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時期,湖南曾有過一戶“了不得”的地主人家。雖然地主本人其貌不揚,名聲不顯,但他的子孫后代卻一點也不尋常。
他的兒子和女婿在后來都成為了開國大將,他的三個孫子也都成為了少將。
說起來,這一切與毛主席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

從質(zhì)疑到認同
了解毛主席的人可能都知道,他從小就是一個性情倔強,有著獨立思想,敢于挑戰(zhàn)壓迫勢力的人。
在很小的時候,他便敢反抗有著封建思想的父親。當年在讀完私塾后,父親便要求他輟學(xué),并想要強硬地將他送到一家米店去當學(xué)徒。

但擁有著遠大志向的毛主席卻并不同意這種安排。在與父親進行了一番斗爭后,他終于進入了夢寐以求的東山學(xué)堂繼續(xù)學(xué)習(xí)。
雖說東山學(xué)堂是當?shù)胤浅S忻?,有著新式教育的學(xué)校,但里面的教書先生大多數(shù)卻非常守舊。

而毛主席也在入學(xué)后經(jīng)常與幾個先生爭論。對此,先生們非常不高興,總是說:“這個男娃,不管什么時候,道理總是比別人多?!?/strong>
有一回,毛主席又與幾人爭執(zhí)了起來,最后他實在待不下去了,只能憤然離開。

但他又不愿意回家,于是便去了一個和自己關(guān)系還不錯的私塾先生家暫避。
這位私塾先生名叫陳道良,家里有田地上百畝,也是當?shù)赜忻牡刂鳌?/p>
但他這個地主與其他愛剝削人的地主并不一樣,陳道良一家都非常善良,經(jīng)常救濟窮人。因此主席對他非常有好感。

而陳道良也非常喜歡這個倔強有個性的青年。因為在主席的身上,他總是能看到兒子的影子。
他的兒子陳庶康也是一個不喜歡墨守成規(guī),思想非常新穎,喜歡接受新事物的孩子。
基于這層關(guān)系,他總是會關(guān)照毛主席。久而久之,兩人的關(guān)系便親近起來。

喜歡歸喜歡,但在他內(nèi)心里還是不太贊成對方這種太“出格”的行為。
他總是勸說主席,在家要聽父母的話,在外要聽老師的話,否則以后的日子會吃苦。
但毛主席卻并不這樣認為,如今國難當頭,若是人人都隨波逐流,那國家還有什么未來可言?

他們作為當代青年,更要擔負起開辟新時代的重任,要敢于斗爭。
陳道良聽了他的話后大受震撼,他沒想到一個十幾歲的青年竟有如此大的覺悟。
漸漸地,他的思想也開始發(fā)生變化。

又過了幾年,他與毛主席逐漸失去了聯(lián)系。不過他也聽說了,對方后來又去了長沙,去了北京,繼續(xù)去追尋他的理想了。
此后,陳道良便一直以毛主席為榜樣教育著孩子們,讓他們也要做一個愛國的人。
不久后,他便將長子陳庶康也送進了東山學(xué)堂讀書。

原本一開始他只是想讓兒子多接觸一些新式教育,懂得一些道理就行,卻不想自己這個兒子竟然開始心生從軍報國的理想。
這件事他是想也不敢想的。并非是他不支持,只是這是他父親定下的規(guī)矩。

他的父親是清朝有名的湘軍將領(lǐng),為國出生入死,后來看透了清政府的腐朽不堪,于是告老還鄉(xiāng),置辦了田產(chǎn),隱居起來。
從那時起,他的父親便一直告誡自己的子孫后代,將來不管干什么,都不許從軍。
作為孝順的兒子,陳道良也一直謹遵著這條家規(guī)。

于是當他聽到兒子想要參軍時,第一反應(yīng)便是反對。
彼時他的父親也年事已高,病入膏肓。為了讓兒子能留在家中繼承家業(yè),為祖父送終,他便決定給兒子定一門親事,讓兒子收一收心。

卻不成想,此舉卻直接將兒子逼得離家出走了。陳道良悔不當初,當即到處打聽兒子的下落,卻始終沒有消息。
他哪里能想到,兒子為了躲避家人,早已經(jīng)改名為“陳賡”了。

