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兩天加稅的事大家也都知道,首先這玩意肯定是個大利空,對誰都是,所有局中人都得分擔代價,只是時間問題。
仔細想想,事情走到今天這一步,倒也正常。從大英帝國開始,把自己的市場完全開放,給予所有貿易伙伴零關稅,一直都是真正霸主的操作。美國現在的經濟水平盡管依舊很高,但明顯不再是霸主了,在稅收方面的態(tài)度也倒退回19世紀去了。所以這個操作是遲早的,只是懂王的上臺加速了。
關于這個操作是否有病,其實咱們幾年前就聊過,從來都是“強則貿易自由,弱則關稅壁壘”,美國的實力已經不是最強了,搞如今的操作也正常。
但是到了今年我覺得這些都不重要了,今后最大的問題,就是各國解決各自的內政,誰也別想靠別人。
現在最核心的問題是啥?
難道是擔心美國打過來?
其實了解點歷史就知道幾乎不可能的事,哪怕在1951年的朝鮮戰(zhàn)爭,美國那邊都不想惹中國。這些年相關的文件絕大部分都解密了,當時美國高層發(fā)給前線連隊的命令就是,一旦遭遇我軍就趕緊撤。那時候他們比中國強那么多,都不想跟咱們開戰(zhàn),更別提現在了。
俄烏戰(zhàn)爭爆發(fā)后,咱們的北方基本上徹底安全了,東南亞不說了,那些國家根本不想也不敢惹中國。長期看可能印度是個大麻煩,但是暫時沒啥事。印度現在也在學習我們80年代,要維持和周圍國家的和平,創(chuàng)造“內穩(wěn)定”的格局,用自己的巨大市場拉各國去他們那里投資。
美國現在明顯也是想解決內部問題,比如產業(yè)結構畸形、通脹和政府欠債太多,這些都是他們回避不了,都是必須解決的。
他們以前主要靠中國來解決,通過中國的廉價工業(yè)品來平抑通脹,靠中國買他們國債。不過這幾年發(fā)現之前的體系太“共贏”了,中國成長太快,受不了了,想把中國踢出到體系之外,那今后他們也只能靠自己了。
那中國最大的問題是啥呢?
其實明擺著的,消費不振,老齡化,還有地方債問題。
雙方解決這些問題都非常非常難,也都根本繞不過去。
咱們消費不振又關聯(lián)著大家對未來的信心,畢竟整天聊“刺激消費”。其實大家都知道,消費這東西根本不需要刺激,大家觀察下就知道,四五歲的小孩都喜歡消費,動不動想去商場,可見消費欲望是天生的。
消費不振,本質就是大家對未來不確定,這背后又關聯(lián)著養(yǎng)老、失業(yè)、房地產持續(xù)不振等問題。也都好理解,你對失業(yè)和養(yǎng)老沒信心的時候,你可不就得攢錢嘛,而房價下跌,對消費打擊更大了。
老齡化就更麻煩了,現在我們是6個勞動力養(yǎng)一個老人,10年后是5個,20年后是3個。
據聯(lián)合國估計,到2040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將超過美日歐總和(4.8億 vs 4.3億)。整體來講,咱們還有十年時間來應對人類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老齡化。
我現在越來越不關注什么加關稅什么的,放在歷史長河里,貿易戰(zhàn)從沒直接擊垮過大國。
如果有啥風險,那就是可能加速內部矛盾爆發(fā),比如1980年代日本泡沫危機。也就是日本固有問題一直沒解決,并且積累到了一個很高的高度,被貿易戰(zhàn)給激發(fā)了。
如今中美越來越呈現出一種態(tài)勢,誰也搞不倒誰,如果誰出了問題,那大概率是自己內部問題失控了。
接下來的比拼,不是什么大國博弈,更多的,是一種如何解決自己內部問題的比拼。比如讓自己老百姓對未來有信心,有安全感,他們就會勇敢去消費,去創(chuàng)業(yè),去創(chuàng)造財富,并且把財富留在國內。只要大家有恒心,勇敢去創(chuàng)造,把時間拉長,幾乎立于不敗之地。
而且我現在有種感觸,外貿固然重要,但是放下對外貿的執(zhí)念,反而有利于我們的長期發(fā)展。
