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上海畫家,我有理由將作品留在上海最好的去處,那就是中華藝術宮。這是一個宣傳美的場所,而我是一個一輩子創(chuàng)作美的藝術家,我要用作品為時代留下一段審美?!痹谛陆?a class="keyword-search" >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啟幕的“黃阿忠:一涂一抹總關情”藝術大展上,海派藝術名家黃阿忠感慨地說。這次展覽恰源于他向中華藝術宮捐贈的194幅代表作品。
將最好的作品無償捐贈給公立美術機構,為大眾共享,正為上海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及家屬認可。單單眼下,全城因捐贈而促成的展覽不只有“一涂一抹總關情”。例如,亮相上海中國畫院美術館的“輝光日新——趙豫捐贈作品展”中,39件作品即來自已故上海中國畫院畫師趙豫的家屬遵其遺愿的無償捐贈。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正在舉辦的“老樹新枝——夏陽畫展”中,展品臻選自藝術家夏陽捐贈的130件重要當代藝術作品。

這一批批藝術捐贈,宛如一封封寫給上海的情書。如何不負善舉、重托,令它們?yōu)楦嗳诵蕾p、理解,推進更多研究、發(fā)現(xiàn),發(fā)揮出更大價值,對社會產(chǎn)生示范引領作用,都值得業(yè)內(nèi)進一步思考。
將精品力作留在公立美術機構漸成共識
藝術市場趨于火熱的近些年,很多知名藝術家的作品都有著不菲的價格。申城多家市級美術機構卻不約而同吸引了相當數(shù)量的重磅捐贈。據(jù)中華藝術宮收藏保管部副主任邱旻彧透露,近三年來中華藝術宮新增藏品近千件,很大一部分來自無償捐贈。其中,2017年藝術名家邱瑞敏、吳慧明夫婦捐贈百件畢生創(chuàng)作的繪畫、雕塑原作起到了很大的表率作用,此后促成一大批上海地域代表流派、杰出藝術家成體系的作品捐贈和收藏項目,如俞云階179件油畫、國畫,朱懷新189件油畫、國畫,金祥龍84件版畫,查壽興82件水彩畫等等。邱旻彧特別提到,最終選擇什么樣的捐贈,中華藝術宮有自己的考量與判斷,需要根據(jù)美術館的學術定位,經(jīng)學術委員會藝委會評估后,由館方最終決定是否收藏。

此次黃阿忠的捐贈可謂與中華藝術宮的收藏主線頗為契合。誠如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范迪安的評價:“黃阿忠的藝術實踐體現(xiàn)了中國當代繪畫在全球化對本土文化身份的自覺探索,其風格演變更鮮明折射出海派藝術從傳統(tǒng)朝現(xiàn)代的轉(zhuǎn)型。”黃阿忠此次捐贈的作品涵蓋其上世紀70年代至今的油畫、水墨、水彩等多媒介創(chuàng)作,完整記錄其藝術探索歷程。 并且,黃阿忠不僅參與中國現(xiàn)代美術的演進過程,其創(chuàng)作也始終與這座城市血脈相連。從石庫門的斑駁磚墻到外灘的霓虹倒影,他的畫筆既記錄城市變遷的時光切片,亦書寫叩擊時代精神的視覺詩篇。
今年迎來65歲生日的上海中國畫院,集結了群星璀璨的中國書畫創(chuàng)作人才。上海中國畫院典藏部郝范榮告訴記者,“留作業(yè)”可謂畫院薪火相傳的傳統(tǒng)。很多畫師都認為將最滿意的畫作留給畫院、留給國家,是其藝術生命最好的歸宿。早在1977年,山水畫名家賀天健的家屬就曾將賀天健的300多件遺作捐贈給畫院。幾年前,老中青三代共30多位畫師也曾各自向畫院捐贈代表作,其中就包括丁筱芳入選全國美展的《啟蒙——土山灣的記憶》、韓碩入選上海美術大展的《天下事》。

眼下舉辦捐贈展的趙豫,是上海中國畫院為數(shù)不多的來自北方的畫家,為海派繪畫增添了一份獨特的蒼茫與大氣。趙豫家屬趙素蘭坦言:“與畫院數(shù)十年的深厚情誼,激發(fā)了趙豫生前的愿望,即通過他的畫作來回饋畫院、回報社會?!?/p>
因藝術捐贈而留下的佳話,在申城還有很多。例如,去年,20世紀中國現(xiàn)代美術代表人物周碧初的100件作品由其家屬無償捐贈給上海油畫雕塑院,創(chuàng)作時間從上世紀30年代至80年代;2017年,海派藝術名家樂震文將60幅代表作捐贈給劉海粟美術館,勾勒出“樂氏山水”全貌。
如何令捐贈發(fā)揮出更大價值值得思考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藝術作品成體系捐贈的促成,其實很多時候經(jīng)歷了美術機構與捐贈方反復溝通、建立信任的一個過程。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張立行指出,善待捐贈品,才能得到捐贈者的信任,在捐贈者和接受者之間形成良性循環(huán),從而持續(xù)吸引到更多捐贈。他認為這種善待不僅僅是對“物”的愛護,更是對“物”背后“人”的情感的尊重。
讓藝術捐贈在優(yōu)質(zhì)展覽中走向廣闊的大眾,正是美術機構表示出的一種誠意。1977年林風眠離開上海時,將自己的一大批精彩畫作留給上海中國畫院,勾勒出上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的完整創(chuàng)作脈絡,畫院也由此成為收藏林風眠作品最多最精的機構之一。近半個世紀以來,這些畫作出現(xiàn)在不計其數(shù)的展覽中,看得很多觀眾熱淚盈眶,其中就包括去年先后在中華藝術宮、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引起熱烈反響的“中國式風景——林風眠吳冠中藝術大展”和“現(xiàn)代藝術之路:林風眠與吳冠中繪畫作品展”。

得益于藝術捐贈,大眾乃至學界的藝術認知也在不斷更新。例如對于生于上海、長期旅居海外的中國現(xiàn)代抽象藝術先驅(qū)蕭勤,上海觀眾原本并不熟悉。2017年,他在中華藝術宮舉辦“回家”藝術大展并捐贈了80件代表作,涵蓋其超過一甲子的創(chuàng)作歷程。這些作品幫助人們以國際視野再度回望中國抽象藝術的早期發(fā)展,看到以蕭勤為代表的一批中國藝術家如何以藝術創(chuàng)作直接參與發(fā)起國際藝術潮流。以獨特藝術風格漸漸為不少觀眾喜愛的留法女藝術家賀慕群,她的被看到、被發(fā)現(xiàn),同樣與捐贈緊密相連。此前賀慕群因關山阻隔和不喜社交,很長一段時間在國內(nèi)的美術活動中鮮見蹤影,直到1996年上海美術館為她舉辦首次個展,蒙塵的明珠終于綻放光彩。正是這次展覽后,賀慕群及家屬先后五次向中華藝術宮成批捐贈作品。至今,中華藝術宮為她舉辦過四次展覽。
一次次藝術捐贈,是一次次深情相托。“我們將不負這樣的重托,讓捐贈發(fā)揮最大價值。未來也將深化海派藝術研究,繼續(xù)活化館藏精品,讓更多觀眾從筆墨間讀懂城市風骨,在色彩中感知時代氣象?!敝腥A藝術宮黨委書記、執(zhí)行館長王一川說。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