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朝陽躍出昆侖山脊,銀灰色的管廊在山谷里劃出優(yōu)美弧線。從空中俯瞰,這座現代工業(yè)集群猶如鑲嵌在“萬山之祖”胸前的勛章,見證著大紅柳灘項目建設團隊如何將不可能變?yōu)榭赡?。他們的故事,正隨著219國道上川流不息的運輸車隊,譜寫著新時代規(guī)模最大、采選冶產業(yè)鏈齊全的鋰鹽生產基地駝鈴傳奇。
云端戰(zhàn)場的極限挑戰(zhàn)
在平均海拔4600米的昆侖山腹地,氧含量僅有沿海地區(qū)一半的“生命禁區(qū)”,中國二十冶的旗幟獵獵作響。2023年8月,這支鋼鐵勁旅挺進新疆和田大紅柳灘,承建新疆和田大紅柳灘鋰稀有金屬礦300萬t/a采選工程,開啟全球海拔最高的鋰鹽生產基地建設征程。
施工現場的氣壓表指針在470-550千帕區(qū)間劇烈抖動,相當于在珠峰大本營建立工業(yè)堡壘。技術員牛建榮至今記得初抵工地時的震撼:“下車瞬間像被無形巨手扼住咽喉,目之所及盡是裸露的巖層,是連飛鳥都不愿停留的絕境。”在這里,普通人的血氧飽和度會驟降至80%以下,設備功率衰減30%,連柴油發(fā)電機都因缺氧出現“高原反應”。
項目總指揮王鵬飛在施工日志中寫道:“我們的戰(zhàn)場有三個敵人——海拔每升高百米就要重新計算的混凝土凝固曲線,晝夜溫差40℃引發(fā)的金屬材料形變,還有每月至少封山7天的219國道。”物資補給需從500公里外的葉城啟運,每車鋼材運輸成本高達平原地區(qū)3倍,一顆螺絲釘的遲到都可能讓整個工期脫軌。

施工現場
破局者的技術革命
昆侖山巔的鋼鐵華爾茲正在上演——Φ5.03米×6.4米的濕式溢流型球磨機如同沉睡的機械巨獸,其344.27噸的鋼鐵之軀足以讓三頭成年藍鯨相形見絀。在-25℃的寒風中,分體運輸的筒體組件猶如史前巨獸的骸骨,等待著一場精密至微米級的工業(yè)復活儀式。項目團隊獨創(chuàng)的“液壓同步頂升系統(tǒng)”正在創(chuàng)造奇跡:4組200噸級液壓千斤頂構成力量矩陣,通過北斗定位系統(tǒng)實現0.05毫米級的同步精度。工程師們研發(fā)的《一種大型球磨機安裝方法》《一種大型球磨機調試方法》2篇專利和《大型溢流型球磨機安裝工法》等成果,讓65噸單體組件在50噸行車的物理局限下,完成了“四兩撥千斤”的力學魔術。
技術組長劉小境的防寒手套已結滿冰甲,他手持激光跟蹤儀在-25℃環(huán)境中連續(xù)校準7小時:“每個法蘭面的平行度必須控制在0.02毫米以內,這就像在十二級狂風中給萬里長城砌最后一塊磚。”團隊創(chuàng)新的“低溫環(huán)境熱補償校準法”,將傳統(tǒng)72小時的裝配周期壓縮至28小時。當最后一組螺栓在暴風雪中完成扭矩校準,總工程師在驗收單上寫下:“這不是簡單的設備安裝,而是中國智造在第三極刻下的工業(yè)紋章——344噸鋼鐵之軀承載的,是二十冶匠人對精密制造的終極詮釋?!?/p>
冰峰上的熱血史詩
在粗礦倉滑模施工的13個晝夜,90后技術員王紅軍創(chuàng)下連續(xù)52小時值守紀錄?!澳0迕可仙?0厘米就要校準一次,寒風裹著冰碴往領口里鉆,即使帶著手套作業(yè),十根手指還是凍得麻痹僵硬,但我們測量儀的精度必須保持0.1毫米。”這支平均年齡32歲的團隊,用41000立方米混凝土、11300噸鋼結構,在雪線之上筑起28米高的工業(yè)豐碑。
2024年立冬,重介質車間進入調試關鍵期。設備經理王志成帶著氧氣面罩指揮作戰(zhàn):“每個閥門都要經過50次啟閉測試,在高原環(huán)境下,密封件的彈性模量變化必須納入計算?!?025年2月28日,當重介質車間成功投產時,監(jiān)控屏幕前的歡呼聲穿透了鋼構廠房的穹頂。
如今,這座占地相當于30個標準足球場的超級工程,正以每天處理萬噸礦石的吞吐量高效運轉。重介質選礦工藝在全國稀有金屬領域成功應用,已穩(wěn)定產出合格的鋰輝石精礦。相較于傳統(tǒng)浮選工藝,重介質選礦工藝選礦成本降低約40%,回收率提升2.48個百分點。大紅柳灘項目的正式投產有望帶動新疆的新能源產業(yè)發(fā)展。正如總工程師魏曉樂所言:“我們不僅在建工廠,更在探索高原工業(yè)化的中國方案。”

項目人員合影
當科技理性遇見人文溫度,當鋼鐵意志融入山河血脈,當重介質車間的機械轟鳴響徹昆侖之巔,中國二十冶用鋼與火的意志、光與電的智慧,在雪域鐫刻下新時代的“冶金天路”。這不僅是海拔4600米的工業(yè)豐碑,更是二十冶人向地球極限發(fā)起的宣言:沒有不可逾越的高山,只有永不停歇的攀登!(中國中冶)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