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建立以來,實行了不少的文字獄,其文字獄主要針對的是反清、反滿的言論,而其中比較典型的是明史案以及呂留良、曾靜案。呂留良、曾靜案又是所有文字獄案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從中可以反映出清朝部分反清文人的心理,以及雍正、乾隆二帝對民間言論的不同態(tài)度。
一,呂留良:因為反清的名聲大著的文人
呂留良,原名光輪,是明末清初的文人。呂留良是科舉型的學霸,他24歲應科舉,為邑諸生,每次考試都能夠奪冠,在當時的聲望很高。有文獻記載他“凡天文、讖緯、樂律、兵法、星卜、算術、靈蘭、青烏、丹經(jīng)、梵志之書,無不洞曉?!?/p>
1644年,明朝滅亡,清軍入關。呂留良散家財召募義勇,參與到了浙江的抗清事業(yè)之中,但很快遭遇失敗。1655年,陸文霦邀請呂留良評選清初的科舉文章,編輯為《五科程墨》。在這篇文章中,呂留良大肆宣傳反清言論,說“華夷之分大于君臣之倫”。

1665年,浙江學使至嘉興考核生員,呂留良拒不應試,所以被革除諸生。此后,呂留良就在桐鄉(xiāng)歸隱,著書立說。他書寫的文章依然還是以評選清朝的科舉文章為主,宣傳的思想也主要是“夷夏之防”。
1678年,康熙皇帝為了籠絡明遺文人,開開博學鴻詞科,征聘天下山林隱士。呂留良拒絕清廷的邀請,選擇隱居講學。而他的隱居講學又和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不同,黃宗羲等人專心于學術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是清朝學術的開創(chuàng)者,而呂留良則專門傳播反清言論,表達一些憤世嫉俗的思想,因此他在學術上基本沒有什么成就。1683年,呂留良因病去世。
康熙皇帝推行“以寬治國”,對于明朝遺留文人的言論沒有太過于追究,所以黃宗羲、顧炎武和呂留良等人才能夠自由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呂留良雖然歸隱山林,但他在全國四處游歷,寫了詩篇無數(shù)。而他的弟子也很多,在全國有很大的影響力。

平心而論,呂留良這種言論在歷朝歷代都是容不下的。他在清朝宣傳“夷夏大防”“反清復明”,就好比在明朝宣傳反明,在宋朝宣傳反宋,沒有任何王朝能夠允許百姓宣傳反對本朝的言論,就算是言論最為自由,對文人對好的宋朝也是不行的。但康熙出于籠絡士人的考慮,并沒有將之殺害,而允許他寫書、講學、游歷,這恐怕在古代也非常罕見。
二,曾靜:瘋狂到鼓動川陜總督岳鐘琪反清
呂留良由于堅持“夷夏大防”,因而在明末清初的大背景下能夠名氣大增,而弟子也比較多。其中一名激進的弟子叫做曾靜,湖南永興人,是縣學生員。他曾經(jīng)去應試靖州時,讀了幾篇呂留良評點的文章,對呂留良“夷夏大防”的反清言論十分欽佩,于是專門派人去呂江拜訪,以求書籍。當時呂留良已經(jīng)去世,其子呂毅中將父親的遺書全部送給了曾靜。此后曾靜寫下《知新錄》,也是一本宣傳反清言論的書籍,其中的核心思想是“中原陸沉,夷狄乘虛,竊據(jù)神器,乾坤翻復”;“華夷之分,大于君臣之倫,華之與夷,乃人與物之分界”。
曾靜之所以激進,是因為他不僅要發(fā)表反清言論,還要付諸行動??滴跬砟?,清朝內部出現(xiàn)了“九子奪嫡”事件,雖然沒有波及民間,但許多傳聞也在民間廣泛傳播。曾靜認為,清朝已經(jīng)到了快滅亡的時候,于是就想聯(lián)絡人來推翻清朝,而他找的人是清朝漢八旗的將領岳鐘琪。
岳鐘琪是清朝著名的將領,四川人,據(jù)說是岳飛的后裔??滴跬砟?,出兵西藏對付準噶爾,岳鐘琪帶領的西路軍從四川殺到拉薩,戰(zhàn)功赫赫。雍正初年,岳鐘琪又跟隨年羹堯出征青海,平定了羅卜藏丹津之亂。此后,他升為川陜總督,在西南地區(qū)和鄂爾泰一起主持“改土歸流”;雍正后期,又駐扎甘肅,出兵準噶爾。乾隆時期,參與大小金川之戰(zhàn),功勛卓著。乾隆皇帝稱之為“三朝武臣巨擘” 。

