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前言·】——

如果一個小部落扛著刀槍闖進你家門口囂張叫板,你趕走了它。過了幾年,它又領著一幫親戚回來撒野。

再過幾年,它干脆喊了一群外國壯漢打上門。面對這種鄰居,你會怎么辦?

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竟花費七十年時間給出了答案:徹底消滅它。這個揮之不去的"鄰居"到底是誰?竟讓清朝費盡心機,誓要趕盡殺絕?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末流小部到威脅清廷

草原上有個不成氣候的部落,名叫準噶爾。它本是明朝時期兇名赫赫的瓦剌部落分裂后形成的四個小部落之一。

當時,碩特部實力最強,杜爾伯特部和土爾扈特部次之,準噶爾部實力最弱,只能排在末尾。按常理推測,準噶爾想出頭至少還需要百年光景。

天不遂人愿,一場大干旱徹底改變了草原格局。草場干枯,牛羊無法生存,各部為了活命紛紛另謀出路。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土爾扈特部選擇西遷,杜爾伯特部打算北上,卻撞上了沙俄這堵無法逾越的墻,只好折返。

杜爾伯特部回來后,盯上了土爾扈特部留下的地盤。兩個部落勢均力敵,戰(zhàn)局一度僵持不下。

關鍵時刻,準噶爾部插手此事。準噶爾首領與杜爾伯特首領都是瓦剌名將也先的后代,這層關系讓兩部結成同盟,聯合打敗了土爾扈特部,逼得對方不得不遷往伏爾加河流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碩特部見兩家聯手逐漸壯大,害怕成為下一個目標,主動退出爭奪,帶領部眾遷往青藏高原,建立了和碩特汗國。

準噶爾部接著吞并了內亂后分裂的杜爾伯特部,一躍成為草原霸主。

1634年,準噶爾首領去世,他的長子巴圖爾琿臺吉繼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位勇猛的首領年輕時曾英勇抵抗沙俄的侵擾,保衛(wèi)了部落寶貴的鹽湖資源,并通過談判獲得了進入沙俄秋明城的貿易權。

有了物資來源保障,巴圖爾琿臺吉大力發(fā)展軍備,為準噶爾部崛起奠定了基礎。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他的兒子僧格繼位后不久被臣子殺害,原本出家的另一子噶爾丹被迫還俗接管部落。

這位野心勃勃的領袖不滿足于現狀,開始頻繁向外擴張,為了獲取更大利益甚至不惜與沙俄勾結,共同威脅清朝領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康熙:邊患初現與第一輪血戰(zhàn)

清朝早期,滿洲貴族與蒙古各部關系十分密切。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時期,清廷通過建立八旗制度將漠南蒙古納入統(tǒng)治范圍,使其成為清朝的基本盤。

為鞏固這一關系,清朝與蒙古各部聯姻高達586次,包括430名皇室公主下嫁蒙古王公,以及清朝宗室迎娶的156名蒙古貴族女兒。

滿蒙一體的程度遠高于滿漢關系,清朝統(tǒng)治者將蒙古視為自己的家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后,便開始積極經略漠北蒙古地區(qū)。然而此時噶爾丹正帶領準噶爾部崛起,同樣覬覦漠北蒙古這塊肥肉。兩強相遇,必有一戰(zhàn)。

1688年,噶爾丹率軍攻入漠北蒙古,迫使土謝圖汗部逃往南方尋求清朝保護。康熙得知消息后震怒不已,親自率領大軍北上應戰(zhàn)。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軍與準噶爾軍在烏蘭布通一帶展開激戰(zhàn),最終大獲全勝,噶爾丹倉皇逃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此役雖然打退了噶爾丹,但并未將其徹底消滅。康熙深知這個威脅仍然存在,隨后又兩次發(fā)起遠征。

第三次征討中,康熙調集多路大軍對準噶爾形成合圍之勢。1697年,窮途末路的噶爾丹自知難逃一死,最終服毒自盡。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康熙原以為這場持續(xù)多年的戰(zhàn)爭終于畫上句號,卻沒想到噶爾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接管了準噶爾部,繼續(xù)與清朝對抗。

策妄阿拉布坦派兵占領西藏,奴役當地百姓,還頻繁進犯青海地區(qū)??滴跬砟牦w弱多病,無力再次發(fā)動大規(guī)模征討,只能將這個棘手問題留給了繼任者雍正。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雍正:失算邊疆與慘痛代價

