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考歷史資料結(jié)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相關(guān)文獻來源。

浙江金華,有個叫做張尚禮的監(jiān)察御史。
明初的監(jiān)察御史,算上京師和地方,一共就一百一十人。
您別看數(shù)量很少,但是權(quán)力不小。
就比如張尚禮,雖然只是個正七品的官員,可他既然監(jiān)察金華,那他在金華這個地方,所有的地方官員都受他監(jiān)視,所有的法律案件他都可以過問,當?shù)厮械拇笫聝盒∏閮海灰獜埓笕瞬粷M意,一紙奏疏他就可以捅到大明皇帝的辦公室。
當年我們說的不是張尚禮職業(yè)的問題,主要說的是他寫過的一首古詩:
- 庭院深深晝漏清,閉門春草共愁生。
- 夢中正得君王寵,卻被黃鸝叫一聲。
這首詩,名字叫做《宮怨》,我給大家簡要的翻譯一下:
庭院幽深,罕有人至,更漏滴水的聲音在白天也聽得清清楚楚。
更漏,就是當時的一種計時工具,跟現(xiàn)在的沙漏差不多,只不過沙漏里是沙子,而更漏里是水。
一位宮里的妃子獨自坐在門口,她心中的憂愁和雜草一起生長了起來。
坐著坐著,妃子就睡著了,在夢里,她得到了君王的垂憐眷顧,可是好夢才做到一半,就被樹上黃鸝鳥的叫聲給驚醒了。
從詩歌研究的角度來說,這首古詩很顯然是模仿了唐代詩人金昌緒的《春怨》:
-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您看,很明顯就能看出模仿和借鑒的味道來,而且沒有推陳出新,水平也沒有超過原詩。
但是,張尚禮寫完這首詩之后,這詩幾經(jīng)流傳,竟然就傳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耳朵里。
朱元璋一看,感覺這不對勁吶,說你一個地方御史,你怎么能寫出和宮里,和后宮有關(guān)的詩來呢?
要知道,宮闈是皇權(quán)最為私密的場所,關(guān)于這個地方的話語權(quán),那必須掌握在皇帝本人的手里,你張尚禮弄出這么一首詩來,你這就是窺伺宮廷,你這就是一種僭越。
而且吧,你看你這詩寫的,還春草共愁生,這宮里邊讓你說的得多么的壓抑啊,你又在詩里描述了一個不得寵的妃子,那是不是在暗指君王沒有恩情呢?

朱元璋很生氣,他大為光火,立刻就把張尚禮給捉了起來,把他關(guān)到了蠶室里。
蠶室,不是養(yǎng)蠶的屋子,不是說把張尚禮罷官免職,罰他去養(yǎng)蠶了,這蠶室在古代指的是給即將入宮的宦官做閹割手術(shù)的地方。
大概朱元璋的意思是,你這么喜歡窺伺宮廷,喜歡寫宮苑詩,那我干脆讓你進宮做宦官吧?
張尚禮被捉到蠶室里來,給他做完了閹割手術(shù),就要把他送進宮里去了,只是張尚禮身子比較弱,沒有撐過術(shù)后的感染,遂死于蠶室...
明初有個僉事,名字叫做陳養(yǎng)浩。
陳養(yǎng)浩的這個僉事,不知道在何所任職,比如都指揮僉事,是正三品。
衛(wèi)指揮僉事,是正四品,但如果不是在軍中,而在別的部門,那就又另當別論,總結(jié)來說,僉事有點像今天的科長這么一個職務。
陳養(yǎng)浩的本職工作是僉事,但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詩人,他有文化,愛舞文弄墨,有天他就寫了兩句詩:
- 城南有嫠婦,夜夜哭征夫。
嫠,就是孤寡。
那么這兩句詩的意思就是,在城南有個寡婦,每天晚上都哭泣,哭什么呢?哭她戰(zhàn)死的丈夫。
這兩句詩,也被朱元璋給聽去了,朱元璋認為,這詩的問題很大。
這大明天下,堯天舜日,富足安定,百姓人人過的都是好日子,你陳養(yǎng)浩還是本朝的僉事,你說城里有一個寡婦,說她每天都在哭她戰(zhàn)死的丈夫,你瞅瞅你把這個社會都描寫成什么樣了,難不成是整天打仗,日日動亂,戰(zhàn)爭頻發(fā),以至于民不聊生,男人們都戰(zhàn)死了?
