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官窯燒制技藝重光 ,三千載青瓷古韻新章

——訪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世界非遺“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傳承人李邦強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扉頁——

李邦強用半生堅守詮釋了“擇一事,終一生”的匠人精神。從破解明代官窯密碼到推動非遺全球化,他不僅讓沉睡的文明重煥光彩,更以創(chuàng)新賦予傳統工藝時代新的生命力。正如他所言:“青瓷是歷史的鏡子,更是未來的種子?!痹谑卣齽?chuàng)新的路上,李邦強仍在續(xù)寫著龍泉青瓷的傳奇篇章。

正文——

窯火重燃映古韻青瓷新釉綻華章

李邦強出生于龍泉青瓷世家,家族三代以青瓷技藝為立身之本。祖父輩在龍泉八都鎮(zhèn)古窯旁支起了柴窯,以傳統“饅頭窯”燒制青瓷聞名鄉(xiāng)里,窯火映照的青煙中,釉色在烈焰中演繹出的千變萬化,成為烙印在他血脈之中的童年記憶。父親李佰發(fā)作為新中國成立后,歷任國營龍泉瓷器工廠廠長,龍泉青瓷恢復生產的首批技術骨干,常將他帶至瓷廠觀摩拉坯、修坯、施釉的完整工序。年幼的他,總愛趴在窯爐邊,凝視釉料在1280℃高溫中演繹的“窯變”奇觀——青如玉的梅子青釉在還原焰中流轉,時而泛起天青色的漣漪,時而凝結出粉青的月華,這些釉色變幻的奧秘,如同磁石般吸引著少年探索的目光。

1980年,李邦強考入了浙江省龍泉陶瓷技術學校,在系統研習傳統制瓷技藝的歲月里,李邦強在《龍泉縣志》泛黃的紙頁間發(fā)現了更宏大的歷史圖景。他常在圖書館待至閉館,指尖撫過《大明會典》中“處州歲貢龍泉青瓷八千件”的記載,在殘缺的碑帖拓片中拼湊出明代官窯的吉光片羽。這種對歷史真相的執(zhí)著追求,驅使著他利用課余時間走訪了龍泉四十余處古窯遺址,收集散落在民間的瓷片標本。某次在道太鄉(xiāng)深山中,他偶然發(fā)現了一片帶有“洪武年制”標識的瓷片,釉面呈現的“翠青如玉”質感與宋代梅子青的冷冽形成了鮮明對比,這成為了他叩問明代官窯工藝之謎的起點。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83年畢業(yè)后的職業(yè)生涯,李邦強在龍泉瓷廠與青瓷研究所的淬煉中不斷精進技藝。1987年參與恢復失傳千年的“冰裂紋”技藝時,他常連續(xù)七十二小時守候在窯旁,用溫度記錄儀捕捉0.5℃的溫差變化,發(fā)現釉料在冷卻過程中形成了“金絲鐵線”的臨界點。這項突破性成果,不僅重現了宋代哥窯的玄妙,更為他日后破解明代官窯密碼奠定了堅實的技術根基。1996年國企改制浪潮中,他與岳父陳壇根一起創(chuàng)立了龍泉古窯瓷廠,提出“以古法鑄新魂”的復興理念,在傳統龍窯旁架起了現代梭式窯,將傳統柴燒技藝與現代科技有機融合。

2006年大窯楓洞巖窯址的考古發(fā)現,猶如一記驚雷震撼了業(yè)界。當五爪龍紋大罐的殘片重見天日,證實了龍泉窯作為明代官窯的歷史地位,李邦強卻陷入了更深沉的思索——為何明代青瓷釉色更趨玉質溫潤?其胎釉配方與宋代究竟有何本質差異?為解開這個跨越六百年的謎題,他帶領著團隊開啟了長達十二年的科研征程。他們踏遍了龍泉大窯古窯址發(fā)現與古瓷片成分相吻合的稀有瓷土;與浙江大學材料學院合作建立了聯合實驗室,運用X射線熒光光譜儀解析釉料分子結構;歷經327次的配方試驗,最終在2010年成功復原了明代官窯青瓷燒制技藝。這項突破性成果被列入浙江省科技廳重大專項,獲國家發(fā)明專利,并在故宮博物院“明代官窯瓷器特展”中引發(fā)了轟動。

如今漫步于龍泉古窯瓷廠,可見李邦強團隊復燒的明代官窯瓷器:梅瓶的“天青積雨釉”流淌著雨過初霽的詩意,玉壺春瓶的“翠青釉”凝結著和田玉的瑩潤,而最令人嘆為觀止的當數“五爪龍紋大罐”——器型端莊如泰山,釉色澄澈似琉璃,龍鱗在特定光線下竟折射出七彩暈染,完美地復現了文獻記載的“雨過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的皇家氣象。這些凝聚著古今智慧的瓷器,不僅讓失傳的明代官窯技藝重煥生機,更在G20杭州峰會、APEC會議等國際舞臺上綻放異彩,成為講述中國陶瓷故事的當代主角。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失傳六百年明代宮廷燒制青瓷技藝重現

2008年深秋,當李邦強站在龍泉大窯楓洞巖遺址的考古發(fā)掘現場,凝視著剛出土的明代官窯瓷片時,那些泛著幽藍光澤的殘片在他眼中,不僅是歷史遺珍,更像是一道跨越六百年的時空密碼。正是憑著這份對古陶瓷的執(zhí)著,促使他與浙江大學材料化工學院周少華教授團隊攜手,正式啟動了“明代官窯工藝恢復”這項注定被載入陶瓷史冊的科研工程。

