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fā)表于2025年第1期)

作者簡介楊立,地質(zhì)工程師,主要從事地質(zhì)找礦與地學科普工作。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清代文物官員品級圖冊

清·周培春 / 繪

大都會博物館 / 藏

禮之大者,莫過于衣冠。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素有“衣冠古國”之稱。在封建時代,社會等級森嚴,衣冠是禮儀制度的重要標志,也是等級制度中最直觀、最強烈的外在表達。在清代,如何準確分辨文武百官的官職大小?可以通過衣冠判斷,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看官員所著官服胸前和背后所縫的動物紋樣——補子,文官紋樣為禽,武官紋樣為獸,不同的動物圖案代表官位品階大??;二是看官帽頂部的寶石礦物——頂珠,大多由寶石制成。所謂頂珠,是指用不同質(zhì)地的寶石或者礦物制成的裝飾品,或為天然形狀,或經(jīng)人工雕琢,鑲嵌于官帽頂部,發(fā)揮著“分等級,別尊卑”的作用。根據(jù)乾隆《欽定大清會典》記載,與清代官帽有關的金銀珠寶主要包括9種,分別是東珠、紅寶石、紅珊瑚、藍寶石、青金石、水晶、硨磲,以及金和銀。其中,紅寶石、藍寶石、青金石水晶4種屬無機寶石,東珠、紅珊瑚、硨磲3種屬有機寶石,而黃金和白銀為貴金屬。不同材質(zhì)的頂珠對應著不同級別的官職,根據(jù)乾隆《欽定大清會典》記載,以朝服冠為例,文武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文武二品官員頂珠用紅珊瑚,文武三品官員頂珠用藍寶石,文武四品官員頂珠用青金石,文武五品官員頂珠用水晶,文武六品官員頂珠用硨磲,文武七品及八品官員頂珠用金,文武九品及未入流官員頂珠用銀。官帽上的頂珠,不論多么璀璨、多么珍貴,都是來自大自然的珍品,由不同礦物或有機物組成,擁有迥異的物理、化學、生物性質(zhì),是研究清代官制服飾文化的重要載體。本文選擇數(shù)種金銀玉石之代表,一窺清代官制服飾文化的內(nèi)涵與魅力。

簪纓世家的標配——紅寶石和藍寶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清·大學士一等誠謀英勇公阿桂像

(紅寶石頂珠)

紅寶石和藍寶石,組成和結構都一樣,宛如“孿生寶石”,為舉世公認的著名彩色寶石品種。它們都屬于剛玉族礦物,礦物名稱叫剛玉。紅寶石和藍寶石的主要成分為氧化鋁,還含有微量的鉻、鐵、鈦、釩、錳等微量的雜質(zhì)元素,多以類質(zhì)同象形式替代了鋁。剛玉晶體結構屬三方晶系,晶體常呈腰鼓狀或柱狀,少量呈板狀或葉片狀。剛玉的顏色十分豐富,成分純凈時為無色,因含不同的雜質(zhì)元素而呈現(xiàn)不同顏色。含鉻元素而呈紅色的寶石級剛玉,稱之為紅寶石;除了紅寶石以外的其他所有顏色的寶石級剛玉,統(tǒng)稱為藍寶石。因此,含少量鈦或鐵而呈藍色者應該稱之為藍色的藍寶石,也就是人們平常所見的藍寶石。剛玉呈透明至半透明,拋光面為玻璃光澤并接近金剛光澤,解理不發(fā)育,莫氏硬度為9,在自然界僅次于鉆石,相對密度為3.95~4.10。部分寶石級剛玉還具有星光效應、貓眼效應等特殊光學效應,珍稀而神奇。剛玉化學特性穩(wěn)定,晶體結構堅固,不易被腐蝕,這也是它躋身名貴寶石之列的必備性質(zhì)。我國紅寶石和藍寶石產(chǎn)量稀少,寶石級剛玉大多自國外傳入,據(jù)明代《天工開物》記載:“凡寶石皆出井中,西番諸域最盛?!边@則文獻說明了寶石多采自礦井之中,主要產(chǎn)于西域諸國。一品官員官帽頂珠為紅寶石,三品官員頂珠為藍寶石。由此可見,紅寶石比藍寶石更為珍貴。在清代紫閣元勛圖中,有平定金川首功的乾隆朝重臣阿桂,就戴了一頂雙眼花翎和鑲嵌紅寶石頂珠的官帽,曾封協(xié)辦大學士,官秩為從一品。此外,中國古代歷來有尚紅傳統(tǒng),統(tǒng)治者以紅為尊,認為紅色寶石擁有神秘力量,體現(xiàn)著權力,象征著尊崇,還能辟邪消災,進一步抬升了紅寶石在官民心中的地位。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紅寶石

