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畫家為什么專注于某個題材?作品的語言風(fēng)格是怎么形成的?也許和畫家的人生經(jīng)歷、家庭環(huán)境有關(guān),文化習(xí)慣、價值取向、潮流引導(dǎo)、社會需求、學(xué)校教育、同學(xué)影響,種種因素也都可能產(chǎn)生作用。
有些評論家對畫家和作品的評論,或者圖個省事,寫八股文章,浮于表面;或者沒有與畫家本人交流溝通,僅憑自己想象,屬一家之言。而畫家自身的內(nèi)心世界、所思所想,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于是我們做了這個欄目,讓畫家敞開心扉,直抒胸襟;讓觀眾直達畫家的心靈深處,探討作品背后的秘密。
文/韋俊平,2025年3月)
春溪漱山石,稚筆染丹青
我常常凝視范寬的《溪山行旅圖》,那些密集的雨點皴如春溪漱石般撞擊心扉。筆鋒垂直戳點,墨跡層層堆疊,北方山巖的渾厚體量在絹素上生長出來。郭熙說“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此刻我往往感概頗多:每一粒墨點都似水滴鑿石,既是自然的物理痕跡,亦是畫家心緒的回蕩。

歸鄉(xiāng)圖 中國畫 200×200cm 2025年
元代畫家在克制中藏著對自然的敬畏,如董其昌的《青弁圖》以濕墨暈染遠山,濕潤的筆觸如春溪漫過山石,將流動的記憶凝固于墨色。事實上,山水畫并非摹寫表象,而是將自然的動勢化為筆墨的呼吸。這也是惲向所謂“以溪山養(yǎng)筆墨之生機”的意涵。
文人畫中“稚筆”的意趣,總讓我想起蘇軾的《枯木怪石圖》。那看似笨拙的樹干線條,實則洗盡鉛華,以拙勝巧。八大山人晚年的顫抖荷莖更令我癡迷,老拙的筆觸既是對生命的誠實記錄,亦是對“不完美之力”的詩意轉(zhuǎn)譯。稚筆非稚氣,而是褪去矯飾后,筆墨與心性的坦誠相擁。正如春溪漱山石,水滴未必圓潤,卻能在漫長歲月中刻出山川的魂魄。

兩岸桑梓列翠屏 中國畫 200×200cm 2024年
我偏愛明清小青綠的薄敷之法,文徵明的《惠山茶會圖》中,石青層層透疊,如春溪倒映天光,色與墨交織出光影的呼吸。王鑒的赭石渲染則留白飛動,讓色彩如溪水浸潤石隙,既滲透又疏朗。礦物顏料的冷冽與絹素的溫潤碰撞,恰似丹青與自然的對話,色彩不再是附庸,而是另一種筆墨的“漱石”之聲。

山花爛漫 中國畫 200×200cm 2024年
執(zhí)筆多年,我也逐漸認(rèn)識到中國山水畫亦如齊白石所謂“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春溪漱山石是自然之力,稚筆染丹青是心源之跡。當(dāng)筆墨成為山川的知己,笨拙亦能生韻,點滴皆可通神。對我來說,每一筆落紙,仍是與古人共聽那春溪泠泠,共守此丹青初心。
(文/黃建福)
作品欣賞

69cm×138cm
春深獨釣
中國畫
2024年

69cm×138cm
春游圖
中國畫
2024年

69cm×138cm
多情只有春庭月
中國畫
2024年

靜靜春情
中國畫
138cm×69cm
2024年

云影悠然過青山
中國畫
180cm×97cm
2025年

莫名心寧靜塵世已無事
中國畫
180cm×97cm
2023年

抬眼白云隨氣動
中國畫
180cm×97cm
2023年
請橫屏欣賞

登高情寄圖
中國畫
97cm×180cm
2025年

97cm×180cm
江亭共賞圖
中國畫
2025年

97cm×180cm
臨江望景圖
中國畫
2025年
(來源:漓江畫派促進會)
畫家簡介

黃建福,教授,碩士研究生導(dǎo)師,廣西藝術(shù)學(xué)院科研創(chuàng)作副處長。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廣西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廣西美術(shù)家協(xié)會中國畫藝委會理事,漓江畫派促進會副秘書長,澳大利亞設(shè)計學(xué)院訪問學(xué)者,廣西藝術(shù)學(xué)院優(yōu)秀青年教師。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