朱元璋認定,陳養(yǎng)浩這是在誹謗朝廷,于是立刻將他逮捕,五花大綁之后,將他扔到湖水里溺死了。
張信,洪武年間的明朝狀元。
古代的狀元郎,那含金量簡直是太高了。
作為一個讀書人,如果你想要從一個普通老百姓變?yōu)闋钤桑惚仨氁?jīng)歷以下考試:縣試,府試,歲試,科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
你必須要在每一場考試中都取得優(yōu)異成績,才有資格參加下一輪的考試,而每一次考試過后,你將要面對的都是和你一樣從下級考試中殺出來的精英,并且,你最終還要在殿試中取得全國第一的好成績,你才能成為狀元。
這古代的科舉啊,是很難的,特別難,非常難,在當時來說,別說進士了,你就是成了舉人,也是光宗耀祖,而要做了進士,那簡直是祖墳冒青煙,而要蟾宮折桂,摘得狀元郎的桂冠,豈止祖墳冒煙,簡直祖墳著火。

而且,狀元的這個身份,往往是皇帝欽點的,張信就是洪武二十七年甲戌科里,朱元璋親選的。
把張信選為狀元之后,朱元璋對張信也十分重用,直接任命他為諸皇子的老師,讓他負責教育自己的這些兒子們,給他們上文化課。
那么有一天呢,張信就在課堂上拿出了一首杜甫的古詩,是《絕句六首》,張信摘出了其中四句,讓諸位皇子研讀:
- 舍下筍穿壁,庭中藤刺檐。
- 地晴絲冉冉,江白草纖纖。
竹筍頂破了墻根,頑強的生長著。
藤蔓斜鉤著屋檐,肆意的攀纏。
雨過天晴,蛛絲在陽光的照耀下輕輕搖曳。
江面泛白,水草也在岸邊緩緩的舒展。
這首詩,杜甫寫于唐代宗廣德二年,安史之亂馬上就結(jié)束了,可見杜甫的心情是很好的,我們從詩中也能看出杜甫那種表達寧靜閑適的美好心態(tài)。
您說這么一首借景抒情的古詩能有什么問題?
應該是沒有問題,但是朱元璋認為有問題。
竹筍頂破墻根,什么意思?你是說本朝千瘡百孔?
藤蔓斜鉤屋檐,什么意思?你是說本朝散亂無序?
雨后有蛛絲,江邊有水草,盡是蕭瑟破敗的感覺,你這又是在暗自隱喻什么?
說實在的,這的確是有點牽強附會了,何況這又不是張信寫的,這是詩圣的經(jīng)典名作啊,多少人都認可,你朱元璋憑什么不認可?
那朱元璋就是不認可,也沒有辦法,因為那是封建帝制時代,朱元璋是專制君王,他的話就是圣旨。
因為張信引用了杜甫的這幾句詩,朱元璋非常記恨張信,可是他也知道自己的想法其實說白了太牽強,所以皇帝就暫時隱忍不發(fā)。
幾年之后,朝廷又辦了一次科舉考試,這次科舉考試不同尋常,在經(jīng)歷層層選拔,從地方考試到京師考試,到殿試的最終環(huán)節(jié),發(fā)榜之后,大家發(fā)現(xiàn),這一次考試錄取的士子一共五十一名,這五十一名,全都是南方人,一個北方士子也沒有,這個事情,也就是著名的南北榜案。
此事一出,天下嘩然,北方士子認為朝廷舞弊,搞歧視搞針對,偏袒了南方士子,而南方士子則認為自己是憑真才實學考上的,張信那個時候已經(jīng)在朝中做官,看過試卷之后,他認為沒什么問題,建議維持原狀錄取南方士子,朱元璋心說這么明顯的舞弊你看不出來么,皇帝大怒,當即將張信處死。
當然歷史上還有另外一種記載,那就是朱元璋啊,張信引用杜甫的古詩給皇子們上完課之后,他根本就沒有隱忍,而是大怒道:
- “堂堂天朝,何譏誚如此!”