(楊立 攝于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清代三品夏吉服冠官帽(藍寶石頂珠)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藍寶石

(楊立 攝于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千年珊瑚萬年紅——紅珊瑚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琳瑯滿目的珠寶中,還有一種特殊的類型——有機寶石。根據(jù)定義,有機寶石是指與自然界生物有直接生成關系,部分或全部由有機物質(zhì)組成,可用于飾品的材料。珊瑚和硨磲,都屬于有機寶石,產(chǎn)于蔚藍的大海中。珊瑚,主要是由腔腸動物珊瑚蟲分泌的鈣質(zhì)、角質(zhì)骨骼聚集而成,分為鈣質(zhì)型珊瑚和角質(zhì)型珊瑚。紅珊瑚屬鈣質(zhì)型珊瑚,由無機物、有機物、水分等組成,主要生長于太平洋海域。無機物的主要礦物成分為方解石,還含有少量的碳酸鎂、硫酸鈣、氧化鐵等礦物。紅珊瑚的集合體形態(tài)奇特,多呈樹枝狀,顏色為淺粉色至深紅色,或帶橙色調(diào)。紅珊瑚無解理,呈蠟狀光澤至油脂光澤,微透明至不透明,莫氏硬度為3.5,相對密度為2.65。在傳統(tǒng)文化中,紅珊瑚寓意美好,是祥和喜慶的象征。唐代韋應物曾寫下《詠珊瑚》一詩:“絳樹無花葉,非石亦非瓊。世人何處得,蓬萊石上生?!庇绕涫琴|(zhì)地細膩、色澤溫潤、飽滿鮮艷的紅珊瑚,被古人視為奇珍異寶,受到世人之追捧。在清代,唯有二品官員才能穿戴由紅珊瑚制成的帽頂及朝珠,與頭品頂戴紅寶石一道,組成了位極人臣的官場“紅頂”。除了擁有特殊的政治文化屬性,紅珊瑚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在中醫(yī)、藏醫(yī)、蒙醫(yī)的藥方中均有相關記載,主要擁有開竅通絡,接骨續(xù)筋等功效。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紅珊瑚

(楊立 攝于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清代二品官員官帽紅珊瑚頂珠

(楊立 攝于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若眾星麗于天”——青金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青金石 何靜 / 攝

