另一側還有一處約 8 厘米的完全斷裂裂痕,并用四個鐵鋦釘進行過修復。器身的釉上彩被附著物和油漬覆蓋,存在侵蝕現(xiàn)象,器蓋部分的圓珠鈕一側也有少許缺損,同樣有侵蝕和附著的現(xiàn)象。

粉彩纏枝花果紋壯罐修復前
這項修復工作交由北京聯(lián)合大學劉宏帥及其團隊進行,他們首先使用X光探傷機對壯罐進行檢測。檢測顯示,文物內部相對穩(wěn)定,鋦釘部分狀態(tài)良好,沒有錯位,器身的裂縫和沖線只是表象,內部結構并未受損。這一結果讓修復師們初步確定了鋦釘可以保留,無需拆除。

粉彩纏枝花果紋壯罐器身探傷圖
接著,掃描電子顯微鏡登場。修復師們在鋦釘部分、器身、口沿部分、器蓋圓珠鈕部分分別取樣,通過顯微鏡觀察和分析,確定了樣品的元素成分。他們發(fā)現(xiàn)附著物多為有機物,這可能是由于長期使用,手部出汗的油脂侵蝕所致。同時還從鋦釘樣品中檢測出了鈣元素、硫元素和鐵元素。鈣元素可能是由于保管不當,空氣中的塵土附著積累所形成。也可能是在鋦瓷時用作加固或者對鐵鋦釘?shù)囊环N保護材料。硫元素可能是由于保管不當,造成腐蝕后產(chǎn)生的新的產(chǎn)物。鐵元素可是鋦釘部分一些銹蝕產(chǎn)生的影響。這些檢測結果也讓修復師們更加堅定了要保留瓷器上原有鋦釘。

鋦釘周圍物質部分樣品掃描電鏡圖和原子比
清洗工作是修復的第一步,但充滿了挑戰(zhàn)。由于器身和器蓋上有釉上彩花紋,且鋦釘部分需要特別保護,修復師們格外小心。他們用保鮮膜覆蓋好鋦釘部分,并用美紋紙粘貼邊緣,防止溶劑浸泡。在清潔釉上彩花紋部分時,先用棉簽蘸取去離子水輕輕擦拭,再用軟毛牙刷輕輕刷去頑固附著物,盡可能減少對瓷器的二次傷害。
口沿部分的鐵鋦釘是這件壯罐的一個特色,也是修復的重點之一。鋦釘表面生銹,周圍覆蓋的白色物質雖有保護作用,但范圍過大影響美觀。修復師們先清洗鋦釘周圍和縫隙處多余的污垢,縮小污漬范圍。對于鋦釘周圍的污垢,先用棉簽蘸取少量酒精輕輕擦除,對于酒精清除不掉的污垢,再用手術刀一點點剔除;縫隙部分則采用局部擦拭的方法,先用酒精擦拭,再用去離子水擦拭,在清洗完成后,給鐵鋦釘涂上緩蝕劑,作為封護處理,延緩鐵銹的產(chǎn)生。
針對器身口沿部分的缺損,修復師們采用了細致的補配方法。他們先取出齒科藻酸鹽印模材料,按照水粉27ml:10g的比例調和,制作內模和外模。然后按照1:1的比例調和環(huán)氧樹脂,加入鈦白顏料、碳酸鈣和玻璃微珠等填充劑,將調和好的補配材料填充到內模上,再將外膜覆蓋到內膜上,并用熱熔槍加固,清理掉受外力擠壓產(chǎn)生的多余填充物。待填充材料完全干后,用酒精清除掉粘接的熱熔膠,拆除內外模,在一系列補配工作完成后,對補配部分進行打磨。
打磨過程中,修復師們先用酒精燈加熱手術刀剔除補配地方的多余部分,再用粗細不同的砂紙細致打磨,使補配地方達到與器物本身和諧相容不卡手的地步。 最后就是上色和仿釉。用水性丙烯顏料調和顏色,修復壯罐口沿部分的顏色,再用水性光釉,用毛筆和噴筆上色。

