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生的爺爺2023年4月17日晚在家突發(fā)疾病,120搶救半小時后宣告死亡。醫(yī)護人員剛離開,張先生還沒從悲痛中緩過神,手機就被多家殯葬公司的電話轟炸。

“我連父母都沒通知,他們怎么知道我爺爺去世了?”更詭異的是,等他返回爺爺家時,門口已站著三家殯葬公司的人,屋里還有兩個陌生男子在給老人整理遺體。家屬互相以為是對方叫來的,最終被迫選擇其中一家,支付了3800元服務費。
類似情況并非個例。張先生的三姨爺同年10月去世時,同樣遭遇殯葬公司“搶單”。他憤怒地趕走了這些人,“一家上門能叫幫忙,多家一起來就是騷擾!”他懷疑信息泄露與120有關,因為只有急救人員清楚死亡細節(jié)。
但沈陽市急救中心堅決否認,稱流程嚴格保密。有殯葬從業(yè)者私下透露,行業(yè)確實存在“特殊渠道”獲取信息,但拒絕說明來源。
事實上,這種亂象早有先例。2016年,上海有殯葬公司冒充民政部門推銷;合肥曝出醫(yī)院工作人員售賣逝者信息;大連甚至發(fā)生過殯葬公司為搶客戶在醫(yī)院打架的事件。沈陽市民政局回應,泄露逝者信息屬違法,建議報警。衛(wèi)健委也表態(tài),一旦查實將嚴懲。

法律專家指出,若證實急救或醫(yī)療機構泄露信息,涉事人員可能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單位也需承擔管理責任。北京律師李寶坤分析,部分殯葬公司強行推銷高價服務,還涉嫌強迫交易。
他建議家屬保留證據(jù),向衛(wèi)健、民政部門投訴,對不合理收費可要求退款。河南律師付建補充,即便難以追查泄露源頭,家屬仍可起訴殯葬公司侵犯人格尊嚴,索要精神賠償。
張先生的經歷撕開了殯葬行業(yè)黑色產業(yè)鏈的一角。當死亡成為某些人眼中的“商機”,逝者尊嚴和家屬悲痛都被踐踏。監(jiān)管缺位與利益勾結之下,誰該為這場“信息販子”與“殯葬黃?!钡暮现\負責?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