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締造現(xiàn)代: 來自巴黎奧賽博物館的藝術(shù)瑰寶”(Paths to Modernity: Masterpieces from the Musée d’Orsay, Paris)將于6月19日在浦東美術(shù)館舉行。
這是巴黎奧賽博物館在華迄今為止最大規(guī)模的展覽,將呈現(xiàn)包括梵高《阿爾勒的臥室》《自畫像》、米勒《拾穗者》、高更《塔希提的女人》、莫奈《夏末的干草堆》、塞尚《塞尚夫人肖像》等上百件作品,涵蓋學(xué)院派、學(xué)院派、現(xiàn)實主義、自然主義、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納比派等幾乎所有奧賽館藏重要流派。21年前,法國奧賽博物館大量印象派珍品也曾赴上海展出。

文森特·梵高,《梵高在阿爾勒的臥室》,1889,布面油畫
奧賽博物館坐落于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左岸,于1986年正式對外開放。作為法國最重要的國家博物館之一,館內(nèi)主要匯集1848至1914年間的藝術(shù)瑰寶,是這一劇烈變革時代藝術(shù)成就的權(quán)威代表。尤以印象派與后印象派收藏聞名于世,其館藏規(guī)模與藝術(shù)價值,堪稱全球之最。

巴黎奧賽博物館
浦東美術(shù)館與奧賽美術(shù)館攜手帶來的“締造現(xiàn)代: 來自巴黎奧賽博物館的藝術(shù)瑰寶”將全面呈現(xiàn)數(shù)十年間藝術(shù)思想的競相交錯與多元并行,那些突破傳統(tǒng)、探索自我與時代關(guān)系的創(chuàng)作姿態(tài),不僅回應(yīng)了當時的“現(xiàn)代性”議題,更折射出19世紀后半葉和20世紀早期的時代之光。
展出的重要作品包括梵高《梵高在阿爾勒的臥室》《自畫像》、米勒《拾穗者》、高更《塔希提的女人》、莫奈《夏末的干草堆》、馬奈《埃米爾·左拉》、德加《佩列蒂埃街歌劇院的舞蹈教室》、雷諾阿《鋼琴前的女孩》、塞尚《塞尚夫人肖像》、博納爾《白貓》、西涅克《井邊的女人·作品238》、卡巴內(nèi)爾《維納斯的誕生》。其中,《拾穗者》《塔希提的女人》等更是收錄于課本中。

讓-弗朗索瓦·米勒《拾穗者》1857,布面油畫 ? photo: Musée d'Orsay, Dist. RMN-Grand Palais / Patrice Schmidt
從流派線索看,此次展覽包括了現(xiàn)實主義巨匠米勒、印象派開創(chuàng)者莫奈,以及馬奈、雷諾阿、德加,象征主義先鋒高更、后印象派畫家梵高、現(xiàn)代主義之父塞尚、點彩畫派領(lǐng)軍者修拉、納比派代表博納爾等。

埃德加·德加《在咖啡館》1875-1876,布面油畫? photo : Musée d'Orsay, Dist. RMN-Grand Palais / Patrice Schmidt

愛德華·馬奈《埃米爾·左拉》1868,布面油畫? photo : GrandPalaisRmn (Musée d'Orsay) / Patrice Schmidt
除了殿堂級的繪畫作品,雕塑亦是本次展覽不可錯過的重要維度。展覽將呈現(xiàn)二十余件雕塑佳作,包括現(xiàn)代雕塑奠基者羅丹的《維克多·雨果》,以及德加“芭蕾舞者”系列青銅像、高更塔希提時期的木雕作品等——后兩位的作品展現(xiàn)了藝術(shù)家在繪畫之外,以雕塑拓展個人藝術(shù)語言的先鋒探索,反映出19世紀末跨媒介實驗的藝術(shù)風(fēng)潮與變革。

