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常聽人說,吃相見真人。
“民以食為天”,古人誠不欺我,無論多正兒八經的人,對著一桌美食,就沒有不“原形畢露”的。
很多時候,從吃一頓飯,便能看出對方是怎樣一種人,小小的吃相,既可見修養(yǎng),又能知一個人的本性和生活態(tài)度。
你的吃相,就是你的風水。

你的吃相,就是你的教養(yǎng)
餐桌禮儀,自古以來便是衡量個人教養(yǎng)的一面鏡子,無論地域,不分時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美食鑒賞家蔡瀾先生曾對用餐時的舉止有過深刻見解:“眾人聚餐,若率先伸向雞腿,顯然失當,兒時父母的教誨猶在耳畔。但時過境遷,雞肉已不再是稀罕之物,滿盤呈現,少有人問津。然而,不吃也罷,倘若以筷撥弄,最終卻棄之不顧,此人修養(yǎng)恐怕堪憂,追溯根源,或許是家庭教育之缺失。”
此言“修養(yǎng)堪憂”,實則暗指其人缺乏教養(yǎng),更深層次地,或許映射出家庭教育的不足。
憶及童年餐桌,父母常常叮嚀:“碗要端穩(wěn),勿使滑落;筷不亂翻,菜不狼藉;口中有食,語不妄出。”
這些簡單的話語,卻奠定了我們餐桌禮儀的基石。
初涉社會,對父母的這些餐桌規(guī)矩未加深究,以為家中隨意,無需過多講究。
直至職場生涯開啟,外出就餐頻繁,各色人等圍坐一桌,方深刻體會到餐桌禮儀的分量。
有人一旦坐上餐桌,仿佛性情大變,佳肴一現,便急不可耐地爭搶。
全然不顧同桌之人是否得享,肉骨隨意丟棄,言語伴著飛沫四濺。
此類行為,往往透露出其人的自私與對他人的不尊重,教養(yǎng)欠缺。
常言道,細微之處見真章,一粥一飯,一筷一碗,雖是生活瑣碎,卻能映照出一個人的氣質與風度。
你的用餐姿態(tài),正是你教養(yǎng)的真實寫照。


你的吃相,就是你的教養(yǎng)
飯局,中國獨有,從鴻門宴,到杯酒釋兵權,飯桌這個方寸之地,承載了太多社交功能。
而飯局中的一言一行,也不再是單純的個人修養(yǎng),經驗老道之人,甚至能從中窺見他人平日里隱藏的真性情。
對服務員禮貌的人,為人和善,有同理心;
吃飯細嚼慢咽的人,性格溫和,談吐文雅;
有人喜歡在面前的碟子里,夾一堆食物,卻不去吃,多半貪心,還不懂節(jié)約;
喜歡暢懷大嚼,不拘小節(jié)的,為人很是豁達,豪放;
作家池莉講過一個故事,一有錢人邀請一眾作家去吃飯,包了個很豪華的餐廳,結果吃蝦時吃到了泥腸,這人勃然大怒,拍桌大叫:“美女滾過來!”
同時直呸呸,嘴里殘渣亂噴,一桌人不忍直視。
池莉好心遞去盤子,可放嘴邊盛渣,還被嫌棄窮講究,尷尬得只能笑笑。
小小飯桌,折射出一個人最真實的樣子。
世界頂級禮儀大師威廉·漢森說:“善于觀察的人,只用一頓飯的功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樣,你的教育背景如何?!?/strong>
從吃相,最能看透一個人的性情。


你的吃相,就是你的風水
用餐得體之人,不以自我為軸心旋轉,懂得體恤,顧及旁人情緒,心懷善意,好運自然相伴左右。
反之,用餐失態(tài)者,令人唯恐避之不及。或許你們也曾遭遇此類情景:
對鴨血的質疑——“你們怎敢享用這鴨血?如今皆是贗品,隱患重重!”;
對魚腥草的排斥——“你們竟能咽下這 魚腥草?其味令人作嘔,如何吃得下?”;
對香菜的詫異——“香菜也入口?這味道如何忍受?”;
對羊肉卷的警告——“外面的羊肉卷萬不可食,皆是假冒,哎,苕粉更別點了!”……
某次聚餐,桌上佳肴大半遭其詬病,我對此類人深感厭惡,自己不食便罷,非要大肆宣揚,敗人興致。
自此,再不與之共餐。
相較于三觀不合,三餐不合更為可怕,同坐一桌,卻無視他人喜好,一頓飯的功夫,足以讓人決定是親近還是疏遠。
用餐得體者,心懷善意,行事有度,能顧全大局,于細微處關照旁人,予人以安心之感,令人樂于親近,種種良機,亦隨之紛至沓來。
你的用餐姿態(tài),實則是你的人際磁場。


吃相好的人,更懂生活
用餐得體之人,即便是剝殼這樣的小事,也能做得干凈利落。
無論內心多么饑餓難耐,一旦坐在餐桌前,他們總能保持從容不迫。
能在美食面前保持自制力的人,生活中也必定自律。
那些注重用餐細節(jié)的人,對生活從不馬虎。
餐桌上,一瓶鮮花的點綴,一張桌布的鋪設,碗筷的精心擺放,即便是最樸素的家常菜肴,也能被他們營造出一種優(yōu)雅與精致的氛圍。
用餐文雅之人,熱愛美食,懂得品嘗,更擅長烹飪。
正如汪曾祺先生,他既能欣賞食物之美,又樂于親手烹飪,與家人朋友共享。
他樂于在廚房中忙碌數小時,最大的樂趣莫過于看到大家吃得心滿意足。
當然,良好的用餐儀態(tài)固然重要,但過分苛求則失之偏頗,與志趣相投的人共餐,享受的是情感的交流,彼此間的輕松自在最為難得。
余生,愿我們都能不斷修煉自我,成為一個用餐得體、生活有品位的人。
內心懷揣善良,性格溫柔而堅韌,遇見更多用餐習慣相投之人,一同品嘗這世間最能慰藉心靈的美味佳肴。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