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青煙

劉桐季

舊址沉淀著文化的深邃,古瓷回蕩著生命的交響,詩篇則搭建起千年的對話橋梁……微風輕撫長沙古窯舊址,猶如歷史之筆,溫柔地拂去古瓷歲月的蒙塵。瓷面彩繪,淺淺勾勒“寒食元無火,青松自有煙。鳥啼新柳上,人拜古墳前”。詩句躍然瓷上,意境悠遠,仿佛引領(lǐng)我們穿越千年,與唐時詩人共賞春日風情,細品往昔文脈的綿長。風中,詩句潺潺如泉,低吟淺唱著寒食的古老傳說。

緩緩鋪展這幅栩栩如生的畫卷,春風徐來,宛若細水長流,全無那灼灼烈火之侵擾。寒食之際,青松靜默,其巔煙靄繚繞,似輕紗曼舞。此景非夢,而乃文人墨客筆下之心境。生機勃勃的大地,嫩綠的柳枝搖曳生姿,鳥鳴其間,歡歌不歇。人們虔誠地拜在古墳之前,心中充滿了對歷史的敬畏和對先人的崇敬。這份真摯的情感,在鞠躬與昂首間潺潺流淌,恍若傾訴著千年的滄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古之文人,古之傳統(tǒng),猶寒食青松之煙,或柔或淡,若隱若現(xiàn),輕盈飄渺,繚繞于古瓷之間,細訴歷史之悠遠,映照詩人之情感。寒食何以無火?蓋因那火早已融入歷史文脈,化為筆筆深情墨痕,潛藏為詩人內(nèi)心之詩魂。此火流轉(zhuǎn)于文人墨客心田,點燃創(chuàng)作詩歌之激情與靈感。他們執(zhí)筆在手,以墨為介,抒發(fā)胸中長情,論道文化深遠。長沙古瓷,正是寒食之節(jié)情感之載體,詩中青松、鳥啼、新柳、古墳,皆含深情。此情,乃文人傲骨與柔腸之交織,春意盎然之生機,乃古人緬懷先賢之深情,更是文化深厚之積淀。

王國維有云:“一切景語皆情語。”誠哉斯言。青松郁郁、鳥啼聲聲、新柳依依、古墳?zāi)?皆為詩人情感之舟楫。詩意之境,寓于裊裊青松之煙縷,試問青煙何處覓?乃文人墨客千載深情所系,是他們詩意與生活之結(jié)晶。寒食之際,恍聞古人吟詠,古墳之前,他們或跪或立,懷揣敬意,傾訴衷腸。青松之下,他們撫琴淺唱,奏出那最美的天籟。新柳之上,鳥啼清脆,那是蘊藏在歷史長河中不滅的生命之歌,動人的旋律穿越時空而來。古人以寒食為題,以景為引,以釉為墨,以瓷為紙,以詩為魄,將這流轉(zhuǎn)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與詩情畫意鐫刻于古瓷之上,傳于后世。隨歲月之手輕輕拂去古瓷之塵埃之際,更顯熠熠生輝。

時光流轉(zhuǎn),古文人揮毫潑墨的景致,在歷史長河中靜謐沉淀。寒食之俗,文化之髓,穿越千年,歷久彌新。歷史如青松之煙,縹緲深邃,古瓷釉下的詩篇,猶如歷史之鏡,映照往昔風華與情感,觸動今人心弦。字里行間,故事躍然,歷史流淌間隙,盡顯民族智慧與才情。此非單純詩篇,實為歷史烙印,文化傳承之鑰,引領(lǐng)我們穿越千年風塵,感悟往昔風土人情,沐浴文化甘霖。長沙古城雖已換新顏,但歷史韻味猶存。古街古巷,古建遺風,皆低語往昔滄桑。昔日文人墨客,詩篇雖逝,但精神長存?;赝麣v史,仿佛見青松古墳間,詩人揮毫,書盡時代華章。他們筆下的寒食青松,不僅是景之描繪,更是對歷史的沉思,對文化的詠嘆。

于歷史洪流之巔,我們駐足新紀元之畔,輕啟遠古詩篇,心潮依舊洶涌,感慨萬千。發(fā)展征途之上,古老文化攜深厚歷史情愫,猶如不竭之泉,賦予我們前行之力。寒食之際,讓我們緩行其間,沉浸于寒食所承載的悠悠歷史與醇厚文化之中。那裊裊青煙與歷史光輝,那浩瀚深邃的文化底蘊,不應(yīng)湮沒于歷史長河,而應(yīng)隨古瓷之復(fù)興,傳頌千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本文內(nèi)容系原創(chuàng)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劉桐季(宜賓學院書劍創(chuàng)意寫作工坊成員)

配圖:方志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