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Luella
洗碗,這個每天都要干好幾遍的家務,看似簡單不起眼,但若是習慣不好,真的會悄悄“偷走”我們的健康。

《食品控制》期刊2020年發(fā)布的一項研究指出,家庭中不當?shù)牟途咔鍧嵙晳T與多種胃腸道疾病的發(fā)生密切相關。在慢性胃病患者中,因餐具衛(wèi)生問題導致的病例占了顯著比例。
本期,我將分享一些常見的洗碗不良習慣,很多家庭都有,建議了解危害并立即改正,保護全家人健康。
1、先泡著,等會洗...
我自己偶爾也會犯懶,吃完飯的碗筷先泡著、歇會兒再洗,而這一歇,可能一晌就過去了,直接連到了下頓飯。

殊不知這個看似小小偷懶的舉動,卻會對家人的健康產(chǎn)生不良影響。
用溫水泡臟碗超一小時,細菌量暴增400倍,超過4小時未及時清洗的餐具,表面檢測出致病菌的概率是即時清洗餐具的7-10倍。

(常見的污染菌種包括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沙門氏菌,而這些菌,都是能引起腸胃不適的致病菌)。
隨著存放時間再加長,除了細菌數(shù)量呈指數(shù)級增長之外,還可能長出來黃曲霉毒素和幽門螺桿菌這些更可怕的致癌菌,長此以往,健康問題不容小覷。

建議:
用完的餐具立即洗,避免拖延,如果遇到頑固污漬非要泡的,也請控制在30分鐘以內(nèi),更何況大多頑固污漬在熱水的加持下,5分鐘就能軟化。
清洗好的碗,保持通風干燥的存放環(huán)境(如立放)可避免濕潤環(huán)境細菌再滋生的風險。
2、抹布好好的,換什么...
年輕人可能還會因為洗碗布洗不凈了、用久了審美疲勞了而更換,但老人不會,只要你提了,回答永遠都只有一句:好好的,換什么換?

從外觀看,用了很久的洗碗布,確實沒有破,不用更換,但是從衛(wèi)生角度,長期不更換或消毒的抹布就是細菌和霉菌的溫床。
中華預防醫(yī)學會的一項研究表明:單塊洗碗布的細菌總數(shù)最高達5000億個,包含大腸桿菌、白色念珠菌等多種致病菌。

美國國家衛(wèi)生基金會(NSF)也研究過:家庭中使用的洗碗海綿,有89%含有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致病菌。
主要抹布還是“來回關照”的角兒,特別是餐具、臺面、鍋具沒有區(qū)分抹布,一布子用到底的家庭,很容易造成細菌交叉污染,可能引發(fā)食源性疾?。ㄈ绺篂a、腸道感染)。

建議 :
每周至少用沸水煮一次或微波爐高火加熱1分鐘進行消毒,并確保每次使用后晾干。每隔1-2個月更換一次抹布,尤其是當你發(fā)現(xiàn)抹布開始變色或者有異味時。
另外,廚房抹布,最好備3塊,臺面、灶具、餐具分開使用,避免交叉感染,確保廚房的衛(wèi)生 和安全。
3、餐具摞起來,收進柜子...
餐具摞起來,收進柜子里,這可是很多家洗完碗后的常規(guī)操作。
但其實,這個習慣也不健康。

哪怕是洗干凈的碗,在潮濕環(huán)境下也會滋生細菌,特別是木質(zhì)的筷子、托盤更甚,還會滋生霉菌(黃曲霉毒素,這個被世衛(wèi)組織列為一級的致癌物)。
國際食品科學技術聯(lián)盟官方期刊《Food Control(2020)》中“關于餐具存放方式對細菌滋生的影響”,實驗對比了不同存放方式(立放、摞放)的餐具表面菌落數(shù),結論顯示:

立放:通風良好,水分快速蒸發(fā),菌落總數(shù) <100 CFU/cm2;
而摞放:潮濕環(huán)境導致細菌快速繁殖,菌落數(shù) 高達7000 CFU/cm2以上。
還有廈門市市場監(jiān)管局,2024年也做過類似的實驗,結果表明:

未消毒的潮濕餐具中, 大腸菌群超標率高達80%,主要因清洗后未徹底干燥。
也就是說,同樣清洗干凈的餐具,放置方式不一樣,細菌滋生情況差得相當多。

建議 :
餐具洗凈后倒扣瀝干,或使用廚房紙巾擦干,確保每件餐具完全干燥后再放入碗柜。
或者保持櫥柜內(nèi)部通風良好,比如在櫥柜門上增加通風孔設計,或者增加小型除濕機設置 等等。
4、消毒用開水燙一下,就好了
有一些人,她很有生活常識,比如我媽,她會不定期給餐具消毒,至于消毒的方式就是用開水燙。
開水消毒確實能消除90%以上的致命菌,但是有時間規(guī)范,不是簡單的燙一下就完事兒,而是需要煮。

山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就曾對兩個污染餐具A盤和B盤分別用100℃和50℃的熱水淋洗5秒,結果顯示,短暫燙洗(<10秒)對細菌殺滅效果極低,無法滿足消毒要求。
美國國際食品保護協(xié)會出版的《Journal of Food Protection(2019)》也做過類似的研究,結果顯示:
短暫淋洗(<10秒)僅減少 <10% 菌落;
持續(xù)煮沸10分鐘可殺滅 90%以上 致病菌。
另外,消毒柜(≥100℃)殺菌效果優(yōu)于煮沸,因能保持恒溫。

