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報記者 游儀

林場工作人員在播種圓葉玉蘭。蘆山林場提供圖

林場低海拔人工種苗基地里,人工繁育樹開出的首朵圓葉玉蘭花。蘆山林場提供圖

林場工作人員在開花期間對圓葉玉蘭進行人工授粉。蘆山林場提供圖
核心閱讀
圓葉玉蘭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2013年蘆山地震后,四川雅安蘆山縣國有林場開展珍稀動植物野外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了圓葉玉蘭。為了保護這一珍稀物種,林場開展圓葉玉蘭拯救保護與人工繁育工作。經(jīng)過10余年不懈努力,當?shù)貓A葉玉蘭野外種群數(shù)量不斷增長。
半山腰,云霧處,一片苗圃,滿眼翠綠。
一大早,四川雅安蘆山縣國有林場(以下簡稱“蘆山林場”)場長陳然就往林場趕?!梆B(yǎng)了八九年嘍,眼看著它們一點點發(fā)芽長大,現(xiàn)在最高的那株已經(jīng)比我個頭高了?!?a class="keyword-search" >陳然指著蘆山林場人工種苗基地里的圓葉玉蘭說。
圓葉玉蘭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2013年蘆山地震后,生存狀況一度堪憂。為了保護這一珍稀物種,2015年,蘆山林場啟動圓葉玉蘭拯救保護與人工繁育工作。從摸著石頭過河到蹚出一條大路,截至目前,蘆山林場共培育出人工種苗200余株,其中150多株成功回歸至適宜生境。
拯救
翻山越嶺開展就地保護
圓葉玉蘭花形碩大,在四川中部和北部的高海拔山區(qū)有零星分布?!?013年蘆山地震后,我們開展了珍稀動植物野外調(diào)查,在蘆山縣大川鎮(zhèn)北部山區(qū)找到了這一珍稀植物,足有400多株?!鳖^一回見到圓葉玉蘭的場景,陳然記憶猶新。
峽谷間、密林旁,大片圓葉玉蘭倚溝而生。受地震影響,部分圓葉玉蘭被掩埋,不少枝干被攔腰折斷?!伴L勢也不好,枝葉還矮小,周邊喬木太多,圓葉玉蘭競爭不過,曬不著太陽,有時還會面臨野生動物威脅。”蘆山林場副場長汪紹華補充。
拯救,刻不容緩。林場做的第一件事,是開展就地保護。
由于塌方,部分圓葉玉蘭根莖裸露,護林員趕緊找石塊壘成墻,擋住露出的植物根莖,減少水土流失;刮風下雨,經(jīng)水沖刷,圓葉玉蘭周邊的土壤被帶走,留下一層薄土,生長難以維系,工作人員當即覆土,確保植物穩(wěn)固。通過持續(xù)采取生境恢復與改善措施,近年來,蘆山林場修復受損林地2500余畝,修筑堡坎300多處,覆土植株73株。
摸清家底也很關鍵。陳然帶著同事一起,翻山越嶺、細致調(diào)查,確定了蘆山縣圓葉玉蘭的數(shù)量及分布情況,摸清了圓葉玉蘭分布區(qū)的土壤類型、圓葉玉蘭的生境與生長狀況,編制了“蘆山縣圓葉玉蘭極小種群資源分布詳細調(diào)查表”。
在調(diào)查基礎上,他們對圓葉玉蘭進行歸檔、掛牌及編號。緊接著,在分布區(qū)設置界牌、界樁,對圓葉玉蘭集中分布區(qū)的四至范圍進行確認?!盀榱朔乐谷藶榧耙吧鷦游锲茐模覀冊谥参锛蟹植紖^(qū)域修筑了總長9200多米的圍欄?!蓖艚B華介紹。此外,他們還在圓葉玉蘭的分布點設置了100多個宣傳牌,增進人們對這一珍稀物種的了解。
就地保護促進了受損圓葉玉蘭的恢復,保存了圓葉玉蘭種群數(shù)量,并為圓葉玉蘭種群的繁殖擴大提供了更多可能。