岳鐘琪
岳鐘琪在雍正時期位列川陜總督,控制著西南和西北大片地區(qū)的兵馬,地位非常之高。也因為此,朝廷中許多人對岳鐘琪不滿,許多流言蜚語就傳到了民間。曾靜聽到這些言論后,認為岳鐘琪和雍正帝有矛盾,所以就想策動岳鐘琪起兵反清。
雍正六年,曾靜讓張熙、張勘帶著書信到成都。此時的岳鐘琪已經(jīng)擔任川陜總督,就任于西安,于是二人又趕到了西安。二人經(jīng)過調查后發(fā)現(xiàn)岳鐘琪深的雍正的信任,傳聞并不可信,于是張勘取消了計劃,回到了湖南。而張熙心有不甘,決定留下來。有一天,他在府衙攔截了岳鐘琪的轎子,將信件交給了岳鐘琪。
投書岳鐘琪,其書信不僅建議岳鐘琪反清,而且還列舉出所謂的雍正十大罪狀,分別是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誅忠、任佞。以上的這些所謂的罪狀,先不管到底是不是真的,就算是真的,古代哪個帝王允許這樣的言論出現(xiàn)呢?
岳鐘琪見信件署名“南海無主游民”,就初步判斷出這信有問題。他冷靜處理,立即將張熙緝拿,然后通知陜西巡撫、陜西按察使司一起審理此案。但張熙拒絕招供。岳鐘琪不敢怠慢,又立即給雍正上密折,準備將張熙押送北京,讓皇帝親自審問。但雍正表達了對岳鐘琪的信任,并要求岳鐘琪采取其他特別的手段來審問。

岳鐘琪又和陜西巡撫、陜西按察使司商議。隨后,岳鐘琪暗中邀請張熙密談,表明自己的刑訊逼供是逼不得已的表面工作,而且那也只是為了試一試張熙是否可靠。岳鐘琪還說現(xiàn)在對張熙十分信任,并愿意共舉反清大業(yè)。沒想到,張熙聽了岳鐘琪的話后大為感動,直接將自己的老師曾靜說了出來。
此后,呂留良的家人、曾靜與其書信往來之人被抓到北京,雍正帝表示要親自審問。在多次審問之下,曾靜徹底認罪,并寫下了四十七份口供。
三,雍正帝讓曾靜成為反面教材
曾靜認罪后,雍正帝并沒有將之殺害,而是試圖將之作為反面例子來宣傳。為此,雍正帝寫下著名的《大義覺迷錄》,對曾靜的《知新錄》進行了一一的反駁。
《大義覺迷錄》主要反駁的是中國古代的“華夷之辨”的思想,強調蠻夷也屬于中國的一部分,認為蠻夷之所以叫做蠻夷,不是民族本質上的區(qū)別,而是經(jīng)濟發(fā)展存在差異。此書寫作的機動雖然是為清朝的合法性做理論上的辯護,但其中反映的民族思想的確在古代是非常先進的。直到現(xiàn)在,我們堅持的一些民族理念也和《大義覺迷錄》的一致。

此后,雍正帝讓官員帶著曾靜到江南地區(qū)宣講,讓曾靜自己去批判呂留良等人的言論,這一招不殺人,但誅心。而呂留良雖然已經(jīng)去世,其尸體也被挖出來戮尸梟示,呂留良的族人則基本被處死。對于呂留良寫下的書籍就全部焚毀,有私藏呂留良著作的士人也遭到了株連,死者甚眾。
雍正帝認為呂留良用思想來鼓動群眾反清,所以是最大惡疾。而曾靜屬于被鼓動著,而且認罪態(tài)度好,所以沒有處死。為了展示自己的寬宏大量,雍正帝還赦免了呂留良家族成員的死罪,將他們全部發(fā)配到了寧古塔。