奧古斯特·羅丹《維克多·雨果》1897,青銅? photo : Musée d'Orsay, Dist. RMN-Grand Palais / Patrice Schmidt
上一次,奧賽博物館大量作品赴上海展出,還要追溯到2004年的“法國印象派繪畫珍品展”(展出馬奈《吹短笛的男孩》等51件來自法國奧賽博物館的印象派作品),當時作為“中法文化年”兩國政府之間的文化交流項目,展覽先后在北京、上海、香港展出,所到之處均全城轟動,內(nèi)外三層繞圈排隊成為展期內(nèi)的常態(tài),甚至展覽最后幾日,上海美術(shù)館通宵開放,足見大眾的熱忱。時隔20余年后,此次浦東美術(shù)館的“締造現(xiàn)代: 來自巴黎奧賽博物館的藝術(shù)瑰寶”更是讓人期待。

2004年底的上海美術(shù)館,“法國印象派繪畫珍品展”展出期間,還未開館門口已經(jīng)排起長隊。
據(jù)悉,奧賽博物館的館舍原為位于塞納河畔的奧賽火車站,原址為舊審計法院,是1900年世界博覽會時由巴黎-奧爾良鐵路公司取得土地后規(guī)劃,在建筑師呂西安·馬涅、埃米爾·貝納德和維克多·拉盧的設(shè)計下及時興建的重要設(shè)施。工程始于1898年,并在1900年7月14日正式開放,在當時配有一座豪華酒店。在規(guī)劃中,奧塞火車站并不僅僅是一座傳統(tǒng)的火車站,而是計劃營造更舒適更豪華的空間,因此也設(shè)計密封的玻璃天棚為車站增加不同以往的裝潢,然而因月臺長度不符合新的列車,直到1939年奧爾良進入巴黎的鐵路取消前,奧賽火車站一直都是法國西南部鐵路的終點站,并在二戰(zhàn)期間作為開往郊區(qū)的列車、戰(zhàn)俘寄送包裹的聚集點,以及戰(zhàn)后結(jié)束后的戰(zhàn)俘和流放者接待中心使用。

1900年代的奧賽火車站
1970年,該車站獲準拆除,在文化事務(wù)部長雅克·杜哈明( Jacques Duhamel)否決在原地建造新酒店的計劃后,提出改建成博物館的設(shè)想發(fā)展,將該建筑緊急列入1973年名勝古跡增補名錄,最終則于1978年被評為古跡。此外這一年還舉行了建筑設(shè)計招標,最終改建博物館工程由A.C.T.建筑事務(wù)所的三位年輕人:皮埃爾·科爾伯克(PierreColboc)、雷諾·巴爾頓(Renaud Bardon)和讓·保爾·菲利蓬(Jean-Paul Philippon)得標。后則將原來存放在盧浮宮、國立網(wǎng)球場現(xiàn)代美術(shù)館和國立現(xiàn)代藝術(shù)博物館(蓬皮杜中心)的部分藏品陸續(xù)轉(zhuǎn)移至奧賽博物館。

雕塑展廳
在經(jīng)歷非常龐大的修復(fù)工程,以及完成了2000多幅畫作、600件雕塑等作品的收藏和展陳后,奧賽博物館于1986年12月在時任總統(tǒng)法蘭索瓦·密特朗主持下正式對外開放。
奧賽博物館共有5層80個展廳,展示面積4.7萬平方米,藏品總數(shù)約9.7萬件,涵蓋繪畫、版畫、雕塑、家具、建筑、裝飾藝術(shù)、攝影等多個領(lǐng)域。館內(nèi)展品的布展按年代和流派劃分。底層:展出1850-1870年間的繪畫、雕塑和裝飾藝術(shù)作品;中層:陳列1870-1914年的作品,包括第三共和國時期的官方藝術(shù)、象征主義、學(xué)院派繪畫及新藝術(shù)時期的裝飾藝術(shù);頂層:集中展示了印象派及后印象派畫家的作品。

