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絲綢之路綿亙萬里,延續(xù)千年,積淀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這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

中國郵政擬定于2025年5月18日發(fā)行《絲綢之路文物(三)》特種郵票1套4枚,郵票圖案名稱為:漢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南北朝·神人紋銀盤、北周·凸釘玻璃碗、唐·安國相王孺人唐氏墓胡人牽駝壁畫。

該套郵票,展現了陸上絲綢之路由西到東沿線的4件珍貴的文物。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出土于位于絲綢之路南道交通要沖的尼雅遺址,現藏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為漢代射箭時所用護臂(射褙)。

護臂所用面錦色彩絢爛,在祥瑞云氣紋樣間,有序織出鳳凰、鸞鳥、麒麟、白虎等瑞獸圖案,上下兩組循環(huán)花紋間織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吉祥小篆文字,表達了祈佑祥瑞的寓意。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是漢代精湛的絲綢制作技藝的絕佳反映,見證了絲綢之路東西方文化交流融匯。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神人紋銀盤出土于甘肅省靖遠縣北灘,藏于甘肅省博物館,是中國絲綢之路上發(fā)現的重要羅馬文物,據考證于公元四到五世紀傳入中國。

盤內壁滿飾浮雕花紋,分三圈列置。外圈飾勾連的葡萄卷草紋,其間棲有小鳥、蜜蜂等小動物。中間一圈浮雕為古希臘奧林匹斯十二神的頭像,每個頭像左側各有一只動物。中心為一高浮雕男性倚一花豹而坐。

此件器物發(fā)現于絲綢之路甘肅段的黃河渡口,是研究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交往的重要實物資料,也是十分罕見的絲綢之路遺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凸釘玻璃碗出土于寧夏固原市南郊的北周李賢夫婦合葬墓,現藏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固原博物館。

該碗為直口,矮圈足,通體透明,呈碧綠色,外壁飾以14個凸起的圓形裝飾兩周,上下錯位排列。其內壁光潔,外壁有薄層的金黃色分化物,其材質屬鈣鈉玻璃,含有較多其它礦物質,該形制在薩珊時期的伊朗高原十分流行。

固原作為絲綢之路西北咽喉門戶,見證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交融,提供了考察當時東西方貿易極為重要的資料。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安國相王孺人唐氏墓胡人牽駝壁畫出土于河南省洛陽市,現藏于洛陽古墓博物館。

壁畫繪制在唐氏墓墓道西壁,正中一匹高大雄健的駱駝昂首挺胸、抬蹄甩尾、闊步前進。駱駝背上,是捆扎好的絲綢卷和瓶子。前面牽韁繩的西域人高鼻梁、絡腮胡,頭戴尖帽,身著翻領長衫,腳蹬黑色高靿靴,正邁步牽駝前行。

該壁畫生動再現了各國商人來到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之一洛陽,裝載絲綢西行走上絲綢之路的場景,客觀地反映了唐代的社會場景和世俗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