雍正皇帝還要求地方官員和讀書人都要讀《大義覺迷錄》,并要求朝廷官員對呂留良的言論進行批判,朝廷還將批判呂留良的文章匯編起來,發(fā)到地方以供閱讀。但這樣又出現(xiàn)了一個不良影響:民間百姓可不管呂留良寫的是真是假,他們看了呂留良的言論后,將認為“此地無銀三百兩”。而通過這種方式,一些宮中的爭權奪利話題成為了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給皇家神圣不可高攀的形象造成了不良影響。
乾隆即位后,認為完全沒必要和這些文人講道理,因為民間根本不會相信這些。于是乾隆直接處死了曾靜等人,并下令禁止《大義覺迷錄》的傳播。可見,雍正和乾隆在治理國家上完全是不同的模式,雍正喜歡比較嚴厲,工于計謀,注重自身的仁義形象,而乾隆是鐵血手腕,不擇手段,只在乎表面行為是否仁義。
三,齊周華案:一位瘋子文人的作死之路
雍正帝為了引出同情呂留良的文人,就允許地方官員和學生各抒己見,表達對呂留良案的看法。這一招,在《韓非子》中叫做“倒言反事”,我們通俗稱之為“引蛇出洞”。結果浙江一位叫做齊周華的文人真信了,他寫了一封《請求釋放呂留良子孫疏》,疏中的內容主張是有兩點:1,呂留良宣傳的是圣人的言論,并無不妥;2,呂留良已經(jīng)去世幾十年,此案與之無關。
齊周華先將意見書交給了學政,學政認為此事鬧大了對誰都不好,所以強壓了下來。但齊周華竟然頭鐵,直接到京城將意見書交給了刑部。刑部也不想讓事態(tài)擴大化,就直接以《大清律例》中禁止越級上訪的條款為理由,將之打回地方。浙江巡撫和學政勸說齊周華不要上書,不然會引起不必要的殺戮。但齊周華就是不聽,非要上書。于是,浙江巡撫和學政就直接給齊周華定了一個誣告的罪名,讓刑部來發(fā)落。

恰逢閩浙總督來浙江巡查,齊周華就讓自己的兒子去告狀。總督聽了這件事情后,不敢隱瞞,就直接告訴了雍正皇帝。雍正皇帝直接下令,讓地方政府永久監(jiān)禁齊周華。這個頭鐵的齊周華,這么折騰下來,鬧了個終生監(jiān)禁。
不過齊周華的運氣不錯,不久雍正帝就去世了,乾隆即位。乾隆帝宣布大赦,齊周華得以重獲自由。此后的30年,齊周華浪跡山水之間,在武當山出家為道士。乾隆二十年,他的家人將他接了回去。回家后,他想變賣田宅家產來出版自己的著作,但遭到家人的反對。齊周華一怒之下就去官府誣告自己的妻子“老而奇淫”“人盡皆夫”,還誣告兒子毒打自己。因他無理取鬧,被逐出了家族。
乾隆三十二年,浙江巡撫熊學鵬到天臺縣視察,齊周華為了讓自己的著作出版就懇求熊學鵬為書籍題序。而讓人搞不明白的就是齊周華還將誣告妻子犯奸、堂弟齊召南寄銀生息、另一位堂弟齊軒南包訟陷人的誣告詞都呈上了,甚至自己當年寫的《請求釋放呂留良子孫疏》也在其中。熊學鵬認為此人思想有問題,當場就下令將之逮捕,并到他家搜查,查出問題言論書籍多種。乾隆皇帝得知后,直接處死了齊周華,他的書籍也被燒毀。

乾隆帝
呂留良案、曾靜案和齊周華案合起來,算是一件比較連貫的,且影響很大的文字獄案。從中可以看出,清朝的文字獄主要針對反清的言論,至于其他的異端思想或者自由思想,清朝并沒有明確禁止的態(tài)度。這也是為什么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能夠在清朝著書立說的原因。而呂留良、曾靜、齊周華等人的言論過于偏激,已經(jīng)觸碰到古代專制王朝的底線,最終引發(fā)文字案也是正常不過的了。
本人收集了大量的地圖資源,包括中國歷代古地圖和世界古地圖、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地理地圖、中國各省的地圖大全等,總量達到了380G。對地圖感興趣,可以識別以下的二維碼進行了解。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