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覺間,清明至。

這是一個春和景明、萬物生長的節(jié)氣。

更是一個掃墓祭祖、慎終追遠的節(jié)日。

這一天,人們或祭祀先人,或遙寄哀思,或踏青賞春,賦予這個日子特別的意蘊。

小的時候,對掃墓祭祖、談論生死有一種恐懼心理,只是跟著大人們踏青游玩。

人到中年,才懂得清明的諸多習俗,都在提醒我們要慎終追遠,不忘先人,心懷感恩。

樹高千丈,落葉歸根,生命不息,希望不止。

每一次告別,都是為了回歸,每一個春天,都是新的開始。

唯有心懷感恩,珍惜當下,篤定前行,方能不負韶華,活出生命的精彩。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一種思念,叫清明。

這一天,你思念的人,一定會跨山越海,如約前來,與你重逢。

曾經(jīng),帶著我們?nèi)吣沟娜?,陪我們走了大半生的人,忽然因故離開了你,歸于塵土。

再也見不到那熟悉的身影、親切的笑容和溫暖的話語,他們唯一留給你的,只有無盡的思念。

你以為時間久了就會淡忘了嗎?你以為忙起來就無暇顧及了嗎?不可能的。

失去親人最痛苦的不是失去的那一刻,而是日后想起他們的每一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或許是在你打開儲物柜,看到了那件父母留給你的飾物;

或許是你在翻閱手機通訊錄,無意間掃了一眼那個熟悉的電話號碼;

或許你走進了一個小飯館,無意點了父母生前做給你愛吃的那道菜。

那些痛徹心扉的傷痛,就會在某個瞬間侵襲而來,讓你猝不及防,陷入哀痛。

但畢竟你還知道是在工作,是在街上,是在夜里,是在家人面前,不得不克制,不得不壓抑。

如今清明這個日子,就給了你釋放感情和思念的一個理由。

你盡可以讓思念決堤宣泄,去體會什么是斷魂之思,什么是“此生漫長潮濕中的狂風暴雨”。

“我吹過你吹過的風,這算不算相擁?”

“小老太太,初中都快畢業(yè)了吧。”

“娘啊,好想告訴你,我再也不怕墳了。”

“小老頭,怎么辦,你已經(jīng)不常來我夢里了?!?/p>

岳云鵬在父親去世后,回憶著父親的點點滴滴,創(chuàng)作了歌曲《如果有個直達天堂的電梯》:

如果有個直達天堂的電梯,我一定不顧一切去看你,讓你看看我的兒女,長得像我又像你,可惜沒有直達天堂的電梯,只有那片回不去的土地……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清明給了思念最鄭重的儀式感,我們由此深入往昔歲月的深處,對那些故人故事,用心觸摸,深情回憶。

思念無聲,卻早已震耳欲聾。

清明的萬千哀思,是亙古不變的情懷,更是珍視和希冀。

那就讓故人長留心間,帶著對他們的思念,且行且堅定,把“生”經(jīng)營得更美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這掃墓祭祖的日子,我們無可避免地會接觸到最沉重的生死話題。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當然是生與死。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談及死亡,會產(chǎn)生恐懼之感,對孩子關于生死的咨詢也是閃爍其詞。

對生的迷茫,對死的恐懼,讓很多人一輩子都活在憂慮中。

而清明卻是思考生死的契機,可以讓我們對生死有更深的理解和認知。

在這一天,一家人裝束整齊,前往墓地,慎終追遠,祭拜先人。

長輩們會深情回憶故人故事,勉勵后輩們珍惜生命,平安順遂,人生有方向。

生與死,人生中最敏感的話題,就在這最明媚的日子,交織沖撞著每一個人的心靈。

死亡,意味著生命的完結(jié),雖然聽來殘酷,卻也是需要正視的人生課題。

因為,唯有正視生與逝,正視生命,我們才能更妥帖地安頓這一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揚子法言》中講:

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終,自然之道也。

沒有一段生命是永恒的,生死兩端,人生輪回,莫不是自然法則,我們皆應順應自然。

也正因為死的悲痛,才讓人更加體會生的深刻,明白生命的珍貴。

清明既有哀思,也有踏青;既有過往,又有新生。

我們就在這生的希望中紀念著死,在死的思念中體悟著生,看似充滿矛盾,卻是天人合一、生死輪回的生動詮釋。

也由此,我們洞悉了生與死的關系,喚醒了積極向上的生命意識。

因而能夠勇敢地面對死亡,向死而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走向?qū)儆谧约旱倪h方。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博爾赫斯有一句對死亡的不同理解,給了很多人慰藉:

