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zhàn)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
這段膾炙人口的戲歌旋律,讓原本不愛聽京劇的7080后,記住了藍臉的竇爾敦。
不過,很多人也會迷惑,關公、典韋、曹操、張飛,都是三國人物,竇爾敦難道也是三國人物?怎么沒聽說過呢?
其實,竇爾敦是清朝人。之所以能和關公、典韋、曹操、張飛齊名,主要還是因為京劇臉譜的緣故。
京劇用色彩解構人性密碼:紅色昭示忠義,黃色表示兇悍,白色勾勒奸詐,黑色凸顯莽勇,而藍色,則象征桀驁不馴與剛直不阿,常用來表現(xiàn)綠林好漢。
竇爾敦,在民眾眼里,就是一個敢盜御馬的綠林好漢。

當然,在清廷眼里,是一個大盜。比如,在清代公案小說建構的敘事體系里,竇爾敦就是《施公案》中盜取御馬的江洋大盜,是《彭公案》里劫掠官銀的草莽梟雄。
在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中,還解釋了“竇爾敦”名稱的來歷。
“竇爾敦”在家行二,原名"竇二東",后來“二”被傳為“爾”,“東”傳為“敦”。
竇爾敦生活在清初康熙年間,各種事跡在民間不斷傳播,到了晚清筆記小說中,其形象已經(jīng)很豐滿?!兜A外史》記載其智破淫寺救行客,《闕名筆記》杜撰其師承抗清遺老。更有獵奇者將竇爾敦與雅克薩戰(zhàn)役相勾連,編織出他戴罪立功、戰(zhàn)死邊疆的悲壯結局。
這些看似荒誕的傳說,實則是民間對俠義精神的集體想象。

實際上,根據(jù)康熙五十六年的刑部檔案,這位"行劫年久,極其兇惡"的大盜,是被凌遲處死的。
但官方文書中"劫官銀十萬兩"的記載,與地方志所述"獨戰(zhàn)百捕卒"的傳奇,共同拼湊出這位綠林豪杰的真實剪影——他或許確有劫富濟貧之舉,其武藝超群亦非虛言。
而當竇爾敦的故事遇上京劇藝術,便獲得了永恒的生命力。道光年間《連環(huán)套》的橫空出世,讓"盜御馬"成為經(jīng)典橋段。裘盛戎塑造的竇爾敦,用一聲"坐寨"唱段震動梨園;袁世海演繹的"拜山"對手戲,將江湖豪氣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戲臺上的藍臉譜愈發(fā)鮮艷,歷史中的真實身影卻漸行漸遠。

1990年代《說唱臉譜》的流行,讓竇爾敦完成從傳統(tǒng)戲曲到流行文化的華麗轉身。
當"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化作朗朗上口的旋律,這個本已塵封的綠林人物,竟在新時代獲得了千萬"粉絲"。
社交媒體時代,更有短視頻創(chuàng)作者將"盜御馬"改編成說唱段子,讓傳統(tǒng)文化基因在數(shù)字空間裂變傳播。
從大清刑部卷宗里的死刑犯,到百姓口耳相傳的義盜,從京劇舞臺的經(jīng)典角色,到流行文化的時尚ICON,竇爾敦的三百年蛻變史,恰是中華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的生動注腳。
當我們在KTV高唱"藍臉的竇爾敦",早已不再追究歷史真相——那個虛實相生的藍臉形象,已然成為民族集體記憶中的文化圖騰。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