面對史料匱乏如荒漠、配方失傳似謎團的困境,這支由考古學家、材料學家與傳統匠人組成的跨界團隊,選擇以科學利器叩開歷史之門。在浙江大學材料分析實驗室里,X射線熒光光譜儀的幽藍光線穿透千年時光,將瓷片粉碎后的微末樣本映射成精確的數據圖譜——胎體中氧化鐵含量精確至0.3%,釉料里析出的鋯元素與當地特有的紫金土形成獨特配比。周少華教授撫摸著實驗報告上的曲線圖,恍若觸摸到了明代匠人的智慧:“這些數據證明,明代官窯青瓷的胎釉體系已形成了完整的科學框架,與宋代追求自然天成的配方理念形成了鮮明對比。”

配方破譯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為尋找與古法契合的瓷土礦,李邦強帶領著團隊開啟了一場現代版的“尋寶之旅”。他們穿梭于龍泉群峰之間,足跡遍布30余處隱秘礦脈。在海拔800米的南鄉(xiāng)懸崖,當勘探隊員用鋼釬撬開覆蓋巖層,露出雪白如玉的高嶺土時,李邦強撫摸著礦脈斷面,忽然想起古籍中“雨過天青云破處”的記載——這抹純凈的白色,恰似明代官窯工匠眼中追尋的至臻境界。卡車輪胎在崎嶇山路上磨出深深的溝壑,恰如時光在追尋者身上刻下的勛章,他戲稱:“每道車轍都是與歷史對話的印記?!?/p>

這場持續(xù)了十二載的科技考古之旅,不僅讓失傳的明代官窯青瓷重煥生機,更開創(chuàng)了傳統工藝現代復興的新范式。當故宮博物院專家見到復刻的洪武纏枝蓮紋大碗時,驚嘆其釉里紅發(fā)色“艷而不俗,沉而不悶”,與傳世品達到了肉眼難辨的相似度。2016年G20杭州峰會期間,李邦強團隊創(chuàng)作的《三潭印月壺》作為國禮,驚艷世界,其器型之精準、釉色之溫潤,印證著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的完美交融。正如希臘國家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的復刻品所昭示的:這些穿越時空的瓷器,既是古老文明的當代回響,更是人類智慧的永恒對話。

“雨過天青”承古意楓洞巖火啟新元

在龍泉青瓷的千年窯火中,李邦強以匠心為筆,書寫著傳統技藝的當代傳奇。當復燒明代官窯青瓷的難題被攻克,這位深耕青瓷領域三十余載的非遺傳承人,并未沉醉于復刻古物的榮光之中。他以宋代官窯“雨過天青”的意境為靈感源泉,在實驗室中反復調試釉料配比,歷經數百次的窯火淬煉,終使“粉青釉”呈現出凝脂般的玉石光澤——釉面流轉間,既有宋代美學的含蓄 雅致 參數 圖片 ),又暗含現代科學的精準把控。2016年,他以西湖十景為藍本設計的《三潭印月壺》驚艷G20峰會,跳刀技法在壺身勾勒的漣漪紋,將三潭印月的月影倒影凝固為永恒的藝術,這件承載著東方哲學的器物被國際友人譽為“指尖上的中國哲學”,其釉色之美,更令法國吉美博物館策展人贊嘆“東方釉料中藏著星辰大海的奧秘”。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作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邦強構建的傳承體系猶如三維立體的文化根系。在學術維度,他與清華美院共建的青瓷實驗室成為傳統工藝現代轉型的試驗田,“明代官窯研修班”培養(yǎng)的年輕學者,將古法燒制與材料科學深度融合;在技藝傳承層面,23名高級技師組成的“青瓷匠人方陣”中,弟子李豐創(chuàng)作的《荷葉蓋罐》以荷葉舒展的天然肌理入器,被浙江大學永久收藏,成為當代青瓷美學的典范;而數字化保護的創(chuàng)舉更開了先河,3000余件古瓷三維模型的數據庫,如同為龍泉青瓷鑄造了穿越時空的基因庫,讓殘損的瓷片在虛擬世界中重獲新生。

文明的對話,在他手中升華為藝術的共鳴。2017年巴黎中國文化中心的展廳里,明代官窯瓷器在鎂光燈下流轉著跨越時空的東方神韻。面對西方觀眾驚嘆的目光,李邦強以流利英文解密青瓷“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的奧秘:從龍窯柴燒時火焰軌跡與釉色變化的微妙關系,到海上絲綢之路瓷器貿易如何承載著東方智慧遠航。這場文化解碼,讓盧浮宮策展人感慨道:“這些器物證明,中國工匠早在七百年前就掌握了材料科學的密碼?!贝撕螅淖髌奉l繁亮相國際藝術展,2023年在威尼斯雙年展上,《青瓷交響》系列作品,以瓷土與金屬的跨界融合,再次引發(fā)了東西方藝術界的深度對話。

在龍泉青瓷寶劍大師園的規(guī)劃藍圖中,李邦強勾勒出傳統工藝的生態(tài)圖譜。占地526畝的園區(qū)內,柴窯的松煙裊裊與3D打印機的精密運作相映成趣:傳統技藝保護區(qū)里,老匠人用古法燒制青瓷的火候經驗被編撰成冊;現代創(chuàng)新工坊中,數字建模技術正在重構青瓷的造型語言;“一帶一路”青瓷研究院的成立,讓景德鎮(zhèn)青花與龍泉青瓷在此碰撞出新的藝術可能性。文旅融合基地的青瓷研學線路,每年吸引了十萬余名訪客,他們在體驗拉坯技藝時,指尖觸摸的不僅是溫潤的瓷土,更是流淌千年的文化血脈。這座集生產、研究、展示于一體的文化地標,正成為傳統工藝現代轉型的鮮活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