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寧做乞丐不回國?兩年前香港中產夫妻撂下狠話,拖家?guī)Э诒几坝?,租別墅、買大床,一度“如愿以償”。
但短短兩年過去,老婆受不了要離婚,老公也啞了火。這事不是段子,是一個香港家庭的英倫漂泊實錄。

“甭管三七二十一,先潤再說”的執(zhí)念魔咒
2020年7月,倫敦時間尚未入秋,英國政府扔下了一顆“政治糖衣炸彈”——BNO簽證擴展政策落地生效。這政策一出,相當于給部分港人點燃了一根“幻想火柴”:只要你手里握著BNO護照,就可以申請所謂的“5+1”簽證,五年合法居留、再加一年入籍審查,聽著好像打開了英倫天堂的后門。
阿曼和菲奧娜,兩個生活在香港本地的中產代表人物,原本混得不賴。阿曼,司機出身,靠十幾年熬夜早班,在香港公交公司每月領著3萬港幣的工資。菲奧娜,私立中學任教,手里握著碩士文憑,每月四萬進賬。
家里還有兩個孩子和一名全職菲傭,雖然一家人居住在只有三十七平米的小房子里,但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這樣的日子已經算是中產生活了。

可這對夫妻心里憋著一股勁。他們嫌香港住得“像鴿子籠”,受不了樓下早晚高峰的地鐵廣播。他們說,他們想要更大的空間、更自由的呼吸。
于是,英國政府這張BNO通行證,如同賜予了他們一把“逃出生天”的鑰匙。他們迅速做出了驚人決定:賣房,辭工,帶娃跑路。
2021年初,在疫情仍未緩解的當口,他們選擇先辦理臨時簽證飛往英國,再補申請正式BNO身份。這一家人坐著從赤鱲角機場起飛的航班,落地的是英格蘭西北部的柴郡克魯小鎮(zhèn),一處以鐵路工業(yè)聞名的小地方。
一落地,他們租了一棟兩層別墅,外帶前院后花園,阿曼激動得不行,第一時間買了他在香港沒地方放的大書架、按摩椅,甚至一張兩米寬的歐式床。他曾在紀錄片鏡頭前豪言:“我寧愿在英國做乞丐,也不愿回國做皇帝。”

鏡頭定格,他眼里是得意和不屑。然而,理想主義的火焰升得太快,燒不出現(xiàn)實的飯菜。英國生活的“濾鏡”一旦破裂,只剩寒風撲面。
他們原本以為逃離的是束縛,沒料到迎面而來的是孤獨、冷漠和驚人的物價。這對夫妻到英國后連日常交流都吃力,小鎮(zhèn)上的工作機會更是屈指可數(shù)。
阿曼曾托朋友介紹去超市搬貨,一小時10鎊,還需自帶勞保鞋;菲奧娜四處投簡歷,卻因缺乏當?shù)亟涷瀸覍遗霰?,最終在一家食品廠“重啟人生”。
她的工友中,有香港的前律師、牙醫(yī),甚至是辭職的區(qū)議員。這些人在工廠穿著統(tǒng)一的制服,把一盤盤甜點擺上傳送帶,不再談政治、不再論民主,只剩日復一日的勞作。
這些畫面,不會出現(xiàn)在華麗的移民廣告里,卻實實在在地為他們出發(fā)前那篇“潤英”雄文添了一筆尾注。

“夢幻英倫”泡了湯:別墅里也藏不住的焦慮
如果說第一年還能靠幻想和新鮮感撐著,那進入第二年,現(xiàn)實便毫不留情地剝下了他們的幻夢外衣。
2022年末,英國通脹水平創(chuàng)下四十年來最高記錄,柴郡地區(qū)能源賬單直線上漲。阿曼和菲奧娜家的取暖費從原本每月80鎊飆升至160鎊,而孩子的校車費也從原先的免費變成了每周30鎊一人。他們心疼孩子,寧可自己騎車上下班,也不愿讓孩子在寒冬步行去校。
菲奧娜一邊照看兩個孩子的學業(yè),一邊在食品廠做早班工,凌晨四點起床,七點半準時站崗,每月稅后收入不足1400鎊。房租、水電、保險、交通、吃穿開銷,壓得她常常在夜里流淚。

阿曼的“英國夢”也在疲憊的工作中逐漸褪色。他在英國是“小鎮(zhèn)快遞哥”,投身外賣平臺,每天跑單至少10小時,收入不穩(wěn)定,且需要自付油費與車輛維修費用。生病了連感冒藥都舍不得買,靠熱水捂汗硬抗。
2023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家庭危機爆發(fā)。孩子的學校開出一封正式信函,指出其學業(yè)進度嚴重滯后,情緒不穩(wěn)定。老師建議安排心理輔導,但輔導名額需等待3個月。菲奧娜崩潰了,她曾以為孩子能享受“快樂教育”,如今卻連最基本的心理健康都難保障。
她在接受媒體再次采訪時,語氣已不復當年的激昂:“也許下一次采訪時,我們就離婚了?!?/strong>

她不是開玩笑。壓力從不只來自生活瑣碎,更源于身份失落與期望落差。在香港時,她是碩士學歷的老師,是左鄰右舍眼中的“有頭有臉”的人;而在英國,她不過是排隊拿工牌的臨時工,連工頭都不屑多看一眼。
2023年4月,他們申請的正式簽證仍未下發(fā)。由于政策變化,原計劃的BNO轉永居通道變得不再穩(wěn)妥,而英國移民局因系統(tǒng)積壓導致審理時間延長。他們的“身份”懸而未決,生活也隨之變得更加沉重。
這一年的柴郡春天沒有給他們帶來希望,只有綿綿細雨和不斷膨脹的賬單。

以為的逃離,其實是流浪
移英兩年,一家四口的命運仿佛經歷了顛倒:從都市小樓到異國小鎮(zhèn),從高薪教師與司機變成臨時工與外賣員,從令人艷羨的中產階級變成網絡上“潤英失敗”的反面教材。
然而,他們并不是個例。2022年新加坡CNA播出的紀錄片《單程》(One Way),節(jié)還提到了另一位港人Leon,他曾是區(qū)議員助理,因拒絕簽署“效忠特區(qū)”聲明而辭職,最終轉行做電單車送餐。

這不少香港“潤”人的真實寫照。他們曾以為,離開的是束縛與壓抑,奔向的是自由與尊嚴;可最終才發(fā)現(xiàn),離不開的是家,是熟悉的味道,是交流時無需翻譯的那種安全感。而奔向的,不過是一場幻夢。
阿曼與菲奧娜在英國掙扎、疲憊、迷茫,而他們原以為“走出去”的那一步,會是拯救一切的起點。事實上,卻成了顛覆幸福的開關。

截至2024年,英國的物價持續(xù)走高,移民政策幾度收緊,BNO項目雖然仍在實施,但已不再是港人眼中“金光大道”。大量移英家庭選擇“二次遷移”至澳洲或加拿大,而更有不少人“悄無聲息地”回流香港。
這對夫妻沒有正式表態(tài)是否會回港,但菲奧娜那句“下次采訪可能我們已離婚”的嘆息,或許已經透露了他們的答案。

參考資料
港人移英實錄|老師餅廠做工人 同事有香港狀元牙醫(yī)前區(qū)議員-星島日報-2022-04-07
《One Way》:一個家庭的英倫漂泊錄 -紀錄片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