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許廣平突發(fā)心臟病被送往醫(yī)院,在她快不行的時候,她拉著兒子周海嬰的手,淚流滿面的說著遺言:“千萬不能把我和先生葬在一起?!?br/>周海嬰聽到母親這個要求一愣,眼眶瞬間就紅了,沉默良久,周海嬰堅定地點點頭。
許廣平去世后,遺體被火化,根據(jù)她的遺囑,火化后骨灰也是不留的,兒子周海嬰聽從了許廣平的遺囑,但又沒有完全聽從。
許廣平最終并未與魯迅合葬,只是骨灰依舊保存完好,一部分骨灰被葬在上海公墓,而另一部分骨灰則被放置在魯迅墓旁邊。
魯迅是許廣平一生摯愛,為何許廣平臨終前卻做出這樣的決定?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許廣平,一生中哭泣的次數(shù)寥寥無幾,而她每一次哭泣,似乎都與魯迅有關……
1898年,許廣平出生,父母對她的教育極為嚴格,從出生的那一刻,許廣平的人生已經(jīng)被規(guī)劃好了。
許廣平按照父母的規(guī)劃上學,只是接受新思想的許廣平始終無法忍受一點:父母早早為自己找好了未婚夫,且是一個自己不愛的男人。
愛情,不應該循規(guī)蹈矩;婚姻,更不應該沒有溝通交流!
畢業(yè)之后,未婚夫便找上門,要求成婚,許廣平一怒之下跑到了北京繼續(xù)上學進修,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反抗父母,尤為激烈。
也是在北京上學期間,許廣平認識了一個雷厲風行的男人,此人正是魯迅,雖然穿著長袍,一臉嚴肅,但又時而幽默風趣。
這樣的魯迅對許廣平有著致命的吸引力,可當時魯迅已經(jīng)成家,母親早早為他安排了一個他不愛的女人——朱安。
魯迅受到母親“逼迫”不得已與朱安成婚,但從始至終,魯迅都未曾碰過朱安一根手指頭,也曾放話讓朱安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自己為她備足豐厚的嫁妝,送她風光出嫁。
然而,朱安受到舊思想的束縛,只想“從一而終”,二人分隔兩地,婚姻名存實亡。
思想前衛(wèi)、勇于追求幸福的許廣平,同樣讓魯迅念念不忘,二人志同道合,有著共同的理想和抱負,又對婚姻有著同樣的看法。
這樣的二人走在一起是必然,魯迅發(fā)文抨擊日本罪行,許廣平與眾多學生一起游街抗議,二人安全面臨嚴峻挑戰(zhàn),也是因此,二人始終堅持“丁克”。
然而意外還是來臨了,許廣平意外懷孕,知曉魯迅心意的她,決定舍棄腹中的孩子,一邊淚流滿面,一邊拼命捶打自己的肚子。
那或許是許廣平一生當中為數(shù)不多哭泣的時候,是對魯迅的理解,亦是對孩子的不舍,幸運的是,孩子在許廣平腹中安然無恙。
魯母得知后,雖然不承認許廣平這個兒媳,但還是想著讓兒子留下后代,便多次勸說,這才讓孩子得以安穩(wěn)降生。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身體瘦弱的許廣平遭遇了難產(chǎn),命懸一線,一向鎮(zhèn)定自若的魯迅突然就慌了神,對著醫(yī)生不顧形象大喊:“保大,保大!”
遭受生產(chǎn)的劇痛,生死攸關,許廣平?jīng)]有哭,只有將孩子生下來的決心。
然而在聽到魯迅歇斯底的聲音、毫不猶豫說出“保大”的時候,許廣平卻再次淚流滿面,她知道,即便魯迅無法給自己一個光明正大的“正妻”身份,自己也遇到了良人。
孩子出生后,魯迅雖然嘴上嫌棄萬分,動作卻小心翼翼,無他,只因為這是他與摯愛之人的結晶,更是心中摯愛拼下一條命生下的孩子。
后來,魯迅的身體狀況愈發(fā)不好,有時候咳嗽的很嚴重,像是破舊的風箱,許廣平每次都小心翼翼照顧,卻在魯迅看不到的地方偷偷紅了眼眶。
1936年,魯迅去世,那個時候許廣平還年輕,魯迅希望許廣平可以繼續(xù)追求自己的幸福,許廣平哭著點點頭,轉頭卻帶著孩子獨守一生,并時常對魯迅的發(fā)妻朱安給予照顧。
1968年,許廣平突然心臟病,情況危急,深知自己命不久矣的她拉著兒子周海嬰的手說出了遺言。
對于這個決定,許廣平有自己的顧慮,魯迅光明磊落一生,自己沒有名正言順的身份,若是自己去世后與魯迅合葬,世人如何看待魯迅?
許廣平不是魯迅發(fā)妻,卻是魯迅一生摯愛,而她所作的一切,皆因出于對魯迅名聲考慮……
信息來源:澎湃新聞《魯迅的夫人許廣平 ——紀念她誕生120周年,逝世50周年》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