青金石,乃古老的玉石品種之一,備受東方民族,尤其是阿拉伯民族的喜愛。青金石具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地質(zhì)上的礦物,二是指珠寶中的寶石。作為礦物時,青金石為方鈉石族礦物,是一種鈉和鈣的硅鋁酸鹽礦物,主要化學成分(Na,Ca)8(AlSiO4)6(SO4,S,Cl)2 。青金石礦物為等軸晶系,晶形呈菱形十二面體,為不規(guī)則粒狀或致密塊狀集合體。顏色一般為藍色、藍紫色、天藍色等,因含次要礦物,常伴有黃色或白色的斑塊。青金石拋光面為玻璃光澤或樹脂光澤,呈微透明或不透明,無解理,斷口不平坦,莫氏硬度為5~6,相對密度為2.5~2.9。作為寶石時,青金石被認為是玉,又稱青金石玉,由多種礦物組成復雜的多晶質(zhì)集合體,主要包括青金石、藍方石、方鈉石、方解石和黃鐵礦,還有少量透輝石、云母和角閃石等。寶石級青金石以青金石礦物為主,要求青金石含量在90%以上,以“金星少、白線少、質(zhì)地純”為鑒別特征。其實,青金石是“舶來品”,主要來自阿富汗,通過絲綢之路傳入我國,是中外經(jīng)濟商貿(mào)交流的重要見證。青金石的命名十分巧妙,正好概括了它的特色。“青”是寶石的顏色,指不含雜質(zhì)的青金石;“金”是呈浸染狀點綴于青金石礦物間的黃鐵礦顆粒。兩者組合在一起,宛如星光璀璨的夢幻夏夜。正如章鴻釗在《石雅》中描述:“青金石,色相如天,或復金屑散亂,光輝燦爛,若眾星麗于天也?!庇捎谇嘟鹗裆嗳缣?、顏色純正,從古至今都是一種珍貴寶石,尤其是帝王青,歷來受到皇家青睞。在清代,文武四品官員的官帽頂珠即為青金石,足見其珍貴,也彰顯了中高級官吏的尊崇。清代舉行祭天儀式時,皇帝所戴朝珠也是由青金石制成。在佛教文化中,青金石還能作為顏料,用于繪制莊嚴肅穆的壁畫。例如,在敦煌莫高窟的藝術殿堂里,輕易就能發(fā)現(xiàn)這一抹驚艷而神秘的“藍”。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至潔過冰清”——水晶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水晶是最普通、最常見的一類寶石,其實就是單晶石英。石英屬石英族礦物,按性質(zhì)主要分為α-石英(低溫石英)和β-石英(高溫石英),日常所見多為低溫石英。石英化學成分較純,主要為二氧化硅,但常含氣態(tài)、液態(tài)和固態(tài)物質(zhì)的機械混入物。低溫石英的晶體結構為三方晶系,常見各種單形組成聚形的柱狀晶體,柱面發(fā)育橫紋,單形多呈六方柱、菱面體、三方雙錐等。石英有多種結晶形態(tài),集合體呈晶簇狀、粒狀、致密塊狀;隱晶質(zhì)集合體多呈殼狀、腎狀、球狀,可稱之為石髓或玉髓。純凈的石英是無色透明的晶體,因含鐵、鈦、鋁等雜質(zhì)元素,而呈紫色、黃色、粉色等顏色,故有紫水晶、薔薇水晶、煙水晶、黃水晶等之分。石英沒有解理,呈玻璃光澤,斷口為貝殼狀,呈油脂光澤。水晶的莫氏硬度為7,相對比較堅硬,相對密度為2.65,具有壓電性。在自然界,石英礦物分布廣泛,是巖漿巖、變質(zhì)巖、沉積巖的重要組成,為常見的造巖礦物,產(chǎn)量也相當豐富。作為寶石的單晶石英,應用多、使用廣,價值遠低于紅寶石、藍寶石、青金石等其他珠寶。在古代,天然且無暇的白水晶也被視為寶石,價格十分昂貴,被稱為“水玉”或“水精”,三國張揖在《廣雅》中有巧解:“水之精靈也?!痹谇宕?,水晶是文武五品官員的官帽頂珠?,F(xiàn)存官帽文物顯示,五品官帽頂珠使用無色透明的水晶,由此可見,水晶頗受皇家重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水晶晶簇

(楊立 攝于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清代五品吉服冠官帽(水晶頂珠)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百金硨磲做瓔珞”——硨磲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清代六品冬吉服冠官帽(硨磲頂珠)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

