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成都4月8日電 題:通訊:“90后”守藝人遇見川劇盔帽的“七十二頂半”
作者 岳依桐 何蘆恒
四川省成都市的一間工作室內,“90后”青年邱粟楊正伏案制作一頂川劇盔帽。他手握美工刀,靈巧地在紙板上勾勒出云龍紋樣,案頭擺放著許多半成品盔帽部件和絨球、珠串等裝飾材料。“繪圖、雕版、拔絲、加紗、燙殼、彈絲、瀝粉、繃面、貼金……一頂盔帽要經過二十多道工序才能做好,平均耗時1個多月。”邱粟楊向中新網記者如是介紹。
川劇盔帽是川劇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深厚的戲曲文化內涵。邱粟楊是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川劇傳統(tǒng)盔帽制作技藝的市級代表性傳承人。他說,在川劇盔帽“七十二頂半”的基礎框架上,可以變幻出1000多個不同角色。文臣的盔帽方翅顯儒雅、武將的盔帽雙翎展霸氣、帝王的盔帽九串示尊貴、女子的盔帽蝶紋添柔美……特殊角色更有定制盔帽,如諸葛亮戴“萬卷書”、岳飛戴“岳爺盔”等。

邱粟楊正在制作一頂川劇盔帽。受訪者供圖
雖然2014年才正式入行,但邱粟楊早已與川劇盔帽結緣。他的爺爺邱忠清年輕時就拜成都知名川劇行頭鋪“德隆號”老板趙德隆為師,習得扎實手藝。耳濡目染之下,邱粟楊逐漸萌生對這門傳統(tǒng)技藝的喜愛,并于大學期間逐漸開始系統(tǒng)性學習。
10余年來,邱粟楊對川劇盔帽制作技藝的傳承創(chuàng)新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耙环剿猎杏环轿幕瑐鹘y(tǒng)技藝在保持自身特點的同時,也應隨著時代發(fā)展不斷創(chuàng)新?!彼e例道,高、重、巧、繁是川劇盔帽的四大特點,但太重的盔帽會給演員造成負擔,因此在20世紀80年代就進行了改革,“現(xiàn)在采用的材料更加輕巧,重量減輕的同時也不失精巧?!?/p>
除了在四川省川劇院進行盔帽管理等日常工作外,邱粟楊還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嘗試設計制作更多精美的川劇盔帽,并探索川劇盔帽制作技藝在裝飾品、工藝品方面的應用。為了讓傳統(tǒng)技藝巧借互聯(lián)網之力更好地“活”在當下,邱粟楊還在社交媒體平臺開設賬號,科普川劇盔帽制作技藝,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邱粟楊正在修補一頂盔帽上的珠串裝飾。鐘衛(wèi)澤攝
邱粟楊談道,近年來隨著年輕一代的文化自信不斷增強,“國潮熱”日漸升溫,包括川劇盔帽在內的傳統(tǒng)戲劇配飾也走出舞臺,走進大眾的生活。他認為,傳統(tǒng)文化最好的傳承方式就是大眾傳承。“有更多人了解,就能吸引更多人參與到傳承和創(chuàng)新中來?!?/p>
“我還觀察到,有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從事川劇盔帽制作或與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行業(yè),大家在交流過程中也不斷迸發(fā)出新的‘火花’?!边@一現(xiàn)象讓邱粟楊感到欣喜并對行業(yè)發(fā)展前景更加充滿信心。他說,曾經一度經歷傳承危機的川劇傳統(tǒng)盔帽制作技藝,如今正在以更加多元的面貌走向未來。(完)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