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可偉油畫《殘陽》
三國,是說不盡的一千零一夜。
三國文化既談權(quán)謀與兵策,也談人間情義與政治倫理,并在冷酷的馬基雅維利主義計算與充滿溫情的恩義觀之間達成了某種微妙的平衡。三國文化,也期待不斷的新的文藝創(chuàng)作,以保持與今日讀者的鮮活聯(lián)系。
復旦大學哲學教授徐英瑾就傾力創(chuàng)作了一部三國題材的長篇歷史小說——《堅:三國前傳之孫堅匡漢》。全書共五卷,100萬字,主角是我們不太熟悉的孫堅,角度讓人意想不到,故事更是天馬行空:
▌從不同人的立場看三國,肯定特別有趣
我從小喜歡聽說書,尤其是聽單田芳說書;喜歡看歷史,包括古今中外的各種歷史劇。所以我是一個業(yè)余的歷史迷。
寫孫堅,是受到日本大河劇的影響。看日本大河劇之后,馬上就聯(lián)想到三國文化。
實際三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是非常大的?!?span search-type="3" search-href="newsapp://nc/search?entry=articleKeyword&word=%E4%B8%89%E5%9B%BD%E6%BC%94%E4%B9%89">三國演義》有兩個最早的非漢語譯本,一個是日本的,另外一個是滿文的,是給滿族的軍事貴族學習漢語用的。
日本人看到三國故事時,也會拿他們自己戰(zhàn)國時候的斗爭做比附。唉呦,織田信長是不是更像曹操?我怎么覺得德川家康那么像司馬懿?這樣一來,他們看我們的歷史就覺得特別好玩。
這給我一個什么啟發(fā)呢?大河劇的創(chuàng)作往往不是從最后的贏家這個角度來拍。像真田信繁并不是贏家,他站在必將沒落的豐臣氏陣營和德川家康作戰(zhàn),最后還是滅亡了,但整個故事仍然非常動人。
同樣,寫三國為什么一定要寫C位?一定要寫曹操,一定要寫劉備?為什么不能寫別人?從不同人的立場上看,肯定特別有趣。
我覺得我們也可以用這個方法來對我們的傳統(tǒng)文學名著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

▌孫堅匡漢,一個草根的逆襲悲劇
《水滸傳》不好下手,它本身就包含很多分傳。但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文學比較薄弱,時間太長,人物太多。所以有時候人物刻畫就顯得不是那么扎實,很多人就像所謂的工具人。所以我心想,羅貫中我就對你下手了。
這是我寫作的一個思想緣起,但還不能夠解釋我為什么一定要寫孫堅。那是因為孫堅的故事給了我一個很大的感動,他的故事符合古希臘悲劇俄狄甫斯的基本特點。
我們知道,俄狄甫斯的悲劇就在于,他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了對抗殺父娶母的詛咒。他不要殺父娶母,為此做了很多事情,結(jié)果一步一步還是掉到了殺父娶母的坑里,最后只能把自己的眼睛給戳瞎了。
在所有三國故事里,孫堅給我的震撼是最大的。他是很認真地要匡扶漢室的,但現(xiàn)在看來,他匡扶漢室的每件事情都讓漢朝可能亡得更快一點。
我不是說諸葛亮的故事沒有悲劇性,但是孫堅的故事非常符合希臘戲劇的特征,這就讓我覺得,我完全可以按照古希臘戲劇的樣子來重新創(chuàng)作。這是我選擇孫堅的一個很重要的藝術(shù)上的理由。

▲ 孫堅偶得傳國玉璽 | 趙成偉繪
▌孫堅的故事,比曹操、劉備更精彩
還有一個原因,我要通過這個小說體現(xiàn)東漢帝國的衰亡,而孫堅是親歷了整個東漢帝國滅亡的過程的。
有人說為什么要在孫家里面找孫堅呢?為什么不從孫策出發(fā),不從孫權(quán)出發(fā)?那是因為孫策和孫權(quán)已經(jīng)卷入漢末的亂世了,對于東漢帝國本身怎么轉(zhuǎn)變過來的,并不清楚。而孫堅他在三個縣——鹽瀆、盱眙、下邳做過十年縣丞,也就是說他在漢帝國做過十年的常務副縣長。帝國怎么運作,他門兒清。
這種基層鍛煉,在曹操和劉備那里都沒那么長。曹操做過洛陽北部都尉,劉備做過安喜尉,但他們在基層工作的時間都不長。而且曹操上街沒事把一個宦官的叔叔打死了,劉備過了段時間就把督郵打走了——《三國演義》說這是張飛打的,其實是劉備打的——給人感覺縣里面的工作也沒做好,上下級關(guān)系處理也不是很好。但人家孫堅在基層搞了十年。所以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而且孫堅是一步步做大的,從地方的常務副縣長做到佐軍司馬,然后他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
他生在今天的浙江省,但是在江蘇省境內(nèi)待了很長的時間;和黃巾軍作戰(zhàn)時應該在河南省也待了很長時間;又跑到陜西省和涼州叛軍作戰(zhàn)。后來做了長沙太守,又跑到了湖南省?;旧夏夏媳北卑汛笾袊孔弑榱恕?/p>
這個經(jīng)歷比曹操、劉備厲害,因為曹操、劉備他們對于南方其實沒有更多的涉足。所以從孫堅的視角來寫,也能夠把大中國的整個場面體現(xiàn)出來,寫作者與讀者的視點能從大漢朝的一個地方移到另外一個地方。
我在寫這五卷的時候,第一卷寫江南的文字就比較江南風情一點;第五卷就試圖把大漠和西北的蒼涼寫出來,體現(xiàn)出中國的全景。
▌哲學家寫的三國故事,不僅僅是小說
孫堅、曹操和劉備這三個人,孫堅的家世是最慘的。
曹操他老爹是曹嵩,曹嵩做過大司農(nóng)、大鴻臚,地位很高,所以曹操是很典型的官二代,他和袁紹集團之間也有很密切的聯(lián)系,是個京城的公子。
劉備當然吃的苦多一點,但也沒那么多,因為劉備的爸爸應該是個縣令。《三國演義》給我們一個印象好像他是編草鞋的,但是現(xiàn)在從史料上看,劉備年輕時候的愛好是穿華服買名犬聽music。更何況他沒事就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后來大家查了半天,這一點應該是真的,這還是比一般的平民要牛這么一點點。
但是再看孫堅,他一天到晚說自己是孫武之后,寫《孫子兵法》的孫武,那是春秋時候的人。扯上這么古的人,就說明你現(xiàn)在沒有什么了不起的家世嘛。他基本上最多是富農(nóng)階層。小混混出身,然后從基層公務員一步步憑借自己的軍功往上爬。他的故事應該和我們有很多的共情。
這就是我選擇孫堅作為主人公的三個原因:從他的命運能看到古希臘的悲劇性,以他的視角能觀察東漢帝國如何衰亡,以及他的經(jīng)歷能和我們現(xiàn)代人更好的共情。
在我的小說里,孫堅往上爬的過程特別好玩。但如果僅僅這樣來寫,我寫出來的僅僅是一個官員怎樣升級打怪,變成一個大男主的故事。我不滿足于此,所以我在里面填了很多哲學的料,也就是一種反思性的東西。
你要把厚重的東西放進去,你必須要用傳統(tǒng)的小說方法來寫。要通過這樣一個小說來看見社會當中各個階層的人的圖像,有豐富的歷史和人生的信息給你。
從這一點來說,它就不僅僅是一部小說。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