粉彩纏枝花果紋壯罐修復后
經(jīng)過一系列復雜而精細的修復工作,光緒款粉彩纏枝花果紋壯罐終于重獲新生。它身上的鋦釘依然保留著,這些鋦釘不僅是一種修復的痕跡,更是歷史信息和價值的承載者,是對民間的鋦瓷工藝的傳承與延續(xù)。
深海遺珍:青花小罐的重生奇跡
南澳縣位于廣東省汕頭市,是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貿(mào)易航線的補給港、中繼站和中轉集散地。 2007 年 5 月,南澳縣漁民在南澳島東南部“三點金”海域捕魚時偶然打撈到上百件古瓷器。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聞訊開始對該海域進行考古調查,在距水面約 27 米海底發(fā)現(xiàn)了一艘明代木船“南澳1號”。經(jīng)過三個年度的水下考古發(fā)掘,出水文物3萬余件,陶瓷器約占 83 %,主要是江西景德鎮(zhèn)窯系和福建漳州窯系青花瓷器。

“南澳 1 號”文物原保存狀態(tài)
其中一件漳州窯燒制的青花小罐吸引了考古人員的注意,它宛如一位飽經(jīng)滄桑的老者,身上布滿了歲月的痕跡。小罐高 7.3 厘米,口徑 4.3 厘米,底徑 6.1 厘米,最大腹徑 7.7 厘米,獨特的喇叭形口、外展的口沿、束頸、溜肩、鼓腹、平底以及圈足,無不展示著它曾經(jīng)的精美。
這個青花小罐或許也曾在商船的貨艙中,經(jīng)歷了漫長的海上旅程。然而,不幸的是,“南澳 1 號”在航行途中遭遇了變故,最終沉沒海底。在海底約四百年的時間里,青花小罐遭受了海洋復雜環(huán)境的無情侵蝕。海洋生物在其表面肆意附著,留下了斑駁的痕跡;泥沙等沉積物與泥土、腐殖物緊密黏合,仿佛給它披上了一層粗糙的外衣;缺損和鐵質氧化物侵蝕更是讓它傷痕累累。

青花小罐修復前

青花小罐病害圖
這項艱巨的修復任務交到了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博館員吳啟昌及其團隊身上。修復工作的第一步是超聲波清洗,去除器物外部附著物。由于青花小罐的病害情況極為嚴重,修復師們小心翼翼地設定超聲波清洗機的參數(shù)。清洗溫度被精準地設定為 55 ℃,頻率為 40 KHz,變頻、定頻輪換開啟。當?shù)谑吻逑春?/strong>,脫鹽工作終于完成。瓷器表面附著的泥沙、海洋生物附著物等污垢逐漸被乳化,變成了微小的顆粒,然后慢慢分散開來,從瓷器上剝落。

青花小罐清洗前

青花小罐清洗

青花小罐超聲波清洗和化學清洗后
接下來要修復缺損的部位,這可是個更精細的活兒。補配材料的選擇很關鍵。修復師們選用的是合眾AAA全超能膠和高嶺土混合成的材料,這種膠耐老化、粘結力強、力學強度高、容易打磨、調色方便、固化快、收縮率低,還環(huán)保沒刺激異味,可操作時間在3-7分鐘。
最后是上色環(huán)節(jié)。此次使用的是 MR.COLOR 郡士水性漆,該漆的優(yōu)勢在于不含有機溶劑,并且漆膜豐滿、晶瑩透亮,柔韌性、耐磨性、耐老化性和耐黃變性良好,干燥速度快,使用便捷。修復師們先調出接近釉色的漆料,然后用特制的畫筆,由淡到深,逐步涂抹在修復部位。涂抹的時候,一直要留意顏色的變化,不斷調整深淺。這么做是為了讓修復部位的顏色和原來瓷器的顏色差不多,不過也不能完全一樣,得稍微保留些可辨識性。

青花小罐補全、上色修復后
經(jīng)過一系列復雜而精細的修復過程,這個青花小罐終于重獲新生。它褪去了滿身的傷病,重新展現(xiàn)出明萬歷年間漳州窯燒造的獨特魅力,仿佛在訴說著它曾經(jīng)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
參考文獻:
[1] 江小民,李奇,張濟夏,等.“降階法”在明清御窯廠遺址出土官窯瓷器保護與修復上的應用[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24,36(04):154-158.DOI:10.16334/j.cnki.cn31-1652/k.20230402893.
[2] 吳啟昌.“南澳Ⅰ號”出水瓷器文物保護修復研究——以兩件青花瓷器為例[J].客家文博,2022,(03):41-47.
[3] 劉宏帥,紀東歌,周華.陶瓷修復中原有鋦釘?shù)奶幚矸椒ā怨饩w款粉彩纏枝花果紋壯罐的修復為例[J].陶瓷研究,2022,37(02):26-30.DOI:10.16649/j.cnki.36-1136/tq.2022.02.055.
圖片 | 唐夢妍
排版 | 黃思琦
設計 | 尹莉莎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