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承平日久,細數(shù)中國上一次戰(zhàn)爭,還要追述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而參加過這場戰(zhàn)斗的士兵,如今已垂垂老矣。
他們是祖國的英雄和驕傲,我們理應為他們送上鮮花,贊美他們的榮譽,可卻有一位不幸的老兵,有著截然不同的遭遇,他的名字叫晏禮根。
他明明在對越反擊戰(zhàn)中負傷殘疾,殘疾軍人證上卻只寫著“因公受傷”,而不是“因戰(zhàn)受傷”。

之后的三十五年,他一直奔波于江西各個單位,只是為了“找回”屬于自己的榮譽,可惜投遞的資料都石沉大海,沒有結果。
某一天,晏禮根前往廣西的一處烈士陵園祭拜戰(zhàn)友,意外看見,竟有一塊墓碑上寫著自己的名字。
那一刻,晏禮根再也控制不住情緒,抱著埋葬“自己”的墓碑嚎啕大哭。
那么這位可愛可敬的老兵身上,到底發(fā)生了什么?為何好端端的活人,卻成了“烈士”?
張萬年的警衛(wèi)員
晏禮根的老家是江西,他出生于一個貧苦的家庭,從小的生活環(huán)境,鍛煉出他吃苦耐勞的精神,也產(chǎn)生了他參軍報國的理想。

1969年,晏禮根得到了一個機會,在洛陽參軍入伍,后被調到43軍127師服役。
43軍的實力不容小覷,127師師長是大名鼎鼎的張萬年,而晏禮根在服役期間,擔任過好一陣張萬年師長的警衛(wèi)員,可想而知他的能力。
由于晏禮根做事踏實,手腳靈活,軍事素質過硬,給張萬年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覺得這個小伙子是個當兵的好材料。
五年時間一晃而過,按照慣例,晏禮根服役期滿即將退伍,他的心中滿是不舍,他早已與部隊和戰(zhàn)友結下了深厚情誼。
他的團長高觀波同樣感到遺憾,要知道,晏禮根是他帶出來的數(shù)一數(shù)二的好兵!
而巧合的是,晏禮根退伍那天,張萬年師長正好要下到團里視察部隊情況。

張萬年看到今日的退伍軍人那個熟悉的名字后,連忙找來團長高觀波,要他把晏禮根撈回來。
“我記得這個兵,晏禮根!這個兵吃苦耐勞,可是塊好鋼!”
高觀波喜上眉梢,他沒資格把晏禮根叫回來,可師長發(fā)話就不一樣了,于是他快馬加鞭,正好在洛陽火車站前,把晏禮根退伍證給搶了!
看著團長笑呵呵與他解釋,晏禮根一陣錯愕,但隨之而來的,是欣喜!
他太愿意繼續(xù)當兵了,若不是軍隊對服役期限有要求,他哪里舍得離開并肩作戰(zhàn)的戰(zhàn)友?
1976年,晏禮根被調往師部的工兵營,在這里學習如何拆地雷,一學就是兩年。

彼時,拆地雷是一項技術含量不低,且危險性大的任務,但卻非常有必要。
越南戰(zhàn)爭中,越軍為阻擋美軍的腳步,提前布置了大量地雷,種類和數(shù)量都不可小覷。
而且掩埋地雷的方式較之二戰(zhàn)時期,有了許多改進,如壓發(fā)式、觸發(fā)式、絆發(fā)式,每種都有不同的應對策略。
晏禮根學習得非??炭?,很快就從一眾學習者中脫穎而出,成為工兵連的連長。
兩年后,晏禮根被上級派到云南帶領新兵訓練,在真實的地雷場中排雷。
張萬年一開始有些舍不得這個警衛(wèi)員,但想了想,還是放晏禮根去了,他知道,在那里晏禮根才能發(fā)揮更大的才能。

這個選擇,也和那時的國際環(huán)境有關,越南在贏下與美國的戰(zhàn)爭后,接收了大量的美式武器裝備,野心不斷膨脹,認為自己是亞洲一霸。
越南甚至屢次進犯我國邊境,把我國的忍讓當成軟弱,肆意的挑釁。
我國在越南戰(zhàn)爭中幫助越南抵抗美軍,現(xiàn)在他們卻反咬一口,果真讓人寒心。
又過了幾個月,越南的挑釁越發(fā)過分,我國忍無可忍,決定進行對越自衛(wèi)反擊。
尚在云南帶新兵的晏禮根也緊張起來,他一直在等待著報效祖國的機會,這一刻終于來臨!
排雷負傷 命懸一線
1979年2月,晏禮根跟隨部隊前往邊境,在這里接受新一輪戰(zhàn)前動員。