硨磲同珊瑚一樣,屬有機寶石。作為動物的硨磲,為軟體動物門雙殼綱海洋動物,主要分布在印度洋—西太平洋的熱帶海域,是海洋里最大的雙殼貝類,被稱為“貝王”。硨磲得名于漢代,因其外殼表面有一道道呈放射狀之溝槽,形狀如古代車轍,最早稱“車渠”。后因其堅硬如石,便在車渠旁加上“石”字,遂為“硨磲”。硨磲的外殼很厚,內(nèi)殼白而光潤,是首飾和貝雕加工的上等原料。硨磲的化學成分主要為碳酸鈣和有機質(zhì),其中碳酸鈣多以文石形式存在,少數(shù)為方解石。硨磲的顏色為白色或白色與棕黃色相間分布,也有紅色、黃色、橙色等。同時,硨磲呈典型層狀結構,具珍珠光澤,半透明至微透明,莫氏硬度為3~4,使之具有“白皙如玉、堅硬如石”的品質(zhì)。關于硨磲,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相關描述:“海物有車渠,蛤?qū)僖?,大者如箕,背有渠壟,如蚶殼,故以為器,致如白玉,生南海?!秉c明了硨磲的產(chǎn)出、外形、大小,以及用途。在佛教文化中,硨磲被視為圣物,屬佛教七寶之一,有潔白莊嚴之相,可以消災解厄。在清代官職服飾中,硨磲被皇權賦予了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此外,研磨為粉的硨磲也能作為顏料參與藝術創(chuàng)作。如宋代書畫珍品《千里江山圖》中的漁翁就是經(jīng)硨磲“點”畫而成,純白而悠然。如今,硨磲已被列為瀕危物種,受到了嚴格的保護。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轆轤宛轉(zhuǎn)黃金飾”——黃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黃金,在我國自古被視為五金之首,公認的“金屬之王”,是人類最早發(fā)現(xiàn)和使用的金屬之一。黃金由單一金元素組成,屬單質(zhì)礦物,但成分中常含銀元素。當黃金中銀含量小于5%時,就稱為自然金。除了銀,自然金中還有鉍、鉑、銅等其他元素。自然金晶體結構為等軸晶系,形態(tài)多為不規(guī)則粒狀集合體,還可見樹枝狀、鱗片狀、纖維狀等,偶見較大的團塊狀集合體。自然金顏色和條痕顏色均為金黃色,純度高的黃金呈明亮的黃色。自然金沒有解理,質(zhì)地很軟,莫氏硬度為2.5~3,用牙齒也可以咬動,相對密度較大為19.3。一小塊黃金拿在手上,也會讓人產(chǎn)生沉甸甸的感覺。自然金具有很強的延展性,可以錘成金箔或抽成金絲,運用在藝術裝飾方面。黃金的化學性質(zhì)相當穩(wěn)定,尤其在高溫高熱環(huán)境下,不易被氧化,也不會變色,故有“真金不怕火煉”之說。由于黃金具備稀缺、穩(wěn)定、可靠等品質(zhì),因而能成為流通的貨幣、財富的標配、金融的儲備。在古代,黃金來源多為砂金,我國金沙江之得名就與江中盛產(chǎn)砂金有關。唐代詩人劉禹錫在《浪淘沙》中這樣寫道:“美人首飾王侯印,盡是沙中浪底來?!毙蜗蟮卣f明了黃金的來源。據(jù)乾隆《欽定大清會典》記載,以吉服冠為例:文武七品官員,頂用七品素金頂,八品鏤花陰文金頂,九品鏤花陽文金頂。清代低級別官吏,官帽頂珠按制使用黃金,如七品官員的官帽頂珠為實心黃金,不加任何修飾,稱為素金。在上古時代,黃金還可鑄造為禮器,作為神圣王權的象征,如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黃金權杖。時至今日,黃金依然深受廣大百姓喜愛,被加工成飾品,也成為投資理財?shù)牧己眠x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自然金

