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人唐珙寫了一首名為《題龍陽縣青草湖》的七言絕句,詩云:

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發(fā)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因為詩風清俊、靈動,特別像李白的風格,再加上末句“滿船清夢壓星河”的浪漫,在中國文壇走紅六百余年。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清代時期文人聚會時,士大夫們經?;ハ嗵岬竭@一名句,并對作者瑰麗的想象力贊不絕口,然而大家無一例外地把這首詩當成是“唐人所作”。

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山大學的陳永正才發(fā)表文章指出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者是元朝人。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這種“張冠李戴”的結果呢?事情還得從清軍入關,康熙稱帝后說起。

一、《全唐詩》的編撰背景

一、《全唐詩》的編撰背景

當時康熙為了緩和漢滿之間的矛盾,達到統(tǒng)一教化的目的,采取了一系列文教措施,其中就包括修撰《全唐詩》。

原來古代中國文學以詩歌為最高級的表現形式,而古詩公認成就最高的朝代,就是唐朝。于是康熙就打算通過收集、整理散佚在民間的唐詩,表明朝廷對漢文化的尊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件事情最后交到了《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手上,皇帝安排曹寅帶著十幾個翰林院學生去辦成這件事兒,但是為了達成政治目的,給出的時間非常緊。

最后,這套《全唐詩》只修了一年多就完成了。要知道,中國古代可沒有互聯(lián)網,交通和通信非常困難,想要從民間收集已經散佚近千年的唐代詩歌底本,哪有這么容易呢。

于是曹寅的手下在辦這件事情的時候,就偷了一個懶,直接從明人胡震亨《唐音統(tǒng)簽》里抄了一批詩過來。其中就有前面提到的那首《題龍陽縣青草湖》,作者署名是唐朝人,姓唐名溫如。

《全唐詩》的問世對后世的影響力非常大,這本書中的錯誤就隨著它的影響力延續(xù)了幾百年。當代一些學術辭典里,還在繼續(xù)“張冠李戴”,把《題龍陽縣青草湖》當成了晚唐時期詩人的作品。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山大學教授陳永正在翻查元代詩集《大雅集》時,才發(fā)現了真相——此詩原名《過洞庭》。作者是生活在“元末明初”的會稽人,姓唐名珙,字溫如。

其實關于這首詩作者的年代、姓名,早就被明代曹學佺的《石倉歷代詩選》記錄下來了,但是曹寅手下的工作人員竟然“視而不見”。

二、工作人員犯錯誤的原因

二、工作人員犯錯誤的原因

翰林院堂堂清代國家檔案局、社科歷史研究所兼古籍保護中心,在里面工作的人才是全國最拔尖兒的人才啊。那么,到底因為什么原因導致他們犯下這個錯誤呢?我想大概是因為這么幾點。

(一)、這首詩寫得實在太好了

《題龍陽縣青草湖》的風格和李白盛年時期的創(chuàng)作風格,非常接近。

無論是“西風吹老洞庭波”的擬人,“一夜湘君白發(fā)多”的夸張,還是“醉后不知天在水”的酒癮描寫,都似乎是暗示作者是一個像李白一樣才情蓋世,想象力無比豐滿的“酒鬼”。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尤其是最后一句“滿船清夢壓星河”,“夢”本是無形的,充滿了幻想的東西,詩人居然讓它“壓”在銀河與滿天星斗之上。這種以“超自然的筆法”描寫風景,借以抒情的手法,在李白的詩中十分常見。

并且李白確實也寫過一些詩歌,來表達自己想與天上的銀河星辰親近的詩句。比如他的“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以及“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等等。

李白在唐朝很紅,所以唐朝詩人模仿他的也很多。清代學者看到這樣的美妙的詩歌,想當然地認為是唐人所作。再加上受到明人《唐音統(tǒng)簽》的影響,就懶得仔細考證了。