越南在開戰(zhàn)前,狂得無法無天,甚至不把中國軍隊放在眼里,認為中國軍隊久疏戰(zhàn)陣,武器落后,不足為懼!
而一開打,越南便露了怯,不僅引以為傲的王牌軍隊被正面消滅,還一路丟盔卸甲,節(jié)節(jié)敗退,丟了二十多個城鎮(zhèn)!
不過越南人十分卑鄙,他們知道正面不是我們的對手,就在背地里下絆子,甚至使用過生化武器。
而讓我軍最頭疼的,就是越南人在綿長的邊境線上布置的海量地雷,這些密度極高,部分戰(zhàn)略要地,甚至會出現(xiàn)百平米超過500顆地雷的情況。
但晏禮根沒有畏懼,身先士卒帶著工兵連的戰(zhàn)友們沖了上去。

晏禮根前進的每一步都很艱難,越南是典型的山區(qū)地形,道路崎嶇不平,植被很多。
晏禮根不僅要注意腳下的危險,還要預防安置在草叢與樹枝之間的詭雷。
他所能依靠的,只有手中的探針,和長年累月鍛煉而來的銳利眼神。
這樣危險的排雷工作進行了許多次,但晏禮根都圓滿完成任務,為我軍部隊蹚出一條又一條生命之路。
可意外總是來的猝不及防。
1983年的某天,晏禮根照例和戰(zhàn)友們一同前往一片雷區(qū),這次的任務比較危急,還需要冒著敵軍的槍炮,非常危險。

晏禮根趕到戰(zhàn)場沒多久,便聽到一名新兵滿臉驚恐喊道:“我踩到雷了!”
晏禮根臉色變得凝重,連忙安撫新兵,讓他不要亂動,現(xiàn)在就過來幫忙拆除。
說著,他開始向這名新兵腳下靠近,準備采取搶救措施。
可戰(zhàn)場上的炮火聲在耳邊炸響,新兵頓時臉色蒼白,被驚得挪動了當前位置,不幸觸發(fā)地雷。
地雷猛地炸裂,新兵當場犧牲,而隨后趕來的晏禮根也沒能躲過一劫。
飛濺的彈片直插晏禮根的頭部及身體多處,他當場陷入昏迷。

不遠處的戰(zhàn)友連忙將晏禮根送往后方的野戰(zhàn)醫(yī)院,可戰(zhàn)斗還未結束,他們放下晏禮根后,又沖上戰(zhàn)場。
晏禮根傷勢極其嚴重,飛入大腦的彈片只差幾厘米就能讓晏禮根喪命。
經(jīng)過醫(yī)院的緊急搶救,總算保住晏禮根的生命,但部分細小的彈片無法從腦中取出,還壓迫了神經(jīng),使得晏禮根的右眼失明,留下嚴重的后遺癥。
這次負傷,讓晏禮根休養(yǎng)了很久,中途換了好幾次醫(yī)院,等到晏禮根出院時,已是1984年。
出院后,晏禮根的第一個想法,就是要回到原來的老部隊,可他沒想到已經(jīng)物是人非。
除了部隊的番號,當年的團長、營長和戰(zhàn)友們都犧牲、調走或是退伍,他連一個認識的人都沒找到,這讓他感到有些難過。

但他也只是徒嘆一口氣,比起在戰(zhàn)場上當場犧牲的新兵,他能夠撿回一條命,運氣還是不錯的。
可惜的是,晏禮根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一個殘疾人,沒有辦法在軍隊中服役,只能去進行殘疾評定,辦理退伍手續(xù)。
晏禮根拿著部隊頒發(fā)的傷殘軍人證明,回到了老家。
可他回家后,卻驚訝地發(fā)現(xiàn),他的殘疾證上,竟然是“因公受傷”,而不是“因戰(zhàn)受傷”!
兩者一字之差,可代表的含義天差地別!
老家的人看著他的殘疾證,也不敢相信,他們都不瞎,晏禮根的傷,是實打實在戰(zhàn)爭中受的!

晏禮根表情很痛苦,“因公負傷”的榮譽哪里是“因戰(zhàn)負傷”能夠比的?
晏禮根看著手中殘疾證,下定了決心,“不行,必須要改回來!”
寫著自己名字的墓碑
從1984年起,晏禮根開始搜集關于自身的資料,總共有上千份,分別寄給江西的各個單位。
可是,這些資料都石沉大海,晏禮根痛苦萬分,他實在太不甘心了!
為什么會這樣?他隱隱作痛的腦袋、瞎掉的右眼和滿身疤痕,無一不訴說著自己的過往。
可殘疾證上的“因公受傷”四個字卻表明了一個態(tài)度——不承認!
晏禮根心中苦悶至極,這不是毀他的榮譽嗎?