一個人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

一個人死了,就融入了大自然,無處不在了。

從這種層面來說,死亡或許并不意味著完全消逝,它可以帶走生命,但是帶不走逝親在我們心里的痕跡,帶不走我們的愛。

逝去的生命,一定會在前方的某處風景中,微笑著,靜待與你相見。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生與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我們終將與愛的人重逢。

向死而生,向生而死,綿綿不絕,生生不息。

清明至,萬物長,新一季的輪回,開始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人曾問,清明為什么在春天?

清明時節(jié),春光無限,人間最美四月天。

人們一邊在流淚紀念逝人,一邊在踏青開始新的生活。

細細想來,這就是大自然順應天時而定的規(guī)律,也是人們生活智慧的結(jié)晶,此消彼長,相得益彰。

人生不就是如此嗎?

生死是我們無法左右的事情,對逝者最好的懷念是記得,是放下,是回歸正常生活,過好眼前的每一天,善待自己和眼前人。

這才是清明賦予我們的應有之義。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回頭去看,為了生活,我們疲于奔波,不但忽視了自己,也忽略了家人。

自己長久沉浸式哀思親人,不能自拔;工作無度,生活苛責,身體亮起了紅燈。

對親人不夠了解,總希望他們了解自己,而自己對他們卻并不在意。

妻兒喜怒,不知;父母苦痛,不解;親人的情趣意志,疏于關切。

說辭卻有一大套,或壓力山大,或事業(yè)艱難,或養(yǎng)家忙碌,或有心情缺時間,或有時間無心情,等等。

大家都聽說過這則令人心酸的計算題吧。

有人分析一群常年與父母分居兩地的人,一年當中,只有過年過節(jié)大約六天和父母見面。

雖然有六天,但是一天當中,和父母實際在一起的時間不到半天。

以數(shù)學公式計算,假如一天最多能在一起11小時,父母若是60歲,而且能活到80歲的話,其實你和父母實際在一起只有1320個小時,就是55天,連兩個月不到。

當然還不確定,在余生你還有多長時間留給他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人生短暫得讓人心驚,而死亡和遺憾卻常來的迅雷不及掩耳。

那就讓我們從清明開始,從自己開始,珍惜當下,認真過好平常日子,不負每一寸光陰。

比如,調(diào)整好工作和生活的節(jié)奏,該吃吃,該喝喝,該玩玩,有張有弛,恬淡安然。

多關心一下家事,平時多了解一些家史、家風、家教,與孩子一起修身齊家平天下;

多關心一下家人,主動掌握一些他們的精神物質(zhì)需求,多陪伴在他們身邊,做頓飯,聊聊天,散散步;

又比如,趁著春光正好,扶老攜幼,踏青賞春,其樂融融,共享天倫。

人生是一場輪回,也是一場遇見與別離,生命來來往往,來日并不方長。

死亡是注定的,但怎么愛、怎么活由自己決定。

好好善待自己,好好把握與親人相處相守的日子,讓美好的時光長留心中,讓生命不再留下遺憾,是每一個生者的責任。

珍惜當下,好好活著,便是我們交給人生最中意的答卷。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文化學者余世存說:

清明作為節(jié)氣,與歲時物候相關,作為節(jié)日,是慎終追遠的日子。 二者相融,體現(xiàn)了人們追求天、地、人和諧合一的思想。

清明是承載情感的節(jié)日,是追思過往的回眸,是希冀未來的遙望。

從寄托哀思到走向新生,我們不只有思考與感動,還有珍惜當下、奔赴明天的精神。

春回大地,讓我們銘記先人,懷揣感恩,篤定前行,用愛和希望去寫下新的人生故事,迎接生命的春天。

這,也許就是清明最美的意義。

最后,想對心里藏著的那個人說一句:

如果天堂有電梯,我會不顧一切去看你。

點個,春花千頃,春風萬里,都不如你在,你好,你平安。

想念和記憶,能將我們與逝去的親人連接在一起,今晚留言區(qū),留給你心底最柔軟的部分。

作者 | 佳鋼,遵從內(nèi)心,一路向陽。

主播 | 云灣,暖心寶哥,每晚用聲音伴你入眠。

圖片 | 視覺中國,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