(楊立 攝于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清代七品冬吉服冠官帽(素金頂珠)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百難獲一稱奇珍”——東珠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珍珠

(楊立 攝于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

東珠,屬淡水珍珠的一種,與珊瑚和硨磲同類,為有機寶石。東珠主要由無機質(zhì)、有機質(zhì)和水分等三大部分組成。無機物中,礦物以碳酸鈣為主,還有少量的碳酸鎂,以及鉀、鈉、鐵、鎂等微量元素。碳酸鈣主要以斜方晶系的文石形式存在,少數(shù)為三方晶系的方解石。東珠的性質(zhì)基本等同珍珠,有圓形、橢圓形、梨形等各種不規(guī)則形態(tài),顆粒有大有小,大可半寸,顆粒越大越珍貴。東珠具有同心層狀構造,顏色純白、黃白、淡黃、灰黑,等等,一般多為青黑色,其中又以淡金色最為珍貴。東珠多為不透明,少數(shù)半透明,整體呈珍珠光澤,是非均質(zhì)集合體,莫氏硬度為2.5~4,密度為2.4~2.8克/立方米。在滿語中,東珠被稱為“塔娜”,專指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等東北江河流域所產(chǎn)的珍珠,以此和南海地區(qū)所產(chǎn)的“南珠”區(qū)分。東珠孕育于寒冷地區(qū),其生長緩慢,圓潤碩大,凝重結實,歷來位列珍寶之首。加之東北地區(qū)為清廷“龍興之地”,產(chǎn)于白山黑土間的東珠被賦予了獨特的政治含義。清朝建立后,東珠的采捕和使用為皇家所壟斷。愛新覺羅家族將其視若珍寶,成立了打牲烏拉總管衙門,負責收羅東珠等珍寶,以供皇家使用。據(jù)清代地理專著《柳邊紀略》記載:“東珠色微青,圓而粗者,天子、諸王以之飾冠,價甚貴?!弊鳛榈匚缓蜋鄤莸南笳?,清廷規(guī)定,宗室王公外,民公(異姓公)帽頂可用東珠4顆,侯可用東珠3顆,伯可用東珠2顆,一品官可用東珠1顆,一品官以下不準用東珠頂戴,否則就犯了僭越之罪。不言而喻,東珠是清代政治和權力的象征,其地位當然崇高,居紅寶石、紅珊瑚、青金石等諸寶之上。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綴滿東珠的皇帝之冠

(圖片來源:內(nèi)務府《皇朝禮器圖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頂戴表官職,金石喻良言。金銀珠寶是自然和藝術的結晶,官制服飾是文化的反映。清代的官制與服飾相互依存,尤其是官帽與朝珠,堪稱服飾文化和珠寶文化的完美結合。以物窺史,通過認識官帽上精美的珠寶,除了可以走進礦物大觀園,還能了解珠寶的文化屬性,以及在封建社會發(fā)揮著的獨特功能和重要價值。由于天然寶石十分稀缺,在官場供不應求,清廷于雍正八年(1730年)規(guī)定,將人造玻璃納入冠服制度范疇,具體由宮廷內(nèi)務府負責制造,用作天然寶石的替代與補充。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曾經(jīng)高不可攀的寶石,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fā)展,走上了親民之路,不再是等級森嚴的代表,不再是高官顯爵的專供,穿越時空而來,變成戒指、變成耳環(huán)、變成項鏈,提升了大眾生活品質(zhì),見證著人生美好時刻。以其璀璨與柔美,以其無暇與純粹,散發(fā)出獨特的風采與永恒的魅力,向世人娓娓道來,政治和權力的縮影,科舉和功名的故事,歷史和文化的交融……

作者: 楊 立

編輯: 何陳臨秋

排版: 何陳臨秋

審核: 刁淑娟

官網(wǎng): https://kpwhbjb.cg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