培育
輪番試驗探索繁育新路
去年4月,在蘆山林場低海拔人工種苗基地里,開出了首朵圓葉玉蘭花,這讓大家驚喜不已。陳然拍下照片發(fā)到朋友圈:“里程碑——圓葉玉蘭人工培養(yǎng)苗,低海拔開出的第一朵花?!?/p>
“從嫁接到扦插,再到種子育苗,這些年,為了人工培育圓葉玉蘭,我們嘗試了各種方法?!标惾惶寡?,拯救珍稀植物還是得擴大種群規(guī)模,豐富遺傳多樣性,進而提升其野外生存能力。
起初,林場打算在圓葉玉蘭原生境開展培育。然而,工作人員在山上搭帳篷住了一年,扦插和嫁接培育并未成功。
其實,受自然環(huán)境影響,在原生境,種子不易萌發(fā)。為開展野生圓葉玉蘭從高海拔向低海拔地區(qū)遷移的工作,陳然琢磨換個思路——在縣城周邊低海拔區(qū)域建個苗圃,通過調(diào)控溫度、濕度和土壤,模擬圓葉玉蘭的生存條件。
土質(zhì)不同,他們就搬來圓葉玉蘭原生境的土壤,盡量減少變量。新苗圃溫度高,護林員就拉上遮陽網(wǎng),避光隔熱,控制溫度??恐氨哭k法”,蘆山林場在羅純崗森林管護點前的一塊空地上搭建起低海拔人工種苗基地?!霸诤0渭s1000米的地方,盡可能還原其海拔2000多米的原生環(huán)境,為的是讓圓葉玉蘭逐步適應低海拔的環(huán)境?!标惾徽f。
每年清明前后,蘆山林場工作人員會拋撒從原生境采來的圓葉玉蘭種子。10年前撒下的第一批上萬顆種子,最終存活下來的幼苗不足百株。哪怕用了冷藏、沙藏等方法提前處理種子,能活下來的仍是少數(shù)。
“這片山區(qū)一共就400多株圓葉玉蘭,每次培育失敗我們都很心疼。”汪紹華說,通過研究,他們發(fā)現(xiàn)種子育苗的成功率最高。很快,他們便開展對照實驗,對比澆水、施肥等人工干預對圓葉玉蘭生長的影響。
如今,在林場工作人員悉心呵護下,一株株嫩芽破土而出,向上生長,第一批苗的主干直徑達到約5厘米?;刂械谝欢鋱A葉玉蘭開花時,大伙別提有多開心。“從花骨朵開始我就在期待了,一天要去看好幾回,不同時間、各種角度的照片都有?!狈词謾C相冊里的圓葉玉蘭,護林員魏先兵笑著說。
守護
技術加持助力種苗回歸
“每年秋天,我們都會到圓葉玉蘭原生地采種,為第二年的播種做準備?!蔽合缺榻B,“圓葉玉蘭散在各處,我們忙活半天可能才收獲一小袋果實?!?/p>
目前,原生境的圓葉玉蘭中,除野生外,還有150多株人工培育出的種苗,兩個穩(wěn)定的人工種群已然建立?!?022年和2023年,我們先后兩次將人工培育苗移回原生地,在實現(xiàn)基因多樣化的同時,不斷豐富其野外種群的數(shù)量。”汪紹華介紹,工作人員還會通過紅外線相機監(jiān)測回歸后的圓葉玉蘭,定期巡山,觀察長勢。
10余年探索,面對圓葉玉蘭,蘆山林場經(jīng)驗豐富。但種子發(fā)芽率低一直困擾他們?!皥A葉玉蘭休眠期長,前一年播的種,才發(fā)了5株?!蓖艚B華說,找到加速圓葉玉蘭種子破土的辦法迫在眉睫。
為了找到解決辦法,四川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馬文寶來到基地,將新采的種子帶了一些回去,打算在實驗室里培育。
經(jīng)過生態(tài)修復和人工培育移植,10余年的不懈努力讓當?shù)貓A葉玉蘭野外數(shù)量突破550株。
原載于《人民日報》(2025年04月07日 第13版)
來源:人民日報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