(二)、作者身份資料太過神秘

在清代以前,唐珙身份資料非常少。記錄他生平資料最全的書是《元詩選補遺》,作者是清人錢熙彥,但他創(chuàng)作這本書的時代晚于《全唐詩》修訂的年代,所以當時的翰林們沒法借鑒參考。

其實,很有可能錢熙彥就是看了《全唐詩》對《題龍陽縣青草湖》的作者“唐朝溫如”的記載,產生了興趣,才通過考據查到了一些他的生平資料。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根據《元詩選補遺》介紹,唐珙的祖上原是南宋遺民,他出生于會稽雷門,父親名叫唐玨、字玉潛。傳說他在元初的時候,曾經和一個名叫林景熙的人“躬拾宋陵遺骨,別葬山中,植冬青為識”。

后來唐玨的老婆懷孕,做了一個夢,夢到一個黃袍者,懷抱著一名膚白如玉的嬰孩送給她。并告訴她說“以此報掩埋之德”,于是就生下了唐珙。

此故事的真相是,元初的時候西域僧人楊璉真迦曾經盜掘宋理宗的陵墓,把宋理宗的頭顱骨挖去做了酒具,尸骨散落于荒郊之外。

唐玨組織鄉(xiāng)民把宋理宗的尸骨收集起來重新掩埋,唐玨妻子夢中的黃袍老人可能是宋朝皇帝中的一員,他成仙之后來報恩,于是送了一個玉雪可愛的孩子給唐家延續(xù)香火。

又說一幅宋代古圖上有唐珙的題字,上面蓋了兩個印章,其中一個章上的刻字是“孤云野鶴”,另一個則刻著“質肅世家”四字。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看樣子唐珙家祖上是宋朝的禮部尚書,而他和父親本是“南宋遺民”,茍全性命于亂世,所以日常行事比較低調、隱秘。

(三)、作者“山寨”唐朝風格太成功

唐珙以元人的身份寫唐詩,“以假亂真”瞞過了清朝國家檔案局的高級工作人員,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山寨”唐詩的水平太高明。

南宋滅亡以后,南方的漢人淪為四等人,受盡了窩囊氣。當時元朝的文人反思過去,總覺得南宋政治、經濟和文化,哪哪兒都不對勁了。

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南宋人喜歡“以理入詩”,在詩里面談大道理,卻忽略了詩的情感表達,所以元朝文人們發(fā)起了一個“宗唐復古”運動,想把詩風改回前代。

唐珙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大量仿寫唐詩,創(chuàng)作出了《題龍陽縣青草湖》這首詩。所以說,這首詩雖然是生活在元朝的人創(chuàng)作的,然而它的風格完全是唐詩的風格。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題龍陽縣青草湖》的作者生平資料不詳的情況下,清代翰林的學士們將它判定為唐詩,好像也不算錯。

結語

結語

“唐詩宋詞元曲”,中國詩歌最高的成就,公認是出現在唐朝。所以我們的學生要背古詩,主要就是背誦唐詩。其他朝代的詩歌,除了被選入基礎教育課本的有限幾首,很難被普通人看到。

從這個角度來看,假如《題龍陽縣青草湖》當初沒有被收入《全唐詩》,如今的人都未必知道它的存在。

《全唐詩》共誤收非唐詩歌超過1500首,很多不是唐朝人寫的詩都通過本書傳下來了,這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情。

因為這些詩必須先得到傳承,被后人看到,人們才會去不斷地研究它們,考據它們,最后找到詩背后的“真相”。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即使是到了如今湖南漢壽的青草湖畔,文旅局立起的那塊詩碑的簡介上仍然寫著:“唐代詩人唐溫如作品”幾個大字。

但是只要這首詩歌還能超越時空一直流傳下去,它就能帶給一代又一代人關于美的心靈洗滌,那么關于它的作者是誰,他又是哪個朝代的人,始終總會有人去發(fā)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