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文博時空/文 王娟/文 南島語族,指使用南島語的人群。南島語族起源于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qū)并向海洋擴散。福建是太平洋地區(qū)南島語族最重要的起源地,是世界海洋文明最重要的發(fā)端之一。

南島語包含 1200 余種語言,但其基本核心詞語和語法邏輯是一致的。早在 16 世紀,西方探險家就驚奇地發(fā)現(xiàn),太平洋群島族群語言中對鯊魚、烏賊、蝦子等動物的稱呼都是一樣?,F(xiàn)如今,福州話和閩南語中,腳叫“ka”,而南島語系的上千種語言里,大部分有關腿或腳的詞,都叫“ka”。

南島語族主要分布范圍北起我國臺灣、美國夏威夷、南抵新西蘭,西到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東至太平洋東部的復活節(jié)島,總人口近 4 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現(xiàn)今南島語族人群的分布

南島語族早期人群的時間線

福建沿海地區(qū)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是探索南島語族起源的關鍵。南島語族祖先人群,在文化特征、生計模式、社會結構變遷等方面受到福建史前文化的深刻影響。平潭南島語族發(fā)掘成果,構建了福建地區(qū) 7000 多年前到 3000 年前的一個非常完整的史前考古年代序列的框架結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平潭 7000 年以來考古學文化編年序列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殼丘頭遺址群位于福建平潭島,沿海岸山體東麓背風坡地連續(xù)分布,由南而北包括西營、殼丘頭、東花丘、龜山等遺址。該遺址群被評為 2023 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

南島語族先民們住在哪里?

7000 年以來,先民們的居住地集中于濱河、濱海、河流出??谌侵尢幍牡途徤角稹彽?背山面水。主要居于干欄式建筑,聚落形態(tài)不斷變化。早期是相對小型聚落,生活功能區(qū)分布相對集中緊湊,如祠堂后山、西營遺址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祠堂后山遺址功能區(qū)

后期聚落有明顯功能分區(qū),公共空間明確,如殼丘頭文化時期,保存面積約 10000 多平方米,是我國沿海地區(qū)年代較早、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史前聚落形態(tài),發(fā)現(xiàn)的柱洞、貝殼坑、石器加工場、火塘等遺跡為居住區(qū),分布于山坡后緣地勢較高處,山坡前緣則為垃圾傾倒區(qū)。居住區(qū)、餐食加工區(qū)、手工業(yè)區(qū)、垃圾傾倒區(qū)等功能分區(qū)清晰,已發(fā)展為中型聚落。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殼丘頭遺址功能區(qū)分布圖

東花丘遺址面積約 20 萬平方米,出現(xiàn)更加明顯的功能單元分區(qū),發(fā)現(xiàn)有灰坑、排水溝、房址、陶窯等遺跡,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等遺物,是一處規(guī)模較大的海洋性聚落。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東花丘遺址房址、器物坑

龜山遺址發(fā)展出更大規(guī)模、更高等級的聚落,面積約 10 萬平方米,出現(xiàn)了以大型臺基和密集陶片組成的儀式性公共活動空間,可能為頻繁進行祭祀活動的遺留,或與出?;顒佑嘘P。航海、漁獵的生計模式導致儀式性公共活動發(fā)達。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龜山遺址功能區(qū)分布圖

南島語族先民們以何為生?

福建史前經濟形態(tài)最大的特點就是海洋經濟的產生和發(fā)展。瀕臨太平洋,適應海洋,從海洋中獲取食物是福建沿海史前文化最重要的特色之一。貝類、魚類等海洋資源在先民食物中占據重要地位,同時,他們也采集野生植物果實。先民們會狩獵小型的動物群,掌握原始的農業(yè)技術,根據環(huán)境進行有限的飼養(yǎng)與種植。

距今約 7400~6500 年的平潭西營遺址,是迄今平潭島考古發(fā)現(xiàn)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其中三座墓葬人骨保存較為完好,人骨年代可達距今約 7400 年,牙齒磨損程度高,或與食用海貝有關。

該遺址出土了以牡蠣為主的貝殼堆積和貝印紋陶片,具有濃厚的海洋性特征。西營遺址貝殼堆積中發(fā)現(xiàn)的貝殼有牡蠣、文蛤、青蛤、泥蚶、蠑螺、管角螺、多角荔枝螺等十余種。其中牡蠣數量最多,其次為泥蚶、文蛤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平潭西營遺址及殼丘頭出土貝殼