雍正即位后面臨的局勢更為復雜。

經過休養(yǎng)生息,加上沙俄的暗中支持,準噶爾汗國實力逐漸恢復。策妄阿拉布坦繼續(xù)推行擴張政策,與清朝在漠北地區(qū)的利益嚴重沖突。

雍正深知這個隱患不除,清朝西北邊疆難以安寧。他嘗試通過外交手段勸服準噶爾歸順,卻被對方視為軟弱可欺。雙方交涉失敗后,戰(zhàn)爭再次爆發(fā)。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雍正九年(1731年),清軍與準噶爾軍在和通泊(今新疆東部)交戰(zhàn)。出乎意料的是,經驗豐富的清軍在這場戰(zhàn)役中陷入準噶爾軍的埋伏,損失慘重。

戰(zhàn)報傳回京城,舉國震驚,八旗子弟家家戴孝,戶戶哀泣,這場失敗極大地威脅了雍正的統(tǒng)治威信。

次年,清軍在光顯寺之戰(zhàn)中反敗為勝,擊殺上萬名準噶爾軍隊,扳回一城。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然而,兩場大戰(zhàn)消耗了雙方大量資源,清軍和準噶爾軍都元氣大傷,不得不暫時停戰(zhàn)。

雍正時期的清準戰(zhàn)爭最終以平手收場,邊界維持原狀,準噶爾問題再次被擱置。

雍正因長期操勞,加上準噶爾戰(zhàn)事不順,健康狀況每況愈下,最終英年早逝,享年僅58歲。

這位皇帝帶著對準噶爾問題的遺憾離開人世,將這個艱巨任務留給了他的兒子乾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乾?。鹤詈笠粨襞c徹底鏟除

乾隆繼位時,準噶爾汗國已經不復當年之勇。內部爭權奪位不斷,加上瘟疫肆虐,人口銳減,實力大不如前。

雖然準噶爾已經無力對漠北構成實質性威脅,但乾隆有著遠大的政治抱負,他希望通過軍事行動完成祖父與父親未竟的事業(yè),徹底解決這個邊患。

乾隆二十年,他調集五萬大軍,命令投降清朝的準噶爾將領阿睦爾撒納和薩刺爾為左右將軍,兵分兩路征討準噶爾汗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由于準噶爾內部已經四分五裂,加上有內應相助,清軍此次進攻異常順利。末代大汗達瓦齊見人心盡失,選擇逃亡,不久被清軍俘獲。

乾隆原以為大功告成,卻沒想到降將阿睦爾撒納居心叵測。他投降清朝只是為了借助清朝力量鏟除達瓦齊,好讓自己登上大汗寶座。

達瓦齊被捕后,阿睦爾撒納雖然被封為衛(wèi)拉特四汗之一,但仍以總汗自居,暗中調兵遣將,準備時機成熟時再度反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清軍士兵剛剛撤離,阿睦爾撒納就舉起了反旗。乾隆大怒,再次派兵征討。

狡猾的阿睦爾撒納連續(xù)兩次假意投降,獲取清軍信任后又叛變。乾隆終于認識到,只有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才能永絕后患。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二月,乾隆再次調集大軍,兵分兩路進軍準噶爾。此時的準噶爾不僅內訌不斷,還面臨瘟疫肆虐,幾乎無力抵抗。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清軍幾乎兵不血刃就占領了準噶爾全境。阿睦爾撒納先逃往哈薩克汗國,后又逃亡沙俄,最終在異國他鄉(xiāng)病死,尸體被抬出境外。

至此,困擾清朝邊疆七十余年的準噶爾汗國徹底覆滅。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清朝不僅恢復了漢唐以來對西域的有效控制,還阻止了沙俄南下擴張的野心,奠定了現代中國版圖的基礎。

乾隆為了防止準噶爾東山再起,采取了極為嚴厲的措施,幾乎將準噶爾人口全部遷移或分散,這種做法雖然殘酷,但從長遠看確保了邊疆的長久安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結語·】——》

準噶爾的滅亡,標志著清朝完成了對蒙古高原的全面控制,結束了自元朝以來草原力量威脅中原的歷史循環(huán)。

這場持續(xù)七十余年的戰(zhàn)爭雖然耗費了清朝大量人力物力,但從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的角度看,這是一次值得的長期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