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樹勛在國軍將領中是第1個選擇投誠之人,在選擇投誠之后得到較好的對待。那么很多人都有疑惑,投誠和被俘虜?shù)膮^(qū)別有多大呢?

鄭洞國屬于最有知名度的投誠者,因為在這之前有約定,因此這位將軍的投誠并非是非起義的待遇。正是因為投誠具備靈活性,導致無數(shù)的將軍到了最后才選擇投誠,也曾經(jīng)有過無數(shù)的笑話。例如當時的沈陽東北總隊,眼看已經(jīng)保不住沈陽城,才決定和我方聯(lián)系表示可以放下武器,但必須要求我們答應條件。這從實際的意義上來看是火線起義。
一時之間讓我方成員都極其的懵逼,自然不可能會同意上級,很快就下達意見。到了此時此刻還起義,趕緊讓對方放下武器,只有兩條路,一條是被殲滅,一條是放下武器。
最終這一個守備中隊就只能選擇放下武器,畢竟在投降之后待遇要比戰(zhàn)俘更好。當然也有一些個別的將軍會選擇緩兵之計,比如孫進賢在投降之后不到三天就決定反派。

傅作義在起義之前會有一個條款,而這個條款是接受我們的和平改編,這就屬于被動起義。在選擇起義之后,并不曾被刁難方還得到了認可,在建國之后兼任了一些副主席的職位。在我國水利建設上曾經(jīng)有過許多的貢獻,他的起義并沒有讓他受影響,反而還獲得優(yōu)待。
在當時戰(zhàn)爭中選擇投降的將軍有很多,例如蔣軍。雖然在戰(zhàn)場上,整體的指揮級別并沒有辦法和傅作義一起比較。在遼寧戰(zhàn)役時立馬就選擇倒戈,而這次的倒戈對我們來說有著較大的作用,因為在做出貢獻之后,最終的結(jié)果也比較好。
鄭洞國在建國之后并沒有審判,但整體的重要程度根本就比不上傅作義。鄭洞國在建國之后所擔任的就是一些比較虛的職務,這些職務并沒有實際的權(quán)利。不過在建國之后還是會給兩岸統(tǒng)一做出許多的貢獻,畢竟他在臺灣有較高的認可度,能有效促進兩岸的和平。

在戰(zhàn)爭中,一些高級的將領一旦被俘虜下場可能都是比較悲慘的,特別是在蔣介石的眼中。這一些指揮員沒有任何的價值,留下來也是隱患,還不如直接殺之而后快。杜聿明就是其中的一個,在被抓之后,全部都關押在功德林里。起碼需要等待長達10年的時間,否則是沒有辦法重獲自由。更有甚者被關押了20多年之久。不僅如此,還有一些被抓捕的將領們還會深入的調(diào)查看看有沒有濫殺無辜,如果有濫殺無辜者,直接就會被槍斃,沒有機會悔過。

從這里可以看出,我軍在面對俘虜還有投降時待遇是有所區(qū)別的,這中間的差距也有很大,有一些人在投降之后可以繼續(xù)的當管事,而有一些會被關押,甚至還會面臨槍斃,從這里也可以看出當時的選擇比較重要。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