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感動千萬網(wǎng)友的“國家的孩子”扎拉嘎木吉嗎?2024年11月,年過六旬的他在女兒們的攙扶下,從內(nèi)蒙古草原回到南京溧水老家,與離散64年的姐姐杭巧云緊緊相擁。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看到,這個催人淚下的團圓故事,在今年清明時節(jié)又添新篇。扎拉嘎木吉再次踏上故土,在姐姐的陪伴下祭拜父親,杭家更將他的名字鄭重刻上墓碑、寫入家譜,讓這段跨越64年的尋親故事終得圓滿。為了讓弟弟在南京過得開心,七旬的杭巧云每天變著花樣給弟弟準備豐盛的飯菜。她家里養(yǎng)了二十多只雞,每天都燉一只雞給弟弟吃。扎拉嘎木吉樂呵呵地夸贊道:“姐姐的手藝特別好,雞都是她親手養(yǎng)的,味道特別香。她天天給我燉一只雞,都快把姐姐家的雞吃光啦!”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25年4月5日,扎拉嘎木吉和姐姐杭巧云再次擁抱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24年11月16日,扎拉嘎木吉和姐姐杭巧云相擁而泣

2024年11月,扎拉嘎木吉跨越1500多公里回到南京溧水老家,與離散64年的姐姐杭巧云重逢。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見證了這令人感動的團圓,又跟隨扎拉嘎木吉來到了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一起看望扎拉嘎木吉的“草原母親”——人民楷模都貴瑪額吉(額吉,蒙古語“媽媽”的意思)。都貴瑪老人19歲就在四子王旗保育院工作,照顧了28名“國家的孩子”,3歲來到內(nèi)蒙古的扎拉嘎木吉是她照顧的最后一個娃娃。

扎拉嘎木吉認親后回到草原,杭巧云一家也來到草原看望都貴瑪老人。2024年11月25日上午,杭巧云一家結束行程返回南京。她知道弟弟的腿不好,想邀請弟弟明年春天到南京生活一段時間,一方面帶他到南京的大醫(yī)院看看腿,另一方面陪他到南京旅游。

自從與扎拉嘎木吉相認后,杭巧云每天都會通過短信或視頻與弟弟保持聯(lián)系。對她而言,找到弟弟不僅填補了生命中的空缺,更讓她感到有了堅實的依靠。今年春節(jié),扎拉嘎木吉從內(nèi)蒙古為姐姐寄來了一只肥美的草原羊,杭巧云則精心準備了溧水特產(chǎn)回贈給遠方的弟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24年11月24日,杭巧云緊緊地握住都貴瑪額吉的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杭巧云為弟弟扎拉嘎木吉包的餃子和包子

2025年3月25日,應姐姐杭巧云的盛情邀請,扎拉嘎木吉來到南京溧水。這一次,他依舊帶著草原的深情厚誼——又為姐姐精心準備了一只肥美的羔羊。面對記者的采訪,這位草原漢子動情地說:“終于找到了我的親姐姐,今年清明節(jié),我一定要來給父親磕個頭。在牧區(qū)生活了六十多年,既然現(xiàn)在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就一定要來盡這份孝心。”

杭巧云也難掩激動之情:“父親找了一輩子兒子,卻始終沒能如愿。如今弟弟終于回家了,今年清明一定要帶他來給父親上墳?!睘榱俗屵@份遲來的親情得以圓滿,杭家特意將扎拉嘎木吉的名字“杭頌吉”和他妻子以及三個女兒的名字刻在墓碑上、寫入家譜,讓漂泊多年的血脈終于認祖歸宗。

得知扎拉嘎木吉又回到溧水的消息后,所有的親戚朋友都來家中看望??吹侥敲炊嗳?,扎拉嘎木吉覺得特別高興。其間,杭巧云特地陪著弟弟去鼓樓醫(yī)院治療。她告訴記者:“醫(yī)生說要做膝關節(jié)置換手術,但因為弟弟的體重太重,再加上年齡大了,所以選擇保守治療。”

每天下班后,杭巧云的首要任務就是為弟弟下廚,精心烹制他愛吃的菜肴。紅燒雞、燉豬腳、獅子頭、雞蛋湯輪番上桌,她還包了各式餡料的包子和餃子,讓弟弟每頓都吃得心滿意足。知道弟弟偏愛肉食和面食,她特意做了鮮嫩多汁的肉圓,包了很多餃子和包子。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杭巧云每天變著花樣為弟弟扎拉嘎木吉做美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扎拉嘎木吉在溧水親人的陪伴下游玩

盡管語言不通,卻阻隔不了血脈親情。扎拉嘎木吉聽不懂姐姐的溧水方言,杭巧云也聽不明白弟弟的蒙古語,但一個眼神、一個手勢,就足以讓彼此心領神會。不過,在杭巧云家中,記者也捕捉到了溫馨有趣的一幕:當姐弟倆聊得興起語速加快時,兩邊的晚輩們就自動化身“小翻譯官”。扎拉嘎木吉的外孫先將蒙古語譯成普通話,再由杭巧云的子女轉(zhuǎn)譯成溧水方言。

“雖然要經(jīng)過兩道翻譯,但我們樂在其中?!焙记稍颇樕涎笠缰腋5男θ荨T履炯矂忧榈卣f:“在姐姐家這些日子,我過得特別舒心。每天晚上睡前,姐姐都會為我準備好洗臉水,還像母親一樣為我洗腳。六十多歲了,又在姐姐身上感受到了久違的母愛?!?/p>

記者手記

杭家的小院飄著燉雞的香氣,煙火氣里裹著一段跨越山河的親情。七旬姐姐守著灶臺,將雞圈里的家禽一只只燉成濃湯;年逾六旬的弟弟從草原回來,一次次捎來肥美的羔羊。姐弟倆用最質(zhì)樸的方式,書寫著最深沉的牽掛:一個傾盡所有地給予,一個翻山越嶺地回應。那些需要“雙重翻譯”的家常話、每日雷打不動的洗腳水、漸漸空了的雞圈,都在講述同一個故事:六十多年前,“草原母親”用蒙古袍襟護佑了“國家的孩子”;六十多年后,一個個“國家的孩子”在公安機關和尋親志愿者的幫助下與親人團圓。這場橫跨六十多年的親情接力,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只有細水長流的溫情。這段綿延一甲子的親情故事,正是民族團結最生動的寫照——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我們,終究會在祖國的懷抱里,找到彼此最溫暖的歸宿。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閆春旭

編輯 丁皓宇

校對 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