這里并不說外貿不重要,事實上接下來很多年里,外貿依舊是我國重要的一根支柱。但是太過重視外貿,對我們自己其實也沒那么好,甚至耽誤了很多事。
舉個例子就知道了,咱們應該很早就想到今天這種局面的到來。那就應該提前考慮拉高內需釋放我們自己的消費力,如果要提高內需,就應該遵守勞動法,提高GDP中的消費比重,讓大家有更多時間去消費,但是這樣明顯會降低我們工業(yè)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如果把外貿當成最重要的事,那無疑“卷”是第一位的,使勁壓低我們自己的收入,拉長我們的工作時長,最好把稅也給退了。但是大家想想就知道,這種模式明顯是有問題的。如果在發(fā)展的早期這樣搞還行,到了現在這個階段,繼續(xù)卷明顯不是個事了。
真正有利于長期的發(fā)展,其實是使勁挖掘內需,使勁改善內部環(huán)境,激發(fā)十四億人的潛力。
挖掘內需有兩個方向:
一是挖掘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這就得空閑時間多一些;
二是挖掘消費力,那收入就得高一些。
大家看到了吧,增加空閑時間和提高收入,這些明顯都跟外貿是沖突的。所以我一直在想一件事,正是因為“保外貿”屬于一個明確有效的路徑,我們這邊一直陷入了這種路徑依賴,對內需挖掘一直猶猶豫豫,導致了現在的很多問題。
現在這條路被懂王給砍了一刀,反倒讓一直猶豫不決的事可以落實了。
有點像啥呢?
一個年輕人大學畢業(yè),一邊在公司實習上班,一邊在備考公務員。上班的時候受了挫,就想著反正將來也不上這個破班,爺要去考編。晚上備考期間很受挫,又覺得反正自己有班上,無所謂,直接睡覺去了。幾年下來,可能上班和考編都沒弄明白。最好的辦法就是告訴他,別考了,你的年齡已經過了,專心上班吧。這樣反而可能不那么廢。
很明顯,這次加稅之后,今后挖掘內需成了無法回避的最終解決方案,反而不是壞事。
接下來最重要的三件事:
1、改善民生,加速向消費型社會轉向。
這里的改善民生,并不只是加大轉移支付,而是解放大家想象力,讓那些能力強的人去創(chuàng)業(yè)。
剛“改開”的時候就是這套路。改開之前這也不讓干,那也不讓干。后來除了少數領域,其他的都讓干,政府給鄉(xiāng)鎮(zhèn)修個路,很多當地的強人就開始發(fā)力,很快就有了自己的產業(yè),很多問題都迎刃而解。沿海地區(qū)自下而上、由點及面慢慢變富了。
咱們真正的財富并不是工廠,而是14億人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從今年科技的大爆發(fā),就能看出來這些年沿海地區(qū)寬裕資本和大量的頭腦擠在一起會爆發(fā)出來啥。
今后外貿不行了,最大的依靠就是內需,就是我們自己。所以應該把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花在我們自己身上。
比如讓大城市的經營環(huán)境更加優(yōu)良,比如給老弱更多補貼,再比如鼓勵生育,就應該實實在在花錢鼓勵。內需的真正引擎并非簡單‘花錢’,而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目前約43%,低于美國的67%)和社會保障覆蓋率的提升。讓大家有錢花,并且敢于花。
反過來講,消費不振—養(yǎng)老/失業(yè)擔憂—儲蓄增加—消費更不振,這個循環(huán)非常非??膳?,越往后越沒法破局。
在這里還是要再強調一下。今后可能增速相對進一步放緩,這種放緩并不是平均的,而是有些地方是負的,一部分地區(qū)增長速度快很多。
從全世界各國的經驗來看,經濟一旦放緩,增長往往處在幾個孤島上。
