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的琿春風云激蕩,吳大澂在談判期間發(fā)現(xiàn),中俄邊陲要道琿春長嶺子竟無界牌矗立。在會勘中俄邊界結束后,吳大澂仿照漢代名將馬援征交趾后立銅柱標志漢朝最南邊界的故事,和琿春副都統(tǒng)依克唐阿等人在長嶺子中俄交界處(第八記號處,亦即沙俄天文臺處)豎立一銅柱,作為疆域邊界標志,其上刻字為“光緒十二年四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吳大澂琿春副都統(tǒng)依克唐阿奉命會勘中俄邊界,既竣事,立此銅柱。銘曰:疆域有表國有維,此柱可立不可移”。銅柱上的文字在陽光下折射出冷冽鋒芒,與其余幾座石質(zhì)界牌遙相呼應,共同構筑起數(shù)百里長的中俄琿春東界。

《立不可移——吳大澂系列組畫之添立銅柱》(局部)
1900年,沙俄入侵東北時,將銅柱碎為兩段,運至伯力博物館。銅柱原址只?;?024年,琿春市在吳大澂所立銅柱臺基遺址旁,嚴格按原銅柱等比例重新豎立銅柱。并在銅柱上刻下“為紀念民族英雄吳大澂收復國土的歷史功績,特重鑄此銅柱,立于原址旁,不可移動?!?/p>
《立不可移——吳大澂系列組畫之添立銅柱》描繪吳大澂成功收回了被侵占的土地,并在邊界上立下銅柱以示紀念場景。畫面中,吳大澂挺直脊梁,雙手背后;依克唐阿握緊雙拳,躊躇滿志;銅柱立于身后,創(chuàng)作者通過透視畫法使高大的銅柱與整體更為協(xié)調(diào)。“銅柱就像在歷史迷霧中打出一束光,讓民族氣節(jié)在黑白碰撞中迸發(fā)永恒光芒?!敝鲃?chuàng)人員、吉林藝術學院新媒體學院基礎部主任吳大鵬表示,繪制《添立銅柱》時,除了對寫實油畫語言的運用,創(chuàng)作團隊也著重把握好畫面氣氛,構建人物形象與天、地、山巒之間的整體聯(lián)系。畫面色調(diào)既要統(tǒng)一,還要有細微變化,同時加強黑白灰反差,提升作品的視覺沖擊力?!短砹~柱》的繪畫時間緊、任務重、畫面大,創(chuàng)作團隊一直在加班加點推進作品,力求再深刻一點、形象一點,更好地呈現(xiàn)歷史。

當今之光亮漫過畫布的油彩,那句“不可移”穿透三個世紀的風霜,化作照徹山河的永恒晨曦。吳大澂、依克唐阿這些清末的民族英雄,以個人螢火之光,匯聚成捍衛(wèi)家國的燎原之勢。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郭悅/文 錢文波/攝
責編:秦楚越
編審:裴晶瑩
監(jiān)審:董杰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