先民們大量食用貝殼和海洋魚類,殘留物堆積形成“貝丘遺址”,包含最多海洋動物的遺存,最能體現(xiàn)史前人類的海洋適應文化。

所使用的石器越來越發(fā)達,漁獵工具占有很大比重,如凹石、網墜、魚鉤、骨鏢等。捕魚、采集或狩獵成為生活的常態(tài)。殼丘頭主要文化層堆積物 80 %以上為貝殼,居民采集食用的貝類有 19 種之多,其中絕大部份為麗文蛤,可見當時“海邊水生動物資源極為豐富”,殼丘頭文化的經濟形態(tài)基本上以海洋捕撈為主,有鮮明的史前海洋文化特色。

距今約 5500~4300 年,福建海洋經濟開始分化,進入以曇石山和大帽山文化為代表的福建史前海洋經濟第二階段,海岸居民與海島居民經濟形態(tài)的進一步分化。

海岸居民如曇石山,距今約 4500~5000 年,有鮮明海洋文化特色。海洋經濟與農業(yè)經濟并存,出土的生產工具中,農業(yè)工具少,漁獵工具多。曇石山文化的遺址大都為貝丘遺址,貝殼數量豐富,屬海生種,說明這個文化遺址當時就在海邊或距海岸線不遠。

遺址中出土的動物骨骼經鑒定有畜養(yǎng)的豬、狗和野生的虎、熊、象、鹿、猴、牛等,以及魚、鱉等,其中野生動物都屬于南方型和森林型,顯示當時的氣候較現(xiàn)在稍為溫暖,植被亦很稠密。曇石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生產工具和自然遺物等資料,反映出當時居民已有比較長期定居,食物來源包括采貝、捕魚和狩獵,也依賴農業(yè)和畜養(yǎng)。

海島居民如東山大帽山遺址,距今約 4800 年~4300 年,海拔 66 米,殘存面積約 400 平方米,由貝殼層組成,屬新石器晚期文化遺址。該遺址先民基本以海為生,很少或不從事任何農業(yè)活動。大帽山發(fā)現(xiàn)的魚骨,有的魚脊椎骨直徑達 1~2 厘米,最大竟達 3.5 厘米。據此估算,這種魚的單體重量數十公斤,一般只有到深海域才能捕到。這個階段的航海術發(fā)展到了較高水平,居民能夠經常穿越臺灣海峽,兩岸文化呈現(xiàn)出更多的互動性。

福建沿海地區(qū)在強勢海洋資源背景下發(fā)展出發(fā)達的農業(yè),閩侯大坪頂、明溪南山等發(fā)現(xiàn)的碳化稻谷將我國東南地區(qū)的農業(yè)發(fā)展史大大提前。位于平潭的西營、殼丘頭遺址所發(fā)現(xiàn)的植硅體水稻遺存可追溯至 7000 多年前,這是中國東南沿海島嶼最早的水稻遺存。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稻粟等植物的傳播路徑

距今約 4800~4600 年間,稻和粟傳入我國臺灣地區(qū)。長江流域的稻作文化,甚至黃河流域的粟作文化,經由華南地區(qū)起到連通海陸、溝通中外的作用。由此,中國本土起源的文化因素傳播到東南亞和太平洋,為世界文明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南島語族先民們的生產工具

殼丘頭遺址出土的石器多屬磨制,部分打制。打制石器中有砍砸、刮削、鉆孔錐形器和石錛等類;磨制石器以錛為主,還有斧、刀、杵、白、礪石和石球。骨器的數量少于石器,有鑿、匕、錐、鏃等。

石錛是史前人類制作的磨制石器,其中有段石錛是南島語族文化中的典型器物之一,用于制作獨木舟和干欄式建筑,其演變發(fā)展的歷程被認為與南島語族的起源與擴散密切相關。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段石錛和常型石錛

人類學家林惠祥將廣泛發(fā)現(xiàn)于中國東南地區(qū)、東南亞海島及太平洋島嶼上的有段石錛分為三類:一是初級型,石錛背面已經有了中脊,將背面分為兩段,但此時仍是手提不裝柄;二是成熟型,背部分段更為明顯,有脊或有溝,可以裝柄;三是高級型,裝柄處被石鋸鋸成深凹,棱角整齊、便于裝柄的精致石錛。

