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唯一兼具節(jié)氣與節(jié)日的特殊存在,清明以禁火祭掃、踏青插柳為線,串聯(lián)起慎終追遠的哀思、行孝報本的情懷。
綿延兩千載的習(xí)俗,在名家筆墨中凝成天地清朗的追憶,亦化作春草蔓生的新生——對生命的珍重與傳承,終在古今回響中愈發(fā)清晰。
一
祭祖:三代人的儀式
跨越時空的“如臨”與“如敬”
葉圣陶在《過節(jié)》中描繪了三代人對祭祖的不同態(tài)度:父輩肅穆叩拜,以“祭如在”的虔誠傳承信仰;中年一代在時代變遷中褪去古禮的沉重,僅留“例行故事”;孩童則天真爛漫,將焚紙錠視作“火焰游戲”。

“新教育推倒了精靈信仰,但儀式背后那份對天地祖先的敬畏,始終流淌在中國人的血脈里?!?span search-type="3" search-href="newsapp://nc/search?entry=articleKeyword&word=%E5%8F%B6%E5%9C%A3%E9%99%B6">葉圣陶的筆觸,道破了清明祭祖的本質(zhì)——不是固守形式,而是以心傳心。
二
踏青:掃墓之外的“片刻優(yōu)游”
生命的歡愉與哲思
周作人筆下的清明,少了幾分肅穆,多了幾分詩意。他說,如果排除掉感情上的因素,掃墓其實也是一件“有趣”的事。平時,人們忙于各自的事業(yè),無暇去野外游逛,只有在掃墓的時候才可以聚集在一起出門,這大概也算是“片刻的優(yōu)游”了吧。

老舍則以一首《清明》詩另辟蹊徑:
“且別忙著去燒紙
還是給逝者獻束花吧……”

三
追思:生死對話中的永恒眷戀
巴金在《再憶蕭珊》中寫:“每次我回到家門口,眼前就出現(xiàn)一張笑臉……走進院子,卻只見沒有花的綠樹?!?2年的時光里,文字成了他與亡妻跨越生死的信箋。

楊絳92歲執(zhí)筆《我們仨》,將63年家族記憶化作驛道上的“離情”:“我撫摸著一步步走過的路,一路上都是你們?!?/p>
陰陽殊途,卻難斷摯情,楊絳正是在對愛人和女兒的緬懷與思念,回溯那些一家人或幸福、或苦澀的記憶中,對生命的含義有了新的理解。

四
歸鄉(xiāng):墳塋與柳枝
牽起血脈的“根”
豐子愷回憶“大家墳”趣事:孩子們搶食祭土地神的雞蛋,鄉(xiāng)野間飄蕩著糯米香與歡笑聲。這看似嬉鬧的場景,實則是家族血脈的無聲聯(lián)結(jié)。

余秋雨將母親骨灰送回浙江慈溪時,終于讀懂“小路湮滅,童年破碎”的痛楚。他在《伺母日記》中泣訴:“媽媽,您知道嗎,您有多重要!”

五
傳承:清明的三重文化隱喻
慎終追遠:如《論語》所言“祭如在”,儀式讓虛無的懷念有了可觸摸的溫度。
天人合一:掃墓的莊重與踏青的歡愉,恰似對生死輪回的詩意注解。
文化基因:從寒食禁火到插柳祈福,千年習(xí)俗沉淀為民族的精神密碼。

結(jié)語:清明的雨,落在過去與未來的交界處
“梨花風(fēng)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碑?dāng)我們在墓碑前放下一枝白菊,在故鄉(xiāng)的田埂上折柳踏青,在文字中與逝者對話——
這便是中國人最深情的生存智慧:以懷念滋養(yǎng)希望,借過往照亮前程。
(本文圖片由AI生成)
監(jiān)制 |肖靜芳
統(tǒng)籌 |安寧寧
編輯制作 |章音頔
來源 |中國民族報
看完了,點個“贊”↓↓↓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