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時期,科考榜上有名的考生面見圣上、參加殿試,榮獲二甲三名的考生,僅憑姓氏便引起英宗皇帝注意。
英宗皇帝仔細看了看折子上的考生姓名,遲遲叫不出口,只得讓身旁大臣解釋,學(xué)識淵博的大臣看了一眼,說了個“陜”。
怎料就是這一生僻姓氏,讓考生有幸獲得英宗皇帝賜姓,從此平步青云,只是他的后人也被迫改了姓氏。

幸得英宗賜姓的考生
明朝時期,有一位名叫“彡茂”的考生,據(jù)說從小就有一雙異常明亮的眼睛,街坊四鄰都說他未來必能成大事,占卜的人也說他是做官的命。
然而,彡茂參加科舉考試,竟然連初試都沒有過,眾人十分驚訝,他自己也備受打擊,整日將自己關(guān)在房中,刻苦讀書。

第二年參加科舉考試時,彡茂做好了萬全的準備,一舉中了進士,拿了殿試二甲三名的好成績,這才有幸面見圣上。
查看考生資料時,英宗皇帝連連點頭,稱贊上榜之人都是有才學(xué)的,可彡茂的姓氏太罕見,就連英宗皇帝也不知道該如何稱呼。

只見英宗皇帝揮了揮手,召來大臣答疑解惑,眼看著英宗皇帝犯了難,大臣急忙解釋道:“這一姓氏念‘shan’,與‘陜’字同音?!?/p>
解開疑惑的英宗皇帝并未震怒,而是一時興起,指著彡茂說:“既然你的姓氏與‘陜’同音,那你以后就姓‘陜’吧!”
在當(dāng)時,皇帝賜姓是天大的榮幸,彡茂不敢,也不會拒絕,他欣喜地接受了英宗皇帝賜姓,還因此成了戶部主事。

彡茂為官數(shù)年,在外的名聲一直特別好,他是個有志有才之士,為人正直又良善,所以才能屢屢升官,還坐上了知府的位置。
為了感念皇恩,也為了彰顯家族地位,彡茂自己改為“陜茂”,子孫后代也都姓“陜”,一直沒有改回來。

“彡”姓的起源
從“彡”字的形狀,不難看出這是一個典型的象形字,這個字不僅像極了身體上的毛發(fā),也像石頭上花紋,畫家作畫時也會蜻蜓點水般畫幾撇。
因此,“彡”字有著多重含義,不僅可以指代身體上的毛發(fā),還可以象征花紋,跟毛發(fā)相關(guān)的字,也是用“彡”做偏旁。

說到這兒,必然有人會好奇,難不成“彡”姓也跟毛發(fā)有關(guān)嗎?其實不然,“彡”姓跟毛發(fā)沒有任何關(guān)系,甚至“陜茂得以賜姓”,都是鬧烏龍!
“彡”作為姓氏時,不應(yīng)該讀作“shan”,而是讀作“xian”,替英宗皇帝答疑解惑的大臣,之所以弄混淆,是因為這是少數(shù)民族的姓氏。

早在漢朝時期,就有一個羌族部落叫“彡”,那時候的羌族人,有“以部落名為姓氏”的傳統(tǒng),所以該部落的羌族人都姓“彡”。
他們的部落在隴西,也就是如今甘肅定西一帶,那里還居住著許多回族人,回族與羌族有通婚的傳統(tǒng),所以也有回族人姓“彡”,得英宗皇帝賜名的“彡茂”就是回族。
隨著羌族與漢族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多,文化、習(xí)俗和傳統(tǒng)也在不斷變化,甚至連“彡”姓都越來越少,如今更是罕見。

“彡”姓的歷史演變
古代時期,我國存在著許多復(fù)姓,只是在不斷地演變中,變成了單字姓氏,很多復(fù)姓變成單字姓,是為了方便。
“彡”最早就是復(fù)姓,既可以寫作“彡且”,也可以寫作“彡姐”,只是后人為了簡單方便,將這一復(fù)姓改成一個完整的字,上面是“彡”,下面是“且”。

“彡”字作為姓氏時,之所以讀作“xian”,而不是“shan”,是因為“彡”姓的寫法,是經(jīng)過了多次演變的。
由于古時的傳播手段,都是通過手寫,所以“彡”姓也有很多錯誤的寫法,例如上面是“彡”,下面是“貝”。

說到底,“彡”姓不過是漢朝時期一個羌族部落的姓氏,本身人口就少,加上這一姓氏罕見又生僻,英宗皇帝不認識,大臣也不知曉正確讀音。
更重要的是,不論是隴西一帶的羌族還是回族,都受到漢族文化影響,在朝代變更的過程中,隱姓埋名或更改姓氏。
所以“彡”在演變過程中,字體越來越簡化,使用“彡”作姓氏的人也越來越少,幾乎只以偏旁形式出現(xiàn)。

“瀕?!毙帐?/p>
在我國古代,改姓氏是很常見的事情,例如先秦時期,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制,只有嫡長子有資格繼承家族的姓氏,其余的孩子只能改姓。
到了皇權(quán)專制時期,不論是王公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必須避諱皇帝皇后的姓名,還有一些家族為了躲避災(zāi)禍,不得不改掉姓氏。

皇帝皇后也會給對手改姓,例如武則天給蕭淑妃改姓,雍正皇帝將兄弟的姓名改為滿語中的“豬狗”。
他們之所以利用手中權(quán)力,給戰(zhàn)敗的對手改成難聽的名字,一方面是展示自己的威嚴,震懾那些有異心的人,同時也是為了羞辱對手。

這些姓氏都在逐漸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還有“黑”“毒”“死”等姓氏,被現(xiàn)代人嫌棄,也越來越少見。
究其原因,無非是人們覺得這些字的含義不吉利,這些姓氏的孩子很容易在學(xué)校遭到歧視,所以才會“瀕?!?。

兩年前,還有一整個村的傈僳族人,因系統(tǒng)識別不出他們的姓氏,不得不將原本的“nia”姓,改成“鴨”。
在廣大網(wǎng)友看來,改姓“鴨”太滑稽,可他們都是鳥氏族的后代,對鳥非常崇拜,還有傈僳族人改姓“雀”或“鷹”。

“彡姓人”也有同樣的苦惱,因為“彡”這種生僻字,光是讀音和含義,就能難倒一大片,實在不適宜作為姓氏出現(xiàn)。
最后,人們?yōu)榱朔奖悖瑪P棄了復(fù)雜的字體和讀音,“彡”一類的姓氏被更換或替代,其實也是順應(yīng)了時代潮流。
參考資料:
光明網(wǎng)《那些被“流放”的姓氏》
中國新聞網(wǎng)《中國的“瀕危”姓氏:“難”“死”被評最稀有姓氏》
光明網(wǎng)《將“鴨”姓改回“nià”姓,攏共分幾步?》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