林惠祥認為“大陸上的(石錛)型式是以初級、中級階段的為多,菲律賓、太平洋諸島的以高級為多,故應大陸發(fā)生然后傳于海島?!?/strong>這一過程伴隨人群的遷徙,“蒙古利亞種海洋系由亞洲北部到中國大陸,再南下到南洋群島,最后再由南洋群島東部向東遷徙到波利尼西亞各島去”。

“南島語族的祖先應該在東南亞和中國東南沿海一帶”, 林惠祥的觀點與當下學界主流觀點十分相近。林惠祥對有段石錛的研究,基本勾勒出百越族自新石器時代以來逐步南遷的趨勢,并第一次將大陸百越民族與南島語族民族聯(lián)系起來。

百越族中的“閩越族”,居住在中國東南沿海,通過臺灣海峽先進入臺灣,再由臺灣分散到東南亞其他地區(qū)。閩越族與同時期離開東南大陸向海外發(fā)展的南島語族先民有著共同的祖緣,在文化面貌上有著很多的相似性,平潭西營遺址出現(xiàn)的距今約 7400 年、保存較為完好的一具人骨,缺少中門齒,或有拔牙習俗,這一點與南島語族拔牙風俗相似。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紋身亦是百越族、臺灣地區(qū)原住民和太平洋南島語族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族群不同,紋身圖案與部位也有差異。紋身是社會地位或力量的象征,也是族群認同的標識。

公元前 110 年,漢武帝滅閩越國后,將閩越族群“徙處江淮間”,閩越地區(qū)開啟了全面融入中華多民族大家庭的歷史進程。隨著稻作農業(yè)的發(fā)展,閩越地區(qū)與中原的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福建本土文化與海外的南島語族文化差異性日趨加大。

具南島語族先民們的手工業(yè)

平潭不同遺址的陶片大部分為本地材料燒制,但下游沿海島嶼的部分陶片可能來自閩江上游地區(qū),可見在新石器晚期,閩江流域已存在跨地區(qū)文化交流行為。祠堂后山遺址的陶片從陶質、裝飾方式和風格均與閩西山區(qū)漳平奇和洞遺址第三期文化類似,對于尋找福建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山”“?!苯涣髀窂接兄匾饬x。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西營遺址陶器

殼丘頭出土了陶釜、圈足罐、陶支座、石、貝類工具等具有明顯時代和地域特征的遺存,出土的陶片以夾砂陶為主,泥質陶較少。器表顏色有灰、灰黃、黑和紅四色,而以灰陶較常見。施紋方式有拍印的麻點紋、壓印的貝齒紋、戳點紋和多線平行刻劃紋。

殼丘頭遺址陶器

東花丘遺址有大量夾砂繩紋陶與以云雷紋為主要紋飾的印紋硬陶共存的現(xiàn)象,反映出本地文化與來自閩江上游外來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合。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東花丘遺址陶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龜山遺址陶器

貿易與交換是史前文化的普遍現(xiàn)象之一,中國東南大陸新石器時代,原始居民的貿易十分頻繁,最初的貿易與交換可能是沿著河流展開的,之后擴展到海岸、海島并延伸到海洋。

在殼丘頭遺址出土的玉玦,據專家推測,應來源于內陸,說明距今 6000 多年前,南島語族先民已掌握了較為先進的航海術,可在陸島之間自由往來。以圜底器、圈足器為代表的文化圈, 玦飾、有肩或有段石器等標志性器物,從東亞大陸向南太平洋諸島不斷傳播。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玉玦

就南島語族的起源,提出“島嶼東南亞起源說”的索爾海姆(Wilhelm G. Solheim Ⅱ)曾指出,新石器時代南島語族是以貿易為生的海洋民族。他認為,距今 7000~2000 年以前,在中國臺灣、華南沿海、越南北部之間,存在一個島嶼人的海洋貿易網絡。

貝殼飾物常作為貨幣進行交換。巴布亞新幾內亞米爾恩省出現(xiàn)的貝殼臂鐲貨幣,在庫拉貿易圈(美拉尼西亞群島的一種互換貿易活動)中大致沿逆時針方向進行交易。在庫拉貿易網絡中的整個生命周期里,臂鐲不斷被重新裝飾和美化,從而增加了其復雜性和重要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臂鐲貨幣&腰帶貨幣

在大洋洲的許多地區(qū),新娘結婚后必須離開自己的村莊,新郎及其家人有責任補償新娘的家人,因為他們失去了一個能夠幫助村子的成員。貝殼物品,既可作為裝飾,也可以用來支付這種聘禮。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塞皮克地區(qū),新娘首次進入丈夫家時會戴上貝殼頭飾。新娘使用的特定貝殼象征著她的新家庭在社區(qū)中的經濟和社會影響力。

南島語族先民是如何向海洋擴散的?