簡單點講就是,像我媽熱水淋一下的高溫消毒方式,更多的是形式主義。
建議:
為了安全和衛(wèi)生,餐具應煮沸10分鐘以上;
有條件使用消毒柜的,就選用消毒柜,消毒更徹底。
鋼絲球,可是洗碗工具里最得力的小助手,特別是碰到洗碗布洗不下來的頑固污漬,它蹭蹭兩下就搞定,可謂是方便至極。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鍋都適配鋼絲球,比如涂層鍋,在鋼絲球的猛烈攻擊下,涂層會破損,而破損后的涂層,會釋放對身體有害的物質(zhì)。
一項發(fā)表在《整體環(huán)境科學》上的研究表明:

當不粘鍋的涂層出現(xiàn)劃痕時,即使是幾毫米的小劃痕也能釋放出大約230萬個聚四氟乙烯(PTFE即特氟龍)的微塑料和納米塑料顆粒;
雖然特氟龍(PTFE)在常規(guī)使用下并不直接致癌,但在高溫作用下,制造特氟龍時用的表面活性劑PFOA(一級致癌物),會分解出來。

建議 :
帶涂層的鍋還是使用軟海綿或?qū)S们鍧嵅迹税踩?,還能保護鍋具使用壽命。
對于特別頑固的污漬,最傳統(tǒng)的方式就是溫水中加入少量洗滌劑浸泡一段時間后再清 洗。而鋼絲球,只能是鐵鍋和不銹鋼鍋的搭子,其它鍋具都不建議使用。
6、一盆水洗到底,省水
很多人洗碗怕浪費水,于是乎,一盆水洗到底,節(jié)約用水嘛,能理解,可問題是這樣洗真的不衛(wèi)生。
就有實驗專門做過一盆水“洗到底”的研究,結果顯示,連續(xù)使用同一盆水清洗餐具時,后續(xù)餐具的細菌含量是首輪的3-5倍,尤其是油膩餐具更易吸附污垢和細菌。

建議 :
初步?清洗?的?時候?可以?一盆?水?洗?到底?,沖洗?最好?用?流動?的?水?。
如果?習慣?用?盆?洗?,至少也得三盆法:第一盆用于初步清洗,第二盆涮洗,第三盆最終凈沖,確保每件餐具都能被徹徹底底的洗干凈。
實在心疼水了,初洗的水哪怕接半盆也行。
不少人洗碗,應該都從沒分過生熟,所有餐盤、用具,一概而過,一條抹布洗到底,殊不知,這樣真的很不衛(wèi)生。
那個用擦完魚的抹布繼續(xù)擦碗的新聞,不知道大家看過沒,全家食物中毒,一起到醫(yī)院打點滴。

原因就是生肉、魚類里通常含有致病菌(如沙門氏菌、寄生蟲卵)會污染熟食餐具,引發(fā)食物中毒。
如沙門氏菌,在混合清洗的餐具表面存活時間可達48小時(室溫下),甚至更久;
生魚攜帶的寄生蟲卵在潮濕環(huán)境中,也可存活 72小時以上,一旦吃進肚子里,輕則腹瀉,重則食物中毒。

建議 :
除了處理生食的刀具、砧板最好分開,清洗生熟餐具,也必須分類清洗。
至于清洗用的抹布,有條件區(qū)分的最好區(qū)分,沒有條件的,洗完生食,也應該高溫煮洗后 再用到熟食餐具上,避免交叉污染,否則你理解的洗干凈,實則是“偽干凈”。
8、洗差不多干凈就行了
有的人洗碗,也不知道在糊弄誰,差不多干凈就行了,完事之后,要不是有肉眼殘留的污漬,就是縫隙里面還是臟的,特別是飯盒的蓋子,都沒眼看。
關鍵也不是含沙射影誰,身邊這樣的人不在少數(shù)。

真的別小看這些縫隙殘留,比如飯盒蓋子里、鍋蓋里,會發(fā)霉、滋生黃曲霉毒素,又或者筷子縫內(nèi)容易滋生幽門螺桿菌等病原體。研究表明Hp在濕潤環(huán)境中可存活數(shù)小時至數(shù)天。

再用這些“不干凈”的餐具吃飯,腸胃能健康嗎?
建議:
在清洗餐具時,一些能拆解的餐具,盡量拆解清洗,比如飯盒的密封膠圈、排氣孔;
不能拆解的,像鍋蓋不銹鋼圈,最好用縫隙刷刷干凈,即使做不到頓頓刷,也應該一兩天 刷一次,并定期進行高溫消毒。
實在不行了,我看很多人把鍋蓋上的不銹鋼圈拆了,也不影響使用。
參考文獻:
中華預防醫(yī)學會環(huán)境與健康分會(2019年)《家庭廚房衛(wèi)生狀況調(diào)查及干預研究》
美國國家衛(wèi)生基金會(NSF)的調(diào)查
NSF International(2020年)《國際家居衛(wèi)生調(diào)查報告》
英國《環(huán)境微生物學》期刊
《Food Control(2020)》期刊“關于餐具存放方式對細菌滋生的影響”,
廈門市市場監(jiān)管局《復用餐飲具清洗消毒指引》
期刊:Journal of Food Protection(2019)
期刊:Journal of Food Protection(2018)
《整體環(huán)境科學》
近期熱門內(nèi)容
點擊卡片,關注新住,每天都有更妙的「生活點子」!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