威嚴赫赫的大明王朝,豈容你這般諷刺輕慢!
話罷,將張信逮捕,腰斬于市。

吳憲,洪武年間,德安府學訓導,在當?shù)刎撠熃虝徒逃芾淼墓ぷ鳌?/p>
朱元璋的長子兼太子,是朱標,非常優(yōu)秀的一個皇儲,也很有能力,各方面表現(xiàn)都不錯,可惜天不假年,洪武二十五年就薨了。
朱標死了之后,朱元璋愛屋及烏,繞過了他剩下的兒子,而選擇把朱標的兒子,自己的孫子立為了儲君,也就是太孫朱允炆。
朱元璋冊立皇太孫,這是大事兒,無論京師還是地方官員,都要上表稱頌,一方面夸朱元璋的決定英明神武,另外一方面夸皇太孫英明神武,那么身為府學訓導的吳憲,他就寫了一篇《賀立太孫表》,其中有這樣的章句:
- 永紹億年,天下有道,望拜青門。
大明江山永世長存億萬年,天下清明太平,朝廷福澤百姓,百姓也感激朝廷。
很普通的賀表,很普遍的句子嘛。
可是朱元璋認為有問題,皇帝說好你個吳憲,你在這里跟我玩諧音梗是不是,有道等于有盜,你的意思是說大明天下全是盜匪!
皇帝震怒,于是將吳憲捉住殺掉。
文章寫到這里,很多人會說,這不對啊,我印象中的朱元璋,他不應該是這個樣子的?。?/p>
的確不該是這樣,或者說不一定全部是這樣,因為就算是上文中的內(nèi)容,有些也是出自于史料筆記,或者不太權(quán)威的史書,真實與否,還有待商榷,但您要說都是假的,那也不太現(xiàn)實。
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他恢復中原,收復燕云,輕徭薄賦,嚴打貪腐,在民間又成了親民的布衣天子,可是換到另一面,他頻繁的發(fā)動政治清洗,殘殺大臣,迫害士人,甚至可以說把文官的腦袋堆成京觀,還有他的特務統(tǒng)治,恢復殉葬...
作者才疏學淺,就不評價了,但是覺得清人趙翼的這句話說的很中肯:
- 蓋明祖一人,圣賢、豪杰、盜賊之性,實兼而有之者也。
我們很難絕對化的評價朱元璋,我們不應該絕對化的批評朱元璋,我們也不能絕對化的崇拜朱元璋。
當我們再去回望他的時候,沒有必要把他否定成獨夫民賊,也沒有必要把他捧成千古一帝,因為封建帝王的功和過,本身就是生長在同一根毒藤上。
所以,還是超越明君昏君與否的二元敘事吧,與其爭辯朱元璋是圣人還是惡人,不如認識到,任何對封建專制者的狂熱崇拜,都是對現(xiàn)代文明的背叛。
畢竟,作為一個現(xiàn)代人,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公民,對一個封建專制帝王大肆鼓吹這種事兒,實在是有點,太荒謬了。
參考資料:
《二十二史札記·卷三二》、《明史·蘇伯衡傳》、《御制大誥初編·第六》
高壽仙.明初“表箋之禍”補證.故宮博物院院刊,2024
陳昌云.“朱元璋文字獄說”的歷史真?zhèn)闻c傳播用意.學術(shù)界,2013
趙梓溢.“讀書人”身份的認同與背離:朱元璋的心理傳記學分析.西北師范大學,2020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