中國東南沿海的先民們,面對開闊的海洋,熟悉海洋資源和航海技術,易于廣泛接觸到外來的訊息,容易受到自然或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而移動人群或遷徙聚落。南島語族的祖先向太平洋地區(qū)的擴散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海上遷徙,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征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南島語族從東南沿海向太平洋擴散時間和方向

(焦天龍根據Peter Bellwood 2004 年提出的模式圖改繪)

海平面變化可能是航海興起的直接誘因。末期冰期結束后,全球氣候不斷變暖,海平面總體上處于上升過程。高海面時期,東亞大陸沿海狹窄的農耕平原地帶大多被海水淹沒,人群生存空間壓力更大。同時,有些原本與大陸相連的沿海高地就成為島嶼,島嶼上的居民與大陸的交通也只能通過航海。

歷史上,福建沿海曾發(fā)生過數次海進、海退事件,臺灣海峽也數次成為陸地或陸橋,距今約 8000 年左右海平面低于現(xiàn)今約 16 米,很可能存在“東山陸橋”通向臺灣島。以我國臺灣阿美人、泰雅人等少數民族、太平洋西南部島民為代表的南島語族人群,與福建古人群同源,且可追溯至 12000 年前,表明南島語族人群起源于中國南方的福建及其毗鄰地區(qū)。至少在 8400 年前,南島語系人群基因結構的主要祖先群體之一已經在中國東南沿海出現(xiàn)。

距今 6000~5000 年,先民們從中國東南沿海擴散至臺灣,于 4200 年左右抵達菲律賓;距今 3000 年左右,分為兩支,一支向東繼續(xù)往南太平洋各大群島擴散,一支向西擴散至印度洋馬達加斯加島;距今 1000 年左右,最終經波利尼西亞中部和東部島嶼到達新西蘭。

此外,人口增長,定居聚落不斷擴張,人口密度不斷提高。聚落建設不斷擴張,燃料需求增大,森林遭受不斷砍伐,史前刀耕火種還經常導致大規(guī)模林火。植被的破壞,也導致人類生存的壓力陡增,同樣迫使東南大陸沿海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向海島遷徙。

人類占據島嶼后,隨著人群規(guī)模的擴大,資源枯竭也令他們必須進一步尋找新的棲居地。族群的首領可能會要求年輕的家庭去尋找新的領地。海洋地區(qū)熱帶氣旋的頻繁發(fā)生,自然災害也可能在很短時間內摧毀適宜的居住環(huán)境,導致人類不得不走向海洋尋找新的島嶼。

據考古學者介紹,值得一提的是,南島語族的擴散路徑可能不僅僅面向海洋,沿大陸擴散也是一種可能的路徑。福建西北部內陸山區(qū)遺址,雖無海洋資源,但人類居住基本位于山間盆地的河流邊,淡水資源充分,漳平奇和洞發(fā)現(xiàn)的魚鉤、魚形裝飾品亦反映了發(fā)達的捕魚行為。閩西北地區(qū)大部分史前遺址均發(fā)現(xiàn)數量豐富的網墜。福建水系眾多,航運發(fā)達,山區(qū)內同樣可能產生航行工具。林木資源較沿海豐富,與木作相關的石斧、石錛數量亦很豐富。

“穿越”6000年的航程

南島語族具有高超的造船木制工藝,包括適宜近海捕撈的竹、木筏,以及遠距離航行的舟艇。發(fā)達的造船和航海技術,安全抵達并且生存下來是南島語族先民能夠從近海走向遠洋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南島語族一直保留著發(fā)達而特殊的原始舟船文化。

福州連江出土的獨木舟,是閩越人早期造船與航海技術的珍貴實物資料,全長 7.1 米,前寬 1.10 米,厚寬 1.5 米,殘高 0.82 米,用整根樟木鑿成。舟兩側舢板由前向后斜起,最高處 0.6 米,在距尾部 2.5 至 3.3 米處,凸起一塊高約 0.22 米的近方形木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西漢獨木舟 福建博物院藏

