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當北約還在對抗俄羅斯的前線苦苦支撐時,美國在后方突然“背刺”了一刀。4月8日,美國駐北約最高軍事代表、海軍中將肖沙娜·查特菲爾德被突然撤職。這一人事震蕩來得毫無征兆,白宮與五角大樓至今拒絕說明原因,只用一句“內(nèi)部調(diào)整”打發(fā)眾人質疑。而這句含糊其辭的“外交辭令”,在歐洲防務圈掀起的,是一場驚恐風暴。

查特菲爾德是美國海軍歷史上第一位擔任戰(zhàn)爭學院院長的女性,資歷深厚,是美軍推動多元化和國際合作的重要代表人物。而更關鍵的是,她所擔任的“駐北約軍事委員會代表”一職,關系著整個北約軍事戰(zhàn)略的協(xié)調(diào)與運行,堪稱美歐軍事溝通的橋梁。如今,這座橋梁被特朗普政府一腳踢翻,不僅震動了華盛頓,也讓布魯塞爾陷入寒意。
然而,這還只是一連串“政治清洗”的一部分。特朗普在重返白宮后,迅速展開對軍方高層的“大清掃”。國家安全局局長蒂莫西·霍、海軍作戰(zhàn)部長弗蘭凱蒂、空軍副參謀長斯萊夫……一批又一批資深軍官被清除出局。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曾推動多元化政策,或在任內(nèi)公開反對政治干預軍務?,F(xiàn)在,他們的頭銜被收回,榮譽被抹平,只因他們不夠“忠誠”。
特朗普要的不是專業(yè),而是絕對服從。他要打造的不是一支獨立的國防力量,而是一支“白宮衛(wèi)隊”。查特菲爾德的去職,不過是這一政治路線圖上的又一塊“棄子”。

對此,北約方面的反應極為敏感。多位歐洲防務高官在私下表達擔憂,認為美方此舉正在“有計劃地淡出北約責任”。他們不無焦慮地指出,特朗普執(zhí)政的第一任期已多次威脅“退群”,如今這類不透明、帶有強烈政治動機的人事變動,正是“戰(zhàn)略脫鉤”的早期信號。尤其在俄羅斯持續(xù)進攻、烏克蘭前線告急之際,歐洲盟友最不愿看到的,正是美國開始抽身、戰(zhàn)略漂移。
比起人事本身,更讓北約焦慮的是這次變動的象征意義。美國正在用行動表明,它不再愿意為多邊聯(lián)盟承擔穩(wěn)定責任。北約曾是美國投射全球權力的基石,如今卻逐漸變成特朗普眼中的“累贅”。他嘴上說“美國優(yōu)先”,實則骨子里是“美國獨行”。只要不符合他的利益或選票需求,哪怕是70多年的軍事聯(lián)盟,也可以隨手拆解。
而查特菲爾德本人,更像是被推上火刑柱的象征性人物。她是女性,是改革派,是制度派,是多邊主義的執(zhí)行者。她的存在,本身就是對特朗普政治原教旨主義的“眼中釘”。如今她被清除出局,軍方無人敢言,歐洲盟友噤若寒蟬,這才是真正可怕的地方。
對于這一事件,甚至連共和黨內(nèi)部都開始炸鍋。參議員馬克·華納罕見發(fā)聲,斥責這是“赤裸裸的政治干預軍隊”,并質問為何查特菲爾德這樣的專業(yè)軍官,竟然成了第一批清洗對象。而一位匿名的歐洲將領則更直白:“現(xiàn)在的問題不是美國是否可靠,而是它是否還在乎我們。”

特朗普政府的回應呢?是沉默,是拖延,是傲慢。他們不屑解釋、不愿交代,更不會反思。他們已經(jīng)深信,軍隊只是政治斗爭的延伸,只要換上“自己人”,哪怕整個北約因此動搖,也在所不惜。而正是這種極端政治化的操弄,正在一步步摧毀美國軍隊的專業(yè)性和其在盟友中的信譽。
而這才是最致命的部分——美國不是在革自己的命,而是在掀翻整個西方戰(zhàn)略秩序。查特菲爾德的解職,只是一記警鐘。如果今天是她,明天可能就是任何一個不夠“聽話”的外交官、軍事顧問甚至情報人員。當專業(yè)淪為清算對象,當制度服從于個人喜好,美國再不是曾經(jīng)那個規(guī)則制定者,而是規(guī)則破壞者。
北約慌了,不是因為一個人丟了職,而是因為它意識到,美國正在一步步走向不可信、不合作、不負責的深淵。一個不斷清洗軍隊、排斥多元、排擠盟友的美國,不是盟友,是變量。而在當今這個全球動蕩的時代,一個無法預測的超級大國,比任何外部敵人都更危險。
熱門跟貼