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兩天發(fā)“沈陽平均工資7000+”有人噴小編瞎說,這個也認了,畢竟大部分人確實沒到7000,但是……
這兩天發(fā)“沈陽最低工資標準2100”,又有人噴小編不切實際,“沈陽大把的工作沒達標”,這種評論真的讓人震驚了。
不是,到底什么人在刷工資低???要不上來就是一頓“XX來沈陽都得干3天電銷”,前兩年是“馬云來了都得干電銷”,后來馬云不火了,變成了“雷軍來了都得干電銷”,這兩天甲亢哥火了,又變成了“甲亢哥來了都得干電銷”,怎么你是電銷團隊負責招聘的么,誰來了都讓人干電銷?

沈陽不行還是我不行?想好了回答!
“沈陽除了打電話,還能干啥?”
“東北就這樣,沒別的出路?!?/p>
這兩句是流行了幾年的“網(wǎng)友語錄”,本以為說幾次也就算了,結(jié)果都多少年了?還有人這樣說。
關鍵是,你說的是事實也行,可現(xiàn)實真是如此嗎?
不可否認,任何一座城市,都有“電銷”這個崗位,當然,現(xiàn)在都變成“AI電銷”了,但追溯這些“電銷”的企業(yè),大部分可不是沈陽注冊的。筆者隨機查詢了一家騷擾電話的來源,根據(jù)其預留的“微信聯(lián)系人”對應的公眾號,查詢到了這家高風險公司。該公司至今仍在不間斷的進行著“電銷”。

就在我碼字的時候,騷擾電話還在不斷“來襲”,隨機追蹤了幾個要求小編添加的微信號,注冊地都不是沈陽。
還是那句話,“電銷”這種工作,哪個城市都有,而沈陽,絕對不是“最多”的那個,甚至絕對沒有直播帶貨的多。
同行張三(化名),畢業(yè)后選擇留在沈陽,之前也是受限于學歷等原因,沒有找到好工作,但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興起,他找到了自己的“釋放點”,自媒體干的風生水起,如今做個帶貨主播,月薪過萬早已是常態(tài),一次聊天他還鼓勵小編,“不是工作難找,是你得知道往哪兒找。”
好工作有很多 去不上不能怪工作
沈陽到底好不好找工作,又找不找得到工作?
我隨機搜索了一些職位:


不說這些知名企事業(yè)單位,還有一些“不知名”單位,其實“非銷售”類崗位也非常多。

可為什么很多人還是覺得“沈陽沒工作”?因為他們只盯著那些門檻低、來錢“快”的電銷崗,卻不愿意花時間去學一門技術(shù),或者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你的目光停留在電銷上,還怪人家給你推薦電銷崗位嗎?
抱怨大環(huán)境,不如改變自己!
李四(化名)是沈陽本地人,大學學的是市場營銷,畢業(yè)后進了某保險公司的電銷團隊。很快她發(fā)現(xiàn)這個行業(yè)不適合她,于是決定轉(zhuǎn)行。
她報了個UI設計的線上課程,每天下班后學3小時,半年后成功跳槽到一家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工資翻了倍。她說:“不是沈陽不行,是你得讓自己‘行’起來?!?/p>
同樣的城市,有人只能干電銷,有人卻能找到高薪技術(shù)崗。差距在哪?不是城市的問題,而是個人的選擇。
沈陽作為東北的經(jīng)濟中心,作為東北亞國際中心城市,機會其實已經(jīng)比大部分二三線城市多了。當然,高薪崗位不會主動找上門,你得去匹配它的要求。
其實,往往抱怨“沈陽只有電銷”的人,往往也是那些不愿意改變的人。他們在每一個討論沈陽的話題下留言“一線城市裝不下肉身,二三線城市裝不下靈魂”,那句“眼高手低”的橫批,小編覺得再適合他們不過。
其實,與其在網(wǎng)絡上抱怨,不如花時間學個新技能,跳出這個循環(huán)。
誠然,這幾年大家對于工作、工資收入的預期都降低了很多。這種“電銷?!钡牧餍校彩且驗樗林辛撕芏嗳说耐袋c——找工作難。
但是,誰又“不難”呢?總統(tǒng)都要“兩眼一睜就是還債”,誰有有資格“輕松”呢?說白了,沈陽不欠任何人一份好工作,但它給愿意努力的人留了足夠的機會。真正能改變命運的,從來不是抱怨,而是行動。
也許,下次再有人說“沈陽只有電銷”,你可以反問:“那你呢?除了打電話,還會什么?”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