印象派展廳
而此次浦東美術(shù)館的展覽特別邀請法國著名展陳設(shè)計師Cécile Degos操刀設(shè)計,以奧賽博物館建筑內(nèi)景為靈感來源,結(jié)合浦東美術(shù)館空間結(jié)構(gòu),打造一場沉浸式的觀展體驗。
更多展覽作品:

保羅·塞尚《塞尚夫人肖像》1885-1890,布面油畫? photo :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Orsay) / Hervé Lewandowski

埃德加·德加《佩列蒂埃街歌劇院的舞蹈教室》1872,布面油畫? photo :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Orsay) / Tony Querrec

夏爾-弗朗索瓦·多比尼《春天》1857,布面油畫 ? photo :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Orsay) / Hervé Lewandowski

亞歷山大·卡巴內(nèi)爾《維納斯的誕生》1863,布面油畫? photo : Musée d'Orsay, Dist. RMN-Grand Palais / Patrice Schmidt

古斯塔夫·庫爾貝《受傷的男人(自畫像)》1844-1854,布面油畫 ? photo : Musée d'Orsay, Dist. RMN-Grand Palais / Patrice Schmidt

奧古斯特·雷諾阿《鋼琴前的女孩》1892,布面油畫? photo : Musée d'Orsay, dist. GrandPalaisRmn / Patrice Schmidt

埃內(nèi)斯特·梅索尼?!?814年法國戰(zhàn)役》1864,木板油畫? photo : Musée d'Orsay, Dist. RMN-Grand Palais / Patrice Schmidt

喬治·修拉《模特背影》1887,木板油畫? photo : Musée d'Orsay, Dist. RMN-Grand Palais / Patrice Schmidt

文森特·梵高《自畫像》1887,布面油畫? photo : Musée d'Orsay, Dist. RMN-Grand Palais / Patrice Schmidt

亨利·德·圖盧茲-勞特累克《朱斯蒂娜·迪厄勒》,又名《花園中的女人》紙板油畫? photo : Musée d'Orsay, Dist. RMN-Grand Palais / Patrice Schmidt

克勞德·莫奈《夏末的干草堆》1891,布面油畫? photo : Musée d'Orsay, Dist. RMN-Grand Palais / Patrice Schmidt

保羅·西涅克 《井邊的女人·作品238》1892,布面油畫? photo : Musée d'Orsay, Dist. RMN-Grand Palais / Patrice Schmidt

皮埃爾·博納爾《白貓》1894,紙板油畫? photo : Musée d'Orsay, Dist. RMN-Grand Palais / Patrice Schmidt

皮埃爾·博納爾《歡愉》1906-1910,布面油畫 1980年由安東尼·德奧菲捐贈? photo : Musée d'Orsay, Dist. RMN-Grand Palais / Patrice Schmidt

阿爾弗雷德·西斯萊《馬爾利港洪水中的小舟》1876,布面油畫 ? photo : Musée d'Orsay, dist. RMN-Grand Palais / Patrice Schmidt

卡米耶·畢沙羅《冬日里村莊一角的紅色屋頂》1877,布面油畫? photo : Musée d'Orsay, Dist. RMN-Grand Palais / Patrice Schmidt

朱爾·巴斯蒂安-勒帕熱《干草》1877,布面油畫? photo :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Orsay) / Hervé Lewandowski

保羅·高更《塔希提的女人》,又名《沙灘上》1891,布面油畫? photo : Musée d'Orsay, Dist. RMN-Grand Palais / Patrice Schmidt

克勞德·莫奈《貝勒島荒野海岸的巖石》1886,布面油畫? photo : Musée d'Orsay, Dist. RMN-Grand Palais / Patrice Schmidt

愛德華·馬奈《女人和扇子》1873-1874,布面油畫? photo : Musée d'Orsay, Dist. RMN-Grand Palais / Patrice Schmidt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