再次相見
1927年,此時國內(nèi)的形勢已經(jīng)發(fā)生驟變,大革命在進入高潮后卻又陷入了滯緩。
也是在這個時期,毛主席意識到了農(nóng)民階級在革命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之后,他開始實地考察湖南的農(nóng)民運動。

為了能更好地開展工作,主席拜訪了一切自己所認識的人,其中就包括陳道良。
彼時主席已經(jīng)褪去了當年的青澀,多了幾分成熟與穩(wěn)重,談吐中也透露著不凡。

聽著對方談著天下時局,句句不離人民,陳道良心中頗為感慨。他預(yù)感到,不管對方心里想的是什么,將來大概率能夠?qū)崿F(xiàn)。
當時他向主席講述了兒子的事情,說兒子離家后參加了湘軍,后來又去讀了軍校,天天跟子彈打交道,他心中非常擔憂。

毛主席聽后便勸道,國家興亡,匹夫有責(zé),他的兒子投身革命是一件光榮的事情,他應(yīng)該感到驕傲。
聽了主席的教誨后,陳道良茅塞頓開,他當即表示會按照主席的主張,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讓他們都去參加革命。

他還特意提了一句,自己有一個女婿,叫“譚清河”,也想?yún)⒓痈锩?,但家人不同意,他到時候可以幫忙做一做工作。
毛主席緊緊握著他的手,感謝他為革命做了大貢獻。
等主席離開后,陳道良便像自己承諾的那樣,來到了女婿家做工作。

革命的功臣
譚清河本名“譚世銘”,他們家是世代書香門第,與陳家是世交。他與陳賡也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友。
兩人性情志趣都非常相投,聽說陳賡離家出走去從軍后,他心中極為羨慕。
只是他的父親思想守舊,始終不愿放他離家。

當初他想去東山學(xué)堂讀書,父親堅決不肯,后來還是在陳道良岳丈一家的幫助下,他才順利進入學(xué)堂,接受先進教育。
后來他又想去追隨大舅哥,投身革命,但父親依舊不肯。

只是他沒想到的是,這次岳父竟然毫不猶豫地站到了他這一邊。在岳父的勸說下,他的父親也終于同意了他從事革命的想法。
在他臨離開前,陳道良緊緊拉著他的手囑咐道,一定要找到湘潭韶山?jīng)_的毛先生,日后毛先生一定能教導(dǎo)他走上正道。

譚世銘謹記在心。之后他便一路奔波來到了漢口,找到了大舅哥陳賡所在的部隊,并正式參加革命。
在陳賡的幫助下,他改掉了原來這個具有封建意味的名字,正式改名為“譚政”。

不過他剛參加革命沒多久,老蔣便發(fā)動了政變。兩人的處境都變得艱難起來。
在緊要關(guān)頭,兩人在一個夜晚約定好,一起逃跑了。
后來陳賡去了南昌,參加了起義。起義失敗后,他又前往上海加入了中央特科,開始協(xié)助周總理工作。

而譚政則留在了我黨人員盧德銘的警衛(wèi)團中,不久后他又被編入了湘鄂贛部隊中,并在毛主席的領(lǐng)導(dǎo)下參加了秋收起義。
起義失敗后,他又隨毛主席上了井岡山,并憑借著扎實的文學(xué)能力,成為了主席的第一任秘書。

在一次聊天時,譚政才透露了自己的身份。當?shù)弥褪顷惖懒伎谥心莻€名叫“譚清河”的女婿時,毛主席驚喜不已。
他笑著說道:“你岳父是個大好人啊,他樂善好施,同情貧苦人民,還將自己的兒子女婿都打發(fā)去革命了!”

“陳老先生是革命有功之臣喲,將來革命成功,你要領(lǐng)著我去看望他老人家!”
譚政當即點頭稱是。
在此后的數(shù)十年里,陳譚二人便一直奮戰(zhàn)在各自的崗位,為革命付出著心血。他們在后來也都與毛主席成為了至交好友。

建國以后,兩人全都被授予大將軍銜。而陳賡的三個兒子,也就是陳道良的三個孫子,也在父輩的影響下成為了軍人。
后來,他們也分別在各自的領(lǐng)域上有了不俗的成就,并皆被授予了少將軍銜。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