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常市的雅臣路在朝陽中蘇醒。這條橫貫五常市城區(qū)南北、全長6000米、寬24米的大街上,車流穿梭,行人匆匆,商鋪的卷簾門次第拉起,城市的脈搏在這里跳動。又一個清明節(jié)到來,提醒人們,這條繁華的長街,曾浸染著一位英雄的熱血。
汪雅臣,一個如今被鐫刻在路牌上的名字,在80多年前令日寇聞風喪膽。汪雅臣生于1911年,祖籍山東,五??h城東南卞家圍子人。15歲時,他離家去葦河(今尚志市)林業(yè)伐場當伐木工,后加入東北軍。

“九一八”事變后,汪雅臣與幾名有愛國思想、志同道合的士兵攜槍離隊,在五常地區(qū)建立抗日義勇軍,在五常市的山林間點燃了抗日烽火。后經(jīng)珠河中心縣委批準,汪雅臣部被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八軍,汪雅臣任軍長。1936年9月18日,根據(jù)上級對東北抗日部隊統(tǒng)一建制要求,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八軍改編為“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十軍”,汪雅臣任軍長。此時的十軍已發(fā)展到1000多人。在冰天雪地中,他們像一把尖刀,一次次刺向敵人的心臟。樺皮廠子戰(zhàn)斗、西關街戰(zhàn)斗、山河屯警署戰(zhàn)斗……打死打傷眾多日偽軍,繳獲大量槍支彈藥和物資。
1941年1月初,汪雅臣率領部分戰(zhàn)士在寒蔥河東山宿營時,由于叛徒出賣,敵人包圍了宿營地。一時間,槍聲驟起,汪雅臣臨危不懼,在掩護部隊突圍時不幸中彈犧牲,年僅30歲。
1946年,五常解放。人們沒有忘汪雅臣,那條貫穿五常鎮(zhèn)的南北大街,從此有了一個新名字——“雅臣路”。

如今,這條承載著紅色基因的路上,早已不見硝煙,商鋪的霓虹閃爍,商販的吆喝聲此起彼伏……但歷史從未走遠,一位將軍,一條路,一座城,一段永不褪色的記憶,始終陪伴著人們,也見證著汪雅臣的“理想城”。
汪雅臣的名字,不只是一個路標,
他是一座豐碑,鐫刻在這座城市的血脈里。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wǎng)
伊飛帆 記者:康福柱 文/攝
編輯:王悅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