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麻煩右上角點個“關注”,這樣就不會錯過精彩內容,隨時查看也方便。
世間萬物皆有靈性,當地震這樣的自然災害來臨時,動物們常常會表現(xiàn)出一些特別的舉動。

2024年3月31日,泰國的一名潛水員在社交媒體上發(fā)布了一段視頻,立刻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從視頻的畫面可以看到,在緬甸地震發(fā)生的時候,成百上千條魚集體趴在地上,把身體緊緊貼著海底不動。

這段畫面是在3月28日拍攝的,地點就在泰國斯米蘭群島附近的珊瑚礁區(qū)域,當時緬甸正經歷一場7.9級的強烈地震。
泰國農業(yè)大學漁業(yè)學院的副教授塔隆對這段視頻進行了研究,他認為,魚群可能通過本能察覺到了地殼活動所引起的水流異常變化,因此提前采取了這種避險行為。

這是泰國首次用影像記錄下魚類在地震前的具體反應,為人類了解動物異常行為與自然災害之間的聯(lián)系提供了新的線索。
實際上,動物對于自然災害的預知能力以及它們表現(xiàn)出的異常行為,早已被人們發(fā)現(xiàn)并記錄下來。

西班牙《日報》網站曾經報道過,在地震、火山噴發(fā)或海嘯來臨之前,許多動物都會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
比如2004年印度洋海嘯前,大象集體向高地遷徙;2011年日本地震前,貓和狗都表現(xiàn)出焦躁不安的情緒,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中國林業(yè)生態(tài)發(fā)展促進會提供的資料表明,蛇類能夠感知電磁場的變化,而蟾蜍則可以察覺空氣中的電離現(xiàn)象。
這些跡象顯示,動物或許可以通過感知人類難以察覺的物理或化學信號,構建起自己獨特的“生存預警系統(tǒng)”。

這次泰國潛水員拍攝到的視頻,第一次直觀地展示了海洋生物對地震的即時反應,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由于缺乏系統(tǒng)的探索,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研究成果能夠證明這些動物的異常行為一定與自然災害有關。

如果想要在這兩者之間建立可靠的關聯(lián),還需要更加嚴謹的實際驗證。
那么,動物在面對自然災害時,會有哪些特殊的舉動呢?背后的原理又是什么呢?
動物面對自然災害的特殊表現(xiàn)

根據泰國農業(yè)大學塔隆教授的分析,斯米蘭群島魚群的“趴地”行為是一種應對地殼運動的生存策略。
地震發(fā)生時,海底板塊劇烈摩擦釋放出大量能量,其中一部分以次聲波的形式在水中傳播。

人的聽覺范圍是20Hz-20kHz,而次聲波的頻率低于20Hz,恰好能被很多海洋生物捕捉到。
實驗發(fā)現(xiàn),石首魚和鮭魚等魚類可以感知到0.1-10Hz的次生震動。

當這種震動達到一定強度時,魚類就會判斷環(huán)境危險,并采取躲避行動。
泰國潛水員拍攝的視頻中,魚群緊貼海底的行為可能是為了降低自身高度,避免隨后可能出現(xiàn)的湍流將它們卷入水體中層。
這并不是魚類面對自然災害時唯一一次做出異常行為的例子。

2015年,美國邁阿密大學的研究表明,颶風來臨前,檸檬鯊會潛入海底溝壑以躲避強流。
鯊魚的側線系統(tǒng)能夠檢測到水壓的細微變化,而地震或風暴引發(fā)的低頻壓力波會觸發(fā)它們的避險本能。

鯊魚更多依賴機械感受器,而硬骨魚類的魚鰾還具有壓力感知功能。
緬甸地震中的魚群反應,正是魚鰾捕捉到次聲波信號后引發(fā)的集體行為。
陸地上的動物對于自然災害的預警機制也是多種多樣的。

意大利科學家在2009年拉奎拉地震前觀察到,當地的蟾蜍突然集體離開棲息地。
地殼應力積累會導致巖石釋放氡氣,這些氣體電離空氣產生帶電粒子,刺激蟾蜍皮膚中的化學感受器。

日本信州大學關于2011年地震的研究顯示,家貓在地震前6小時出現(xiàn)異常行為的概率比平時高出30%,這可能與貓足墊能感知0.5-10Hz的地面振動有關。
盡管動物對自然災害的預警行為被頻繁記錄,但其中的一部分仍然存在爭議。
動物對自然災害預警的爭議

以皇帶魚為例,這種體長可達7米的深海生物在日本被稱為“龍宮使者”,民間長期以來將其出現(xiàn)在淺海視為地震即將來臨的征兆。
1932年日本本州島地震和2011年東北大地震前,都出現(xiàn)了皇帶魚集體擱淺的情況。

然而,日本海洋研究開發(fā)機構2019年的統(tǒng)計表明,在226次深海魚類現(xiàn)身事件中,僅有8%之后發(fā)生了5級以上的地震。
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的實驗提供了一種新的解釋,地震前地殼釋放的帶電離子會與海水結合生成過氧化氫,這種物質對皇帶魚具有神經毒性,迫使它們逃向淺海。

皇帶魚的出現(xiàn)可能是中毒反應,而非主動預警。
這就說明,單靠一種動物的異常行為不能作為判斷自然災害即將發(fā)生的依據。

過于依賴動物的異常行為來判斷自然災害,可能會導致誤判從而引發(fā)社會恐慌,而忽視這些信號,又可能錯失防災的機會。
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正在推動這一領域的研究進入新階段。

日本在富士山周邊布設的“動物行為監(jiān)測網”,通過AI分析野豬和鹿群的移動模式。
中國地震局在云南建立的“蛇類電磁感應觀測站”,持續(xù)記錄蛇洞內的生物電變化。

這些都是在嘗試證明動物的異常行為是對自然災害的預警。
總結

動物預警自然災害的能力始終激發(fā)著人類的好奇心。
面對這些現(xiàn)象時,我們不要過度聯(lián)想而引發(fā)不必要的恐慌。

正如英國海洋生物學家柯林斯所說:“動物不是預言家,而是進化出卓越生存技能的自然之子。”
理解它們的行為語言,將有助于人類與地球建立更和諧的共存方式。
參考:
1. 金羊網:緬甸地震時魚群集體“趴地”緊貼海底,專家解讀 2025-04-012. 生態(tài)中國網:自然災害前能“預警”的10種動物,這幾種日常生活中常見! 2024-12-163. 人民資訊:皇帶魚:引起恐慌的“地震魚” 2021-11-15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