也就是幾個城市會成為絕對的引擎,其他城市都是看客。年輕人應該毫不猶豫去那些超級城市轉轉。有時候有些邊緣地區(qū)可能突然發(fā)展很快,那可能是政府投資項目在發(fā)力,這種當然也很好,但是往往跟年輕人關系不大。
2、繼續(xù)改善國內環(huán)境,讓大家對自己的私有財產有安全感。今后我們的海外業(yè)務越來越多,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讓那些海外業(yè)務賺到錢之后回流國內,就跟日本似的。
這個事非常非常重要,因為中國海外業(yè)務規(guī)?,F在極其龐大,而且呈現快速上升狀態(tài)。如果海外的錢能回流,那很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如果海外不回流,也代表著富人們用腳投票,可能國內的也會向外跑。
這個整體沒啥特別好的辦法,只能是法制。我以前看不清楚怎么解決,這兩年慢慢看清楚了。
因為很多富人本來有點猶豫,但是這兩年發(fā)現一個問題,一線城市規(guī)則透明,而且政府做事也非常講究,讓大家非常有安全感。
其實富人們也不想跑,享受慣了中國的條件和秩序,再到海外根本適應不了,但是確實對財產的安全性有一定的憂慮。這些都沒必要回避,越回避問題越嚴重。
今后把這一線城市的法制先建設好,足夠透明足夠公正,然后再向外擴散。咱們不可能一次性把所有問題都解決了,你只能是一步一步來,可以先在一個地區(qū)解決了,然后再向外擴散。
我跟很多有錢的人聊過,大家共同的感受:
上海,現在已經處于全球所有城市的T0狀態(tài),包容、精致、秩序、法制、商業(yè)、基建,都完美契合,應該是沒有對手的存在。后續(xù)只要上海模式向外擴張,或者幾個超級城市上海化,那問題不大。
3、落實勞動法。
我總說這事,很多人笑我不懂中國,我笑你們不懂趨勢。
其實大家回頭看過去走過的路,就能清晰看到我們這些年明顯是越來越守法的,按照這個趨勢走下去,一點問題都沒。
很多人說如果嚴格按照勞動法來,很多企業(yè)都得破產。這其實也是我們后續(xù)改變的一個方向。
如果一部分企業(yè)必須建立在“喝人血”的基礎上才能活下去,趁早倒閉。如果正常經營的企業(yè)在遵守勞動法之后也經營不下去,那可以改一下法律。反正把法律當成個事,大家都遵守起來,對未來至關重要。如果理解不了,就想想交規(guī),如果每個人都不遵守交規(guī),你覺得你沒人管了自由了,可能出門幾百米就被改裝重卡給撞了。
而且可能不止我自己,大家都能感受到,身邊普遍呈現出了一個態(tài)勢,“上班的往死里忙,找工作也非常難”。 這個影響非常非常壞,不嚴格執(zhí)行勞動法,這個狀態(tài)可能會進一步加劇。
把規(guī)則立起來,然后大家都執(zhí)行,如果沒法執(zhí)行,就稍微調整下規(guī)則,反正執(zhí)行起來。
尾聲:
我這兩年沒少溜達,整體有個感覺,就是全世界除了我們,其他國家的感覺就是“停滯”,經濟停了,思想也停了,更關鍵的是,絕大部分國家的政府和老百姓都不再嘗試去解決問題。都有種老態(tài)龍鐘的感覺。
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國家還處于三十來歲的年齡,依舊處于氣勢磅礴的上升期。
上一波的全球化明顯要進入一個低潮期了,我們比較幸運的,在上一個周期中整體是受益最大的那一方。接下來很長時間,發(fā)達國家的離岸外包可能也不行了,這對我們不是好事,但是對于其他發(fā)展中國家更不是好事,無形中會封住很多國家的追趕之路。
總之吧,危機這東西長期來看都是轉機。讓我們回歸常識,回歸現實,務實地處理好自己的事,保障好民生,做好社會兜底,發(fā)揮出來我們14億人的創(chuàng)造力和消費力,哪怕外邊大浪滔天,依舊可以在全球格局重塑中占據主動。
全文完,感謝閱讀,如果喜歡請三連。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