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4月4日電 特寫:觸摸你的名字 鐫刻醫(yī)者仁心

新華社記者楊文、張建新

67歲的邢蘊靜從工作人員手中接過一張印有逝者名字的貼紙,輕輕張貼在天津醫(yī)科大學生命意義展廳“大體老師”紀念墻上。

也許是第十次,也許是第二十次了?邢蘊靜記不清楚第幾次來到展廳,但他認識這名逝者。幾個月前,他幫助家屬按照逝者遺愿完成了遺體捐獻。

安詳走完生命旅程的退伍老兵、突發(fā)疾病去世的年輕人……邢蘊靜知曉墻上的不少名字。8年來協(xié)調幫助近400名家屬實現(xiàn)逝者遺愿的過程,他都清楚記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邢蘊靜將逝者名字貼在生命意義展廳“大體老師”紀念墻上。新華社記者 楊文 攝

邢蘊靜的父母和伯父都是遺體捐獻者。受親人影響,2017年退休后,他成為一名志愿者,幫助無私奉獻者進行遺體和眼角膜的交接,也被稱為“生命擺渡人”。

“作為志愿者,我見證了很多人的人生謝幕。他們是我心中敬佩的平凡英雄。”在4月2日天津醫(yī)科大學舉行的生命教育主題活動上,作為捐獻者家屬代表的邢蘊靜說。

他拿出有關遺體捐獻的歷史照片,向40多名醫(yī)學師生代表回顧起自己多年來志愿服務的故事。

“從1歲到106歲,無論是哪個年齡段的捐獻者,他們和家人在最悲痛的時候,做出了同樣的選擇——把愛留在人間。”邢蘊靜說,這些年他為捐獻者操辦了200余場告別儀式,一些參加過告別儀式的人也找他表達捐獻意愿、咨詢相關事宜。

看著紀念墻上自己小學老師張鴻鈞夫婦的名字,天津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yī)師姜葵思緒萬千。

“張老師和他愛人都是教師,他們一生奉獻給教育事業(yè),后又把遺體捐獻給醫(yī)學教育事業(yè),令我深受震撼。”姜葵說,他們用身體讓患者獲得希望,讓更多醫(yī)學生得以成長。

師生代表將一支支金黃色菊花輕輕放在紀念墻下,白色的墻逐漸豐富起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4月2日,學生在天津醫(yī)科大學生命意義展廳“大體老師”紀念墻前獻花。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了解他人生命的厚度,才能體察并實踐生命的溫度?!碧旖蜥t(yī)科大學醫(yī)學人文學院醫(yī)學倫理與法學系副主任唐健說,我們不是抽象地談論生命,更要懂得醫(yī)學倫理,追思逝者并從中感悟生命意義。

活動當天一共補充了229位“大體老師”姓名,紀念墻上的名字更新至1200位。

每一個名字的鐫刻,都是對生命的致敬;每一個名字的留存,都見證著對醫(yī)學初心的承諾。

“觸摸著這些‘大體老師’的名字,我忽然意識到,他們的奉獻讓醫(yī)學長河更加浩瀚?!碧旖蜥t(yī)科大學大二學生韓宇熙說,我們不只是在墻上留下名字,更是在心中刻下醫(yī)者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