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河谷這個地方,可能很多人聽都沒聽過,但它在中國歷史上卻是個大名鼎鼎的存在。特別是清朝末年,中國政府為了從沙俄手里把它收回來,居然愿意掏出900萬盧布這么一筆巨款。

這在當時可不是小數(shù)目,要知道,清朝那時候國庫空虛,能拿出這么多錢來干這件事,足見伊犁河谷對中國的重要性。那么,這個地方到底有啥特別的,為什么中國非得把它拿回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伊犁河谷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天賜的寶地

伊犁河谷坐落在新疆西部,橫跨中國和哈薩克斯坦邊境,核心區(qū)域是中國境內的內伊犁河谷,面積大約5.64萬平方公里。

整個伊犁河流域面積算下來有15萬平方公里,伊犁河本身全長1236公里,其中442公里在中國境內。這條河可不是一般的河,它是中國境內流量最大的河流之一,年均徑流量高達130億立方米。

這是什么概念?簡單說,就是水多得不得了,能灌溉大片農田,養(yǎng)活一大群牲畜,還能支撐工業(yè)用水。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地理上,伊犁河谷被北邊的博羅克努山和南邊的天山夾著,形成一個“兩山夾一河”的地形。這種地形特別有意思,因為它能擋住從西邊吹來的濕潤氣流,讓伊犁河谷的降水量比新疆其他地方多得多,年降水量超過400毫米。

新疆大部分地區(qū)都是干巴巴的沙漠和戈壁,降水量也就幾十毫米,能有個100毫米就算不錯了。而伊犁河谷硬是靠著天山雪水和充沛的雨水,成了新疆少有的綠洲地帶,濕潤得甚至有點像江南的感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水多,土地就好使。伊犁河谷有1500萬畝耕地,5400萬畝草原,還有2700萬畝森林。耕地能種小麥、玉米、棉花這些糧食和經濟作物,草原適合放牧牛羊,森林還能提供木材和生態(tài)屏障。

光這些數(shù)字就能看出,這地方資源多豐富。別的地方還在為水發(fā)愁,伊犁河谷卻能靠著天然條件,把農業(yè)、畜牧業(yè)搞得風生水起。

有人甚至說,伊犁河谷的景色能跟瑞士媲美,富庶程度不輸江南,這話雖然有點夸張,但也說明它確實是個寶地。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沙俄手里搶回來的戰(zhàn)略要地

伊犁河谷的重要性,跟19世紀那段屈辱的歷史脫不了干系。當時是清朝末年,國家亂成一鍋粥,內有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外有列強虎視眈眈。

1864年,新疆出了個大亂子,一個叫阿古柏的中亞軍閥趁亂占了新疆大部分地方。清朝忙著收拾內地,根本管不過來。

1871年,沙俄瞅準機會,出兵占了伊犁河谷。他們打的旗號是“代為收復”,說等清朝平了亂再還回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可誰信???沙俄占了伊犁后,馬上修堡壘、駐軍隊,分明是想賴著不走。清朝這邊一看,這還得了?但朝廷里意見不一,有人覺得新疆太遠,地廣人稀,守不住,干脆放棄算了。

可陜甘總督左宗棠不干,他覺得伊犁是新疆的命門,丟了伊犁,新疆就保不住,新疆一丟,整個西北邊防就完了,國家安全都沒保障。

1876年,左宗棠帶兵西征,先打北疆,再收拾南疆。1877年,他把阿古柏干掉,收復了新疆大部分地方,可伊犁還在沙俄手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878年,清朝派了個叫崇厚的人去跟沙俄談,結果簽了個《里瓦幾亞條約》,條件苛刻得離譜,不但要賠錢,還要割地。國內一聽,炸了鍋,左宗棠更是氣得要死,堅決要求廢約,準備硬打。

1880年,左宗棠把軍隊拉到哈密,擺出一副要動手的樣子。同年,清朝換了個更靠譜的曾紀澤去跟沙俄重新談。雙方磨了半天嘴皮子,終于在1881年簽了《伊犁條約》。這個條約規(guī)定,中國付900萬盧布,沙俄把伊犁河谷上游還回來。

雖然沒全拿回來,但好歹保住了核心區(qū)域。這900萬盧布可不是小錢,當時清朝財政緊張,這筆錢相當于掏空了家底,但左宗棠他們還是咬牙付了,說明伊犁河谷真不是可有可無的地兒。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經濟價值:資源寶庫,工業(yè)命脈

除了地理和歷史,伊犁河谷在經濟上的分量也不輕。先說資源,這地方簡直是個天然寶庫。已探明的礦產有86種,其中煤炭最牛,儲量300億噸,預測總量能到4800億噸,被叫作“煤都”。除了煤,錫礦、鐵礦、錳礦、金礦這些也都不缺。

這些東西對工業(yè)有多重要就不用說了吧?中國那時候正需要工業(yè)化,這些資源能解燃眉之急。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農業(yè)方面,1500萬畝耕地不是擺設,能產糧食和棉花,養(yǎng)活一大片人。5400萬畝草原更是畜牧業(yè)的好地方,新疆的牛羊肉全國有名,伊犁河谷的牧業(yè)功不可沒。

工業(yè)上,靠著煤炭和其他礦產,這里搞起了電力、冶金、化工這些重工業(yè),不光支撐新疆本地,還能給全國輸血。

簡單點說,伊犁河谷的經濟價值在于它啥都有——水、土、礦、草,樣樣不缺。對一個資源分布不均的國家來說,這種地方就是命根子,丟了就等于斷了條胳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戰(zhàn)略意義:西部門戶,國防屏障

經濟是軟實力,戰(zhàn)略才是硬道理。伊犁河谷的戰(zhàn)略地位,決定了它絕不能丟。先說對外,它是中國通往中亞、西亞、歐洲的橋頭堡。

古代絲綢之路就從這兒過,現(xiàn)在“一帶一路”也離不開它。往西一打開,就是廣闊的國際市場,誰占了伊犁,誰就拿到了對外開放的鑰匙。

再說對內,伊犁河谷連著南疆和北疆。獨庫公路就從這兒穿過,把原來1000多公里的路程縮短到560公里。南疆北疆一通,物資、人流、信息都能快速流動,對新疆的穩(wěn)定和統(tǒng)一好處太大了。

最關鍵的是國防。伊犁河谷是西北邊防的門戶,左宗棠說得明白:“伊犁一失,疆陲無險可守。”要是敵人占了伊犁,就能順著地勢往里打,新疆丟了不說,整個內地都得抖三抖。所以,保住伊犁,就是保住西北的屏障,保住國家的安全底線。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多元融合的紐帶

伊犁河谷是個多民族聚居地,維吾爾、漢、哈薩克、回、蒙古族啥都有。這里的文化遺產和民族傳統(tǒng)多得數(shù)不過來,像個大熔爐。保護這些東西,不光能促進民族團結,還能讓大家更有歸屬感。

中國一直講“多元一體”,伊犁河谷就是個活例子。民族和睦了,社會穩(wěn)了,國家才能長治久安。這塊地的文化價值,跟它的經濟、戰(zhàn)略地位一樣,都是中國不能丟的理由。這么多身份加一塊兒,難怪清朝寧可掏900萬盧布也要把它拿回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