確實,因公和因戰(zhàn)在發(fā)放的待遇上有差別,可晏禮根在乎的卻不是待遇,而是一份尊重。
為此,晏禮根不惜借下巨款,去全國各地尋找線索。
每天,他都身穿著軍裝,挎著軍用背包,腰間別著軍用水壺,去尋找幸存的戰(zhàn)友,尋找當年的領導。
直到2007年的一天,晏禮根在廣西,得知自己的老團長雷悅威的住處!
他沒想到的是,雷悅威看見自己的第一句,就把他罵得狗血淋頭!
“你個小兔崽子!老子給你燒了幾十年紙錢,你現(xiàn)在才來!”
晏禮根懵了,自己死了嗎?為什么給他燒了幾十年紙錢?

雷悅威的妻子看見晏禮根更是嚇壞了,直呼“見鬼了”,直到她真的握上晏禮根的手,才放下心來。
雷悅威看著臉上已滿是溝壑的老戰(zhàn)友,也是露出苦笑。
“過幾天是清明節(jié),我們這些老戰(zhàn)友要去烈士陵園,你來了就知道了?!?/p>
4月1日,天空中下著蒙蒙細雨,晏禮根與老團長一同去看望當初379團犧牲的老戰(zhàn)友們。
晏禮根一排排墓碑看過去,心中有些痛苦,戰(zhàn)友們的音容笑貌猶在眼前。
突然,他怔住了,他在一座墓碑貼著的照片上,看到了一張熟悉的臉,哪怕經(jīng)過風吹日曬,照片已經(jīng)變得模糊,他也能清晰辨認。

因為,那就是晏禮根他自己的照片!
晏禮根一臉不可置信,連忙跑過去,將他的照片撕了下來,露出了后面的字——“晏禮根烈士永垂不朽!”
就在這行字映入晏禮根眼簾的一瞬間,無數(shù)個線索在他腦海中串聯(lián),他終于知道真相!
他總算明白,為何自己的殘疾證是“因公負傷”,因為戰(zhàn)友們和部隊都認為,真正的“晏禮根”早已犧牲!
這幾十年里,他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成了一名“烈士”!
原來,當年他在戰(zhàn)場上被送往醫(yī)院時,由于戰(zhàn)事緊急,而他又傷得太重,信息沒有交接清楚,戰(zhàn)友們都以為他不幸犧牲。

而在南寧醫(yī)院治療幾個月后,晏禮根又被轉到湖南住院,整個過程中,部隊里沒人知道他去哪兒了。
部隊不知道晏禮根的去向,便給他的家中發(fā)電報,可晏禮根老家的人并不認識字,只是回復:晏禮根不在家里。
部隊又詢問他的戰(zhàn)友,大家都以為,晏禮根已經(jīng)壯烈犧牲了!
于是,眾人便將晏禮根以烈士的待遇,安葬在廣西南寧烈士陵園。
知道這一切后,晏禮根老淚縱橫,沒想到真相竟是如此簡單。
已經(jīng)被定義為烈士的他,自然不可能再拿那些搜集而來的資料,去修改殘疾證。

多年的求而不得,終于知曉了原因!
雷悅威站在一旁,拍了拍他的肩膀,兩人在烈士陵園站了很久。
后來,國家的有關部門知道這件事后,高度重視,督促晏禮根的問題一定要得到妥善解決,不能讓老兵流血又流淚。
結語:
2014年,江西率先進行了改革,對以往老兵進行了全面篩查和幫扶,盡最大力量保障老兵權益。
而晏禮根,在雷悅威的幫助,和許多老戰(zhàn)友的作證下,總算如愿以償。
江西省不僅為晏禮根頒發(fā)遲到三十五年的“因戰(zhàn)負傷”殘疾證,還將多年來虧欠的補償款一次補齊。

2017年,晏禮根再一次回到南寧烈士陵園,他看著無名烈士紀念碑,心中情緒涌動,抑制不住眼中的熱淚。
回去的路上,晏禮根在汽車上昏昏沉沉地睡了過去,陪同的記者注意到,不同于幾年前的焦急,他這次睡得非常安心,如孩童一般。
這幅場景令人感慨,老兵不死,中國有無數(shù)晏禮根這般不畏犧牲,保衛(wèi)國家的英雄。
也正是因為他們的付出,我們才能擁有幸福、安寧的生活,我們需要做到的,是對他們更多的尊重和幫助。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