福建東山島至今依然保存著最古老也最普通的航海工具——竹筏。竹筏結構簡單,性能卻很好,可劃槳,也可以撐帆。人們給它配上桅帆、槳、舵、插板等就可以進行遠航。東山竹筏的大小尺寸、所有配件、制作方法與工序,不僅與臺灣南島語族的竹筏形制與工藝完全相同,甚至跟波利尼西亞地區(qū)南島語族的帆筏也有許多相同之處。

大量資料顯示,在南島語族的航海舟船中,邊架艇獨木舟是其中最重要的形態(tài),即在獨木舟的一側或兩側,加裝與獨木舟同向的舟形浮材,分別成為單邊架艇獨木舟和雙邊架艇獨木舟。設帆的邊架艇獨木舟是太平洋土著航海的主要工具,其中單邊架艇發(fā)現(xiàn)于整個南島語族的分布區(qū)。

南島語族獨木舟模型

太平洋群島及相關島嶼南島語族的邊架艇獨木舟,既克服了獨木舟在風浪中容易橫向搖曳、甚至翻覆的不穩(wěn)定性,又具備獨木舟輕便、構造整體性的優(yōu)點,設置風帆的邊架艇獨木舟成為太平洋土著穩(wěn)定的遠洋航行工具,據觀察,波里尼西亞土著乘這類帆舟一天可在海上航行145英里。

2010 年 7 月,法屬波利尼西亞獨木舟協(xié)會發(fā)起“尋根”之旅,南島語族后裔、波利尼西亞人易立亞和他的五名船員從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啟程。他們所駕駛的獨木舟長 15 米、寬 7 米、重約 4 噸,即是根據一份 1820 年的圖紙為藍本建造的一艘仿古單邊架艇。

在大海上,他們自力更生,口渴時直接飲用雨水,饑餓時則嫻熟地釣魚為食,這是他們唯一的食物來源,展現(xiàn)了驚人的生存能力。經驗豐富的船長,夜晚憑借星辰指引方向,白天則觀察海洋的流動規(guī)律,這與福建東山島上不少上年紀的竹筏航行高手一樣,他們能在沒有羅盤和任何導航設備的情況下,借助季風、太陽、月亮、星星、潮水、洋流、海水味道等種種自然條件進行令人難以置信的遠航。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南島語族后裔“尋根之路”的報道照片

航行了1.6萬海里,歷時116天,這六位南島語族的后裔,終于循著祖先的在太平洋海域的航程,抵達到中國東南沿?!=ǜV?。他們說自己的祖先是中國人,船上還醒目地懸掛著中國國旗。

這趟旅程,證明了先民在沒有人工動力的情況下乘木舟漂洋過海的可行性。這次尋根之路再現(xiàn)了史前東南沿海人漂流到太平洋諸島嶼的情景,也驗證了“史前福建是南島語族文明發(fā)展中心,也是南島語族航海術和海洋文化的發(fā)源地”的學術界觀點。

觀展攻略

更多精彩內容,可前往福州平潭“殼丘頭遺址博物館”一探究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殼丘頭遺址博物館

地址:福建省平潭縣蘇平鎮(zhèn)上攀村(ps:北部旅游路線,近長江澳)

交通:

1、自駕:路邊或停車場停車

2、公交:從福州乘高鐵到平潭,乘22路青峰首末站方向到“南島語族基地(上攀村委)站”,步行約600米即可到達。

建議提前在微信小程序搜索“殼丘頭”預約博物館參觀,沉浸體驗南島語族千年文明。

? 《向海而生——平潭史前文化展》展出殼丘頭遺址群出土的陶器、石器、貝殼、玉玦等文物,展現(xiàn)先民生活場景。

? 《風好揚帆——南島語族航海術與文化展》(收費),通過獨木舟模型、航海文物等,再現(xiàn)南島語族跨海遷徙歷程。

? 《南島藝韻——美國寶爾博物館珍藏展》(收費),聚焦南島語族后裔共同的文化遺產,展出藏品,如樹皮布、面具、狹縫鼓等,展示南島語族群群的審美意

圖片 | 源自福建博物院、殼丘頭博物館等相關展覽

排